高明的医生,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洞察“人情”。
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在外院经过5天抗感染治疗,病情仍然不见好转的青年肺炎患者。一见到他,我就感觉他的身体状况可能欠佳:一米八几的男孩儿,体重约有220公斤,胸口处还有一道手术疤痕,双下肢色素沉着很严重。通过询问病史,我了解到患者曾做过心脏起搏器置入治疗术,双下肢反复出现湿疹,并患有糖尿病,但血糖控制不佳,曾经有过抑郁发作的情况。“身体状况真糟糕。”这是我对这位同龄人的第一印象。
后来每次查房时,我都会特意和这位患者聊天。久而久之,我们逐渐熟络起来。有一次,在我推着他去楼下做检查的过程中,我又和他聊了起来。他是南方人,我问他:“这边的饭菜是不是不如老家的好吃?”他表示赞同,但他说也习惯了北方的生活。
他说:“因为父亲在北京工作,我从初中就搬来这边上学,但基本都住校,父亲总觉得我在这边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我马上问道:“你妈妈呢?她也在这边工作吗?”他说:“没有,妈妈在老家那边,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那你在这边有什么朋友吗?”我又问他。“以前有的,但是随着搬到北京这边来住,就都没有联系了。”就生活经历来说,似乎也能解释他曾一度抑郁的原因了。
后来,他的父亲来探视,刚见到我时就问道:“大夫,我儿子啥时候能出院啊?他马上就要去马来西亚上学,如果下个月不能报到的话,他就会延期毕业,他的病情怎么样了?”原来这才是他父亲先前急着让患者出院的原因。
我解释道:“体质只是一方面,就糖尿病这个问题来说,他不是Ⅰ型糖尿病,所以与体质关系不大,而且血糖控制不好也不是体质的问题。再说抑郁这个问题,也是不能完全通过体质来解释的。”我再次问道:“您对他的生活习惯了解吗?”他说:“嗨,我平时也忙,周六日在家的时候就看见他坐在桌子前面学习或者躺床上玩手机,也不咋爱动,不喜欢出去,从小就是这样。”
“显而易见,他的生活习惯不太健康,而且他的体重太重了,如果能够减肥的话,他的健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他对我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又补充道:“我的话他不听,让他减肥他不减,我还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平时锻炼他也不愿意,您作为大夫和他沟通沟通,帮我劝劝他。”
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也向这位父亲表达了我的观点:医生无法做到一直干预患者的院外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对他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父亲能多花些心思陪伴孩子、鼓励孩子锻炼身体。
最后,患者如期出院了,在离开病房之前还特地和我告别。不知道他们私下里是否已经进行了交流,但两个人都答应我会在生活中作出相应调整。虽然我们将来再见面的机会很小,但期待未来我们能在医院以外其他地方偶遇。我相信,那时候看到的应该是一位阳光、健康的年轻男孩。
通过这件事,我想到,高水平的医疗行为是缓解患者病痛的手段,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医疗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患者通往健康生活的桥梁。只有把医疗行为和沟通理解两者结合,才是解决患者疾病问题、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生活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