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疗保健制度正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向调整,目前处于一种过渡状态。而植根于医疗服务之中的医患关系也必将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影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这其中有争议,有冲突,有矛盾,也有困惑。
1、医患关系的定位存在争议:医患之间应该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相互平等的关系没能准确定位。
2、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求利与尽义的矛盾:医疗卫生事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中,既有商品性的一面,又有福利性的一面,这二重属性使医务人员陷入被动的两难境地。
4、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在严格执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根本原则时,必然会存在收入上的差别,由此会导致医务人员之间不能协调、合作。
5、医患双方信任度下降:受整个社会风气影响,目前一部分医患人员互不信任,互相防备,产生了信任危机。
此外,“防卫性治疗”呈上升趋势。如:感冒病人也要做CT,以防有病没有查出来,医生担当漏诊之嫌;医生“优选”的手术方案往往是最昂贵的方案,结果导致医疗成本猛增,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国外发达国家的医患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在医疗卫生方面享有较高的社会福利。一方面,在社区医疗服务背景下产生了“社区医生与本区患者”的新型关系,每一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S)。这一新型医患关系,使患者的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也使医务人员增强了责任感,从而使传统的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三、中外医患关系现状的主要差异
另一方面,中外解决医患关系矛盾的方式不同。目前,我们正处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体系的过程中,整个医疗卫生法律体系也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医患关系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和维护。而国外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后,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法制化、契约化的社会。近四百年的发展过去了,已建立了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医患矛盾的解决,首选的是法律调节手段,患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患者方面的因素
1、医疗知识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经调查显示,近71%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处于大学以下,他们对于医疗知识的认知水平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存在较大差异;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容易附和大众,所以只有22%的人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良好。医学领域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大部分患者缺乏医疗知识,无法理解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复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无法检出、无法治愈的疾病或者能够预见但无法避免不良后果的医疗事件无法给予充分的理解,一旦治疗效果与期望值有差别,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对医生、医院多有非议,甚至有些不理智的患者或其家属可能采取极端的暴力手段。
2、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生信任度下降
经调查显示,只有42%的人认为,在看病过程进行录音,录像会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大多数人则认为可以以防万一,且表中显示38人(占总数的近32%)明显对医生的信任不足。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诸多变迁,医患之间成为共同参与医疗决策和选择的关系。诊疗过程中,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治疗。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包括对平等的医疗权、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医疗监督权、医疗资料获取权和损失索赔权利的知晓,患者维权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增强。这一方面增加了医疗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监督与约束,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医患之间矛盾的产生。
3、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意
不满意的地方表现在:排队长、挂号难、医务人员态度不好索要红包、不尊重患者隐私开大处方水平不高。
患者对医务人员态度不满意的占有很大比例。有些医护人员“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沟通意识不强、缺乏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生硬、患者方不能接受,认为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另外个别医护人员医疗知识有限,对病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不能满足患者方需要,或沟通水平和能力有限,使患方对病情了解不够,对治疗结果没有心理准备,认为医疗过程存在失误。
五、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原因
1、医生与患者沟通不足
2、医德医风下降
“医乃仁术”的传统观念,要求医务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时刻以患者的利益为重,然而在有45名见习或者实习医师的60名医师中,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医德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人很可能对工作缺乏热情,对患者态度生硬,书写病历字迹不清、难以辨认,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讲解医嘱时不够细致专心或者表达得不准确,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等,这些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和不信任,破坏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中国60%以上的医疗纠纷时因为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引起的。
3、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问题
4、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六、社会方面原因
1、媒体方面的原因
新闻媒体对于社会舆论具有导向作用。新闻媒体关于红包现象、医药回扣等问题的报道,对推进医疗卫生部门的医德医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效应,对某些未经专家鉴定的医疗纠纷进行草率的带有倾向性的发表,甚至失实报道,影响了公众对医疗纠纷的视听和正确的判断,使得指责医师、同情患者的社会偏见加深,给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灵带来严重的伤害。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来自媒体的影响。
3、医疗体制方面的原因
此外,目前我国社会对待疾病方面,重治疗轻预防,社会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视力度不及对于疾病的治疗,社区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建设不够完善,卫生资源分配不公、使用不当,形成投资与收益的尖锐矛盾,卫生资源的等级配置等,导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享有较少资源的人群在外界条件激化下更易采取一些极端的暴力手段来应对医疗纠纷,影响医患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