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就医的患者都希望遇到一个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医生,患者去医院看病,都想找一位好医生,可什么才算好医生呢?
一、看谈吐
言语温和的医生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尊重病人;说话通俗易懂,说明理论水平不错,又善于举例沟通,争取让病人看个明白病;
说话绝对,说明这个大夫可能技术高经验丰富,但不太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的大夫总是烦躁不安,这时患者也是最反感的,饱受身体的不适还要看医生不好的态度。
二、看行为
大夫查体动作规范、手法温柔、过程稳当。
看检查化验,不只看上面的报告,还要亲自审视一下化验单、B超图、X线片,看单子上的结果,有的甚至主动找检查人员讨论,这样的大夫让病人很放心。
三、看书写
处方和病历,字迹清楚,主诉、病情描述、诊断、检查、处理意见,意思表达有条理,有凭据。
四、看年龄
据不完全统计,日常疾病,公众超70%相信老医生;对于疑难杂症,90%相信老医生。
无论中医西医,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医生脸上皱纹基本上和人气成正比。
医生是门专业性极强的实践型职业,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
因此,好的医生除了满足行医的准入条件外,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来讲,大多数中老年医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应变灵活,值得信赖。
五、看病后
给病人看完病,大夫左嘱咐右叮嘱,这病要注意什么、需不需要复诊、药品如何服用等,仔细向病人讲清楚,这样的大夫,也是患者最喜欢的。
怎么看--疗法
所以在进行推广时,要对疾病有充分了解,才能有理有据地让患者选择该疗法,而不是用生冷怪癖的词语对疾病进行描述。
久病成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所以和患者要科学客观的介绍疗法优势。
看的怎么样--疗效
医疗是个谨慎的行业,没有哪一个真正的医生能百分百保证治疗效果。
客观介绍、科学描述自己医院治疗实力在今天反而更具公信力,而夸大宣传容易让患者产生心理落差,引发医疗纠纷。
03、最讨厌医生做这四件事,一定要警惕!
一、仪表邋遢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现在不少大医院都开始重视起医生的仪容仪表,要求男医生要穿西装打领带,女性要化淡妆。
不少医生都不以为然,认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只要技术好,能力强就行了,至于仪表方面不是很重视。
有些医生甚至穿着拖鞋,上衣扣子没扣好就来上班了。
事实上,而医生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健康有问题的病人,就更须注意自身形象。
英国行为学家罗兰德博士指出,医生的外表是患者对医生进行判断的全部依据,如果医生不符合患者的预期,他们的焦虑感就会增加。
因此,医生的着装的确不能太随意,但也不必规定得太死。面对患者时,衣着干净整洁,面容清爽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患者最起码的尊重。
二、议论病人隐私
比如经常在电梯里就能听到医生的议论,说某某病人的情况怎么样;
在一些小规模的医院里,病人的一些检查结果就随意地放在窗口或者办公桌上,导致病人隐私泄露,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应当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
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希波克拉底说:“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因此学会保护患者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
在诊治过程中,可能有些医生的经验水平确实有限,或者医院设备简陋,因此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现象,所以病人才需要辗转就医。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过往的医生,因为于事无补,而是选择纠正、弥补和解决,这才是帮助同行,爱护病人,解决问题的正道。
四、抽烟
在某网站调查中发现,中国男医生群体中抽烟的占46%。虽然比1996年时的61%略有下降,但总体吸烟率仍显著高于美国(9%)、新西兰(5%)和澳大利亚(3%)。不仅如此,我国还有医生在患者面前吸烟。
有人认为吸烟是个人行为,也有人认为医生压力过大,吸烟可以缓解压力。
但医生作为医者,治病救人,劝别人戒烟的同时更应该率先做出榜样。即使无法戒烟,也不应该在诊室内吸烟,给群众造成一种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