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促进技术研究中期检查报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课题组各项工作与计划进度基本一致。项目取得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已经发表或录用了20篇论文,其中3篇SSCI,17篇为CSSCI(其中国内心理学界权威期刊《心理学报》2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在投和已经成文并准备投稿的学术论文17篇。

各子课题进展具体如下。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心态建设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子课题二:群际关系因素对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影响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本子课题拟解决以下主要问题: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具体存在的群际关系因素(认知偏差、群体认同和社会距离)的发展状况;各类具体诊疗情境中各种群际关系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通过实施改善群际关系因素的积极心理训练是否能够显著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目前已完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研究1主要考察医患群际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群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群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群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课题组成员围绕具体的医疗情境中群际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展开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具体为:明晰各类具体诊疗情境中各种群际关系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在已发表的《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元刻板印象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是: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医患双方形成消极的元刻板印象,从而引发群际焦虑最终损害医患间群际关系的发展。

研究2聚焦于对影响群际信任的社会距离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究,目前已完成医方及患方版社会距离量表的编制,并完成初步预测。通过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及结构效度分析,确定了三个因子:接纳程度、交往意愿和接触状态。问卷信效度良好。同时对医护人员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科室、职称、工作年限与量表总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未发现在各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表明该量表在测量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上不受医护人员的年龄、所在科室、职称以及工作年限的影响,进一步表明该量表的适用性较广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一文已完成,目前处于整理投稿阶段。此外,已完成以护士为对象的社会距离量表以及医患信任问卷的测试,目前处于数据分析阶段。

子课题三:医患信任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医患和谐关系的影响

子课题四:医患沟通模式对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影响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经过多次讨论,子课题四研究团队形成了以下共识:子课题四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医患双方的沟通模式及其影响机制着手,探讨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问题。本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医患共情视角切入,探讨双方的当前的沟通模式及其潜在问题。依据项目研究方案,子课题四主要聚焦在医患共情问题上,尤其是医护人员在救助过程中的共情疲劳是否是双方有效沟通的重要阻碍。

共情是医疗工作开展的重要质量保障,它能够促进医疗就诊过程中的医患双方互动与沟通,在保证双方情感投入和共鸣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就诊的满意度,并能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尽管共情对于医患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创伤、疾病以及死亡等压力情境下,医护人员的共情投入可能出现资源耗竭,进而出现共情疲劳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日积月累的压力和大量重复曝光的创伤刺激容易导致医生对患者的疼痛反应表现出共情疲劳,甚至难以产生疼痛共情。而另一方面,共情疲劳的存在会进一步作用于医护人员,唤起更大的个体压力与情绪反应,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并造成职业倦怠和医患沟通障碍,进而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假设,子课题四意图从医护人员可能存在的共情疲劳现象问题着手,探讨共情疲劳出现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共情疲劳现象的有效策略。

子课题五:医患和谐关系评估系统与分级促进策略

序号-行为表现

1-凝视及目光延长

2-尖锐的讽刺或反驳医护人员

3-激动、声调变大

4-改变正常的语气

5-说话语速增快

6-喃喃自语、谩骂

7-在医护人员附近踱步

9-表现出攻击性的敌意的姿势或态度,如扯拉医护人员、摔东西

10-拒绝医护人员给予建议的治疗措施

因此,医方需注重不同医疗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及家属的特殊需求,善于识别医患冲突的先兆行为,拟定预案、强化现场应对技巧,把负性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

研究4是医患关系失谐的促进研究,研究是建立在前三个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修复破裂医患关系的方法。目前研究进入设计阶段。本研究拟从患方开展研究,帮助患者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境,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对于就医指导手册的前期调研工作,现拟将与医院合作完成不同等级医院的就医流程以及疾病的科普工作。后续课题组拟将患者的目的性健康教育融入医院诊疗体系中,帮助患者提高医疗知识,减少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好地进行医患互动,促进医疗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学术交流情况

1、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项目首席专家王沛教授和各位子课题带头人应邀参加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特邀报告或主旨演讲,报告主题均为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具体包括:

(1)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分级促进技术建构”,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8年11月,曲阜);

(2)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大会(2019年7月,长春);

(3)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学术大会(2019年11月,赣州);

(4)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中国心理学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2019年7月,兰州);

(4)大会特邀报告:“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系统构建”,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台办主办“海峡两岸家庭建设与社区心理服务研讨会”(2019年6月,福州);

(5)专题论坛“和谐医患关系的理论、测量与研究发展趋势”:“和谐医患关系:要素、结构与测量设计”(田荷梅,王沛)、“我国医患关系二十年:研究领域、热点及演进--以CiteSpace构建关键词知识图谱为证据”(许继新,孙连荣,王沛,刘雨婷)、“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创新性课程体系构建”(孙连荣,王沛,刘雨婷)、“医患冲突的反应监控的表征”(陶爱华,王沛)、“StudyofthefactorscausingmedicaldisputesinaThird‐LevelGradeAHospitalinShanghai”(刘宇,柏涌海,王沛,郑同京)(2018年11月,曲阜);

(6)2019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分会场——海峡两岸家庭建设与社区心理服务研讨会专题报告:“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的理论建构”(王沛)、“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刘珍珠,王沛)、“护士移情能力现状调查”(刘宸宸,王沛)、“中国护士的护患沟通技能水平调查”(过爱,王沛)、“医疗过程中的知情同意的信息通达与提升:理解者的视角”(郑同京,王沛)、“医护人员制度信任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刘雨婷,王沛)“ValidatingapplicationofChineseversionofthePhysicianTrustinthePatientScale(PTPS)inNurses(刘雨婷,郑同京,王沛)。其中“医疗过程中的知情同意的信息通达与提升:理解者的视角”(郑同京,王沛)和“中国护士的护患沟通技能水平调查”(过爱,王沛)分别获得组委会论文征集的一等奖和三等奖,(2019年6月,福州);

(7)2017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术年会大会交流“上海地区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及分级预警的实证研究”(2017年12月,上海)。

(1)举办澳洲心理急救课程培训,培训人数30人;

(2)举办中美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规范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数400人。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研究力量准备不足、技术障碍等问题使得各个课题研究计划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子课题一的进度较之研究计划延迟了半年,造成延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语料库技术以及语料库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所以未能如期完成基于报刊传播的舆情对医患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工作。二是对大数据挖掘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数据搜集、清洗、整合的速度有所滞后。

针对上述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予以弥补或推进:一是将子课题二负责人由首席专家变更为具有良好的卫生管理与心理咨询教育背景、长期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长征医院临床心理科柏涌海医生担任。以他为核心的团队具有强大的促进技术研发能力,可以迅速扭转促进技术开发与实施工作滞后的局面。同时,我们通过深入讨论后,请子课题五负责人、海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叶旭春教授集中团队的力量针对高危人群与潜在患者研发基于积极心理护理理念的就医促进技术,也将强有力地推进促进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应用工作。对语料库和大数据分析滞后的问题,我们已经邀请课题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郇昌鹏副教授及其团队全面负责。他的主攻方向就是语料库分析技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已经与6家医院通过合同书的方式确立了正式、全面的合作关系,另外还有10余家医院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与我们课题组全面合作。这样一来,我们课题中无形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人力和被试等重要的研究资源,可以较好地支撑我们随后开展的逐项研究。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从积极促进的角度加大了促进技术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性、社会政策角度的促进技术的研究;2.出于课题的立意与理论诉求,将医患冲突预警机制及其模型的研究转化为促进技术的建构与评估系统建设研究;3.加强了群际关系与人际关系对于和谐医患关系影响机制的探索,尤其是聚焦于归因、共情与沟通能力的训练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作用的实践研究,淡化了认知神经科学与神经遗传学等与本课题关联程度较低的基础性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课题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即理论研究、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促进系统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回答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关于医患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如提出并操作性地建构了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形成了评估系统的诸项指标,形成了可以观测到整体、单位、群体、个体诸多层面的评估方案。在此基础上论证并初步形成了融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等综合性促进技术为一体的积极促进系统,并且以社会治理的角度厘清了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理论研究

具体的成果及其简述如下:

1.“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实质”,《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177期》,2019年5月21日

本文是对和谐医患关系整体研究构架的介绍,其中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实质进行了论述。分别从群际影响和人际影响两个层面对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进行解析,群际层面主要涉及到医患社会心态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医讯舆情传播方式与医疗制度信任模式以及刻板印象,人际层面主要包括沟通、共情、归因、人际距离感知等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医患关系的监测及预警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概述。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的视角出发,建构了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机制模型,主张医患信任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信任方与受托方角色互动的信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医患信任的过程性理论框架: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的“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的互动产生“互动性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中的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中的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的特性。其中,隐性的“原发性医患信任”反映着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的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在医疗活动中为医患双方的互动过程所激活;“互动性医患信任”则聚焦于医患接触的始末并且分为“初始”状态和“即时”状态,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动态性和建构性。

3.“我国医患关系研究20年:热点与演进--以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为证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接受待发表

筛选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1998-2017年发表的2513篇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样本,应用CiteSpace5.3软件构建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发现20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研究从“医患双方”、“医疗互动”、“医患关系表现”三个范畴展开;医患关系研究的热点为涉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民事纠纷”、“医学人文与人文关怀”、“知情同意”、“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能力”、“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医患信任”等。

4.“军队某医院医疗纠纷成因分析”,《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年6月12日

5.“StudyofthefactorscausingmedicaldisputesinaThird‐LevelGradeAHospitalinShanghai”,《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lthPlanningandManagement》,2018年10月20日

通过对上海某三甲医院2012-2014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找出该院发生医疗纠纷的成因,结合国内外处理医疗纠纷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整群抽取该医院2012-2014年发生的医疗纠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医疗纠纷等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不足、医生违反诊疗常规、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规范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注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减少该院医疗纠纷的发生。

6.“PerceptionofThreateningIntentionModulatesBrainProcessestoBodyActions:EvidenceFromEvent-RelatedPotentials”,《FrontiersinPsychology》,2018年11月

7.“EffectofImplicitPrejudiceonIntergroupConflict:TheCognitiveProcessingBiasPerspective”,《JournalofInterpersonalViolence》,2019年5月6日

8.“面孔表情及注视方向对面孔加工特异性的影响——基于知觉负荷理论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5月25日

知觉负荷理论认为,当前任务知觉负荷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状况。面孔加工具有特异性,不论知觉负荷的高低,作为干扰刺激的面孔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不过面孔的表情和面孔的注视方向可能会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其中,面孔的负性情绪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正性和中性情绪相比负性情绪,更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面孔直视的注视方向不需要主观注意,较少受知觉负荷的影响;非直视的注视方向则容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今后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种族、性别、年龄等范畴,探讨不同知觉负荷条件对于这些面孔信息的影响。该研究可引申到对医生在工作负荷情境下对患者情绪的注意特征。

9.“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2月27日

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群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群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群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47名医生和58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医生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患者;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11.“威胁性信息的加工特点及其调节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7月15日

快速有效地知觉威胁性信息对于个体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威胁性信息的加工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偏向、评价偏向与记忆偏向,并且受到依恋类型、焦虑水平与焦虑敏感性等个体因素,威胁性信息的形状、呈现形式、方向等物理特征以及诸如安全信号与环境预期等背景环境的多重影响。对于不恰当的威胁性信息的加工,可以通过情绪调节和注意控制予以调节。今后需要使用多维方法进一步明晰威胁性信息的加工过程。此外,生理和行为层面的调节策略的开发与应用也应予以重视。对医生快速识别患者攻击性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12.“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人效应及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18年2月20日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分别采用“保证游戏”与“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了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体对于威胁评价与冲突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冲突类型对人际冲突中失望个人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失望个体相比无情绪个体的威胁评价更高,冲突行为更多。(2)冲突类型影响处于失望状态的个体的威胁评价,即价值观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要高于利益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但是冲突类型并不影响失望个体的冲突行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患冲突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陆依据。

13.“医患沟通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1月10日

从沟通频次与刻板印象传递性质的关系入手,以住院患者和尚未成为住院患者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系列再生范式,利用10条4人再生链,探讨了医患沟通频次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住院患者在再生链的第2个位置传递医生的积极信息高于消极信息,但是经过4人的传递,住院患者对医生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在积极信息与消极信息没有差异。而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大学生在再生链的后期表现出传递医生消极信息的倾向。该结果表明:沟通频次能够调节有关医生的消极刻板印象的传递—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群体在传递医生的刻板印象信息时,在传递的早期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但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在效价方面已经没有倾向性;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群体倾向于传递医生刻板印象的消极信息。

14.“关系认知与善意认知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已接受待发表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患人际信任提供了理论依据。

15.“TheEffectofNegativeEmotionFeedbackandPhysicians'TraitsInformationonThreatAppraisalandConflictBehaviorsinDoctor-PatientConflict”,整理投稿中

他人失望反馈和他人愤怒反馈在人际冲突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情绪的人际效应在医患冲突中是否同样成立,医生的特质对这一人际效应有何影响。为此,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分别考察了他人失望反馈与他人愤怒反馈以及医生的温情与能力特质对于医患冲突中个体威胁评价及其冲突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医生能力高时患者对情境的威胁评价比能力低时更高,但在有医生失望反馈中医生能力高时患者对情境的威胁评价比能力低时更低。高温情的医生愤怒时患者的威胁评价比温情低时更高。(2)医生能力高时患者的出价比能力低时更高,冲突行为更少。(3)医生温情高时患者的出价比温情低时更高,冲突行为更少。(4)在温情高能力低时,有医生愤怒反馈时患者的出价相比无情绪反馈时更低。说明了医生需谨慎表达自己的情绪。相较而言,医生的能力和温情的培养更为重要。

(二)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

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模块,根据医患关系中所涵盖的影响因素,我们把整个医患关系分成了三大块。首先,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心态的变化不断调整的社会关系,而影响这一社会关系包括刻板印象、就医期望、制度信任、诊疗人性观等因素;其次,和谐医患关系又是一种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医疗活动中所构建的特殊的群际关系,影响这一群际关系的包括沟通、归因、共情等因素;最后,研究通过医患社会距离、医患信任、医患关系和医疗质量满意度等因素来具体反映医患关系质量。

该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三大考察要点:考察要点之一是医患双方在单个评估量表上的得分指数和医患双方在医患关系发展过程中单个评估量表上的贡献量;考察要点之二医患关系中所涵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共变与差异量;考察要点之三是在要点一与二的基础之上,设定和谐指数以及不同失谐程度的评估线,若单向指数或差异指数下降到相应失谐程度上,说明该个体或者组织需要进行不同失谐程度相对应的心理促进技术的干预。

具体成果及其简述如下:

1.“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接受待发表

基于医患关系建立及发展过程中群际互动和人际互动并存的实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评估体系。主张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之间动态、可测、兼具群际关系特点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医患关系质量的测评可基于医方和患方双方的视角,藉由检测表征医患关系的结果变量(如医患信任、医患群际距离、医疗结果满意度等)、原发变量(如医疗制度信任、诊疗人性观、医患群际认知差异、就医期望等)以及中介变量(医患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医疗事件归因倾向等)的三级评估系统来做出评估;三级评估系统中各类检测指标可面向医方和患方同时检测,获得医、患之间在各类指标上的群际差异值,这些差异值即可作为和谐医患关系的量化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医患关系失谐的三级预警系统。

2.“ThesurveyofChineseNursesinNurse-patientCommunicationability”,《JournalofClinicalNursing》,投稿中

3.“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社会距离问卷编制”,整理投稿中

4.“护士移情共情能力现状调查”,整理投稿中

采用Jefferson医师共情量表对江苏省六家综合医院开展护士共情能力现状调查。共748名被试。其中,21-30岁之间379人,31-40岁之间267人,41-50岁之间102人。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护士们的共情能力存在差异。其中,18到45岁之间,共情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当年龄超过45岁,护士的共情能力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护士的共情能力还表现为工作年限的差异:6-12年这个阶段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13-25年和26年以上这两个水平的共情能力,呈“U”型趋势。另外,护士越信任医疗制度,越信任患者及其家属,其共情能力就会越高。

5.“护士视角下共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沟通与信任患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投稿中

旨在探讨共情与医患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沟通与信任患者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采用杰弗逊共情能力量表(JES-HP)、医患沟通评价技能量表(SEGUE)、医方信任患者量表(PTPS)、医患关系量表(DDPRQ-10)对728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共情、沟通与信任患者能够显著预测医患关系;(2)共情通过沟通与信任患者的中介作用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中介路径——沟通与信任患者各自的简单中介效应以及沟通→信任患者的中介作用。

6.“医护人员制度信任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整理投稿中

7.“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ChineseversionofthePhysicianTrustinthePatientScale(PTPS)inNurses”,《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外审中

8.“TheInfluenceofEmpath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DoctorsandPatientsTheMediatingEffectofPrejudice”,整理投稿中

(三)促进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1.“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及其促进技术”,《心理科学进展》,2019年6月20日

2.“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治理及其促进路径:过程监控与预防”,《心理技术与应用》

3.“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实践性课程培养体系构建”,《高教探索》,投稿中

4.“医生沟通能力视角下的医患关系促进技术”,《心理科学》,一审结束暨修改中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子课题一

子课题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析舆情传播对和谐的医患社会心态塑造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优化医患关系的舆情传播策略。

具体计划如下:

(1)2019年7月~10月,建构基于典型性报刊的舆情传播的语料库,完成报刊传播对医患社会心态塑造的作用机制分析;

(2)2019年7月~10月,通过对已有的舆情传播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论文的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分析与元分析,进一步解构舆情传播影响医患关系的作用机制;

(3)2019年11月~2020年3月,在研究(1)和研究(2)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干预性实验研究,探索优化医患关系的舆情传播策略。

(4)2019年8月~2019年12月,完成10000人次当量的医患双方制度信任状况的测验,形成各自的制度信任心理模型,比较二者的共享与差异性结构要素,提出优化制度信任的建设策略;

2020年1月~2021年5月,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高端访谈、问卷调查与扎根理论等多种测评技术,从医患双方角度出发,构建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医疗制度要素模型,为后期提出政策调整措施奠定基础。根据当前的文献分析,初步预估的要素有医疗财政投入制度、资源配置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激励制度、医患双方责权制度、执行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与医患沟通制度,然后再根据本研究的成果进一步确定和具体化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医疗制度要素模型。

(6)2021年6月~2022年6月,通过实施医疗制度信任对医患和谐关系影响的实验研究,确定医疗制度信任的优化策略。从医方角度出发,首先根据医疗制度信任中的结构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其次,通过对医方群体进行医疗制度信任施测,筛选出信任度低的医护人员被试作为本研究的医方样本,同时对样本被试进行医患和谐关系的前测;再次,根据之前设计的培训内容,对样本被试进行培训;最后,在培训结束之后对样本被试进行医患和谐关系的后测。以此考察医护人员的医疗制度信任干预是否有效影响了医患和谐关系的发展水平。从患者角度出发,使用与医方角度类似的原理与步骤考察患者的医疗制度信任的促进是否有效影响了医患和谐关系的水平。

2、子课题二

子课题二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基于10000个当量的医患双方的大规模心理测试,深刻揭示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具体存在的群际关系因素(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就医观(非人性化与元非人性化)、群体认同、社会距离等)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改善群际关系因素的积极心理训练显著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1)2019年7月~8月,进行第一次试测,预计样本1200人,包括400位医生、400位护士、400位有过见习经验的医学士、400位在医院就医的患者;

(2)2019年9月,根据第一次试测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确定各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信度与效度、以筛选问卷项目,修改问卷;

(3)2019年10月~12月,分4-5个轮次完成9000份左右的三类人群的测试,每个轮次均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以确保问卷的精确度和高度的稳定性,最终形成可能科学揭示医患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和谐医患关系评估系统”大数据平台;

3、子课题三

下一阶段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1)2019年7月~9月,完成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的元分析,进一步梳理和佐证甚至矫正我们既有的观点与研究思路;

4、子课题四

子课题四的主要任务是分别从信息特征和沟通方法两个角度对和谐医患沟通的建立进行解释,同时在解析归因、共情等社会认知因素对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建立及维持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证根据的信任提升干预方案,制定医护人员在个人印象管理、沟通手段、归因模式方面的教育及训练策略以及针对病患的宣传引导策略建议。

(4)2021年1月~2022年6月,根据实验和测量数据,筛查出积极个体印象难以建立的、超出常态分布的医生或者患者,分类进行团体心理咨询。运用医患沟通技术提供正确医护人员和特殊患者的语言非语言技巧和印象整饰和态度表达技巧;通过巴特林小组讨论技术和正念训练等技术提高医护人员和特殊患者及家属的归因能力和共情能力,并实施有效的团体治疗以训练医患双方各自积极的印象形成策略。同时推进、检验、完善正在开发的医学士医疗沟通与共情教育课程。形成面向医院就医和普通公众的医疗沟通与共情教育宣传手册与视频宣传资料,以社区医院、社区学校为依托进行广泛宣传。

5、子课题五

子课题五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中的模糊集的突变级数法对医患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更有现实意义的医患关系失谐的预警体系以及各级促进技术。

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1)2020年1月~2020年3月,依据医患关系综合模型构想,基于前面四个子课题研究中医患关系中的行为测量及神经生理生化指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法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路径模型,考察有效变量指标的预测效应。

(2)2020年4月~6月,在预测指标筛选基础上,引入复杂系统突变理论,采用基于模糊集的突变级数法,构建具有检测和预测功能的医患关系综合评价指标结构及其医患关系失谐模型。根据医患关系综合模型以及前面四个子研究中对医患关系指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各种医患群际信任指标、医患社会心态指标、社会认知因素指标、医患沟通指标,建构医患关系的预警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失谐模型。

(4)2021年7月~2022年6月,开发与实施患方工作坊,进行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干预。理论授课涵盖应激、认知、情绪、个性、沟通、心身医学的基本理论。小组讨论致力于医患冲突的成因、认知偏差的形成、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应对的方法,如何与家庭讨论疾病、如何感受和表达情绪、如何与患者(亲属)讨论知情权等。对重点监测后发现出现典型应激行为的患者,开发并实施以心理支持和情绪管理为核心的积极引导技术,减轻和宣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运用积极消解技术明确问题所在,聚焦核心医护人员,给予适当承诺。必要时更换医护组成员,高级医师介入治疗,避免事态恶化。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可以随时启用危机应对干预技术迅速控制愤怒局面,防止负性情绪传染。必要时转移现场,积极寻求同事帮助,与患者(亲属)保持一定距离。

在顺利完成五个子课题任务的基础上,在2022年7月以后进行课题总结、课题总报告撰写等工作,以便顺利结题。

THE END
1.医患关系的前世今生您好,为了给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微医将于3月20日进行健康号产品升级,届时健康号产品的视频发布功能将暂停使用,历史发布视频暂时无法查看,由此给您带来的诸多不便,深表歉意。感谢您对微医平台的理解和支持。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UexhL56286
2.三级医院医患关系管理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但目前受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医德、患者对医生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鉴于此,笔者在分析三级医院医患关系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旨在减少我国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https://www.sinomed.ac.cn/article.do?ui=2023109493
3.降传播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pdf第一章健康传播视角下的医患关系?⒅傅家缓献餍汀?⒔】荡úザㄒ逖荼洹?⒐钩山】荡úサ乃囊K亍?⒁交脊叵档难芯考壑怠?第二章我国医患关系现状第三章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论?第二节、研究意义?⒁交脊叵笛芯康淖芴甯趴觥?⑽夜?交脊叵笛芯康牟蛔恪?https://m.book118.com/html/2016/0720/48733584.shtm
4.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那么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找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https://china.findlaw.cn/zs_1214777.html
5.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医患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能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 ...http://zhangwoo.com/v3/news/detail.aspx?id=370430
1.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22期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 尹峥凯 开通知网号 近年来,医患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而这一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如何解决好医患关系,成为当前医疗活动中十分重要的课题,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心身状态的调节,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为此,我们应认真地研究、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https://xuewen.cnki.net/CJFD-YYCY200922169.html
2.我院第一期学术沙龙—我国医患关系现状2018年12月13日晚七点整,丝路法学院在国际留学生语言预科教室成功举办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沙龙,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为:“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与医患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此次活动由丝路法学院2018级法律(非法学)研究生马振硕、温凯达、张秋雷担任主讲人,2018级法律(非法学)研究生李现担任主持人。参加本次沙龙...https://gjjlxy.gsupl.edu.cn/info/1084/1138.htm
3.医患关系现状对策(精选6篇)医患关系现状与对策 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并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病人为中心的人群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按照诊治实施的有无分为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前者是指在实施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医患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bcv4n5m.html
4.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精选5篇)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 篇1 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医院已然从过去的纯福利性机构转变成为带有经营性质的社会机构了。因此,医患关系成为医院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当下我国,由于体制、医院、患者、政府、社会等多方的作用,导致我国医患之间信任的缺失...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yaoxue/296312.html
5.医患纠纷序言范文5、消法的法律定位可能会对解决医患纠纷起到反作用。很多支持用消法调整医患关系的人都认为,患者是弱者,法律应加强对弱者的保护,而消法正是这样一部保护弱者的法律。可到底如何评判谁是弱者呢?现在,要想成为一名医生,一般都要经过8年的本、硕教育,一线城市更是直接要求博士毕业。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医学毕业生中,只有...https://www.105188.com/fanwendaquan/17331195571713238.html
6.医患关系心得体会14篇1 医患关系与病人权利 在我国传统的医患关系及道德中,对于病人的权利,病人在医疗中的`自主能动作用几乎没被真正重视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身生命和健康日益关心,病人的权利意识正在快速***。病人权利毫无疑问成了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医疗的各个方面,对病人医疗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和保密权的尊...https://www.fwsir.com/Soft/html/Soft_20230328091016_2605529.html
7.我国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信息化建设使医院从中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对病人服务更加周到,医患关系更加密切,从而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病人信息,加强医院质量管理,增强医疗质量意识,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信息资源发掘将给医院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富,为临床循证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数据,另外,医院还得到了避免浪费、规范财务管理的好处。https://blog.csdn.net/iteye_13918/article/details/81438322
8.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但是最近这几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患者与医生之间纠纷也越来越多。而导致现在的局面就是医生害怕病人,病人不信医生。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么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有哪些?下面就让华律网小编为大家仔细讲解。一、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https://www.66law.cn/laws/404081.aspx
9.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张杰;任广莺;苏爱萍;齐丽丽;医患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09期 2吕志远;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成因解析[J];经济师;2009年05期 3杨艳影;我国医患关系现状的探讨与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年06期 4王其琳;侯冷晨;郑军华;金逸;徐英;徐倍;志愿者体验式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和对策探...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QYX200709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