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最有效的模式——紧密型医联体
紧密型医联体也将在今后成为主流趋势
那么问题可能就来了
什么是紧密型医联体?
又该如何做呢?
……
疑问脸秒变正经脸
在2月27日国家卫计委举行的发布会上,医疗卫生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给出了系统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快一起来充充电吧~
什么是紧密型医联体呢
紧密型医联体大概有三个特点:
1、不仅限于技术合作,人财物统一调配。
2、经济利益一体化,实现利益责任共同体。
3、分工明确:三级医院诊疗大病,二级医院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社区负责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如何做成一个紧密型医联体呢
对于这一问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认为,要做好这5件事:
第一、专家下沉
因为紧密型医联体是人财物统一调配,所以无论大医院的专家还是社区医生,都是一体的,这使得医生下到社区是非常方便。
把医院的常见病,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肿瘤等方面的专家下沉到社区,让社区老百姓都能很方便地看上专家门诊,这样病人就流向社区的积极性比较高。
再有就是对于社区医生的传帮带,专家通过培训、专业指导,从而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
另外,三级医院专家要结合社区的优势,带着全科医生做好基层科研,提高他们的诊疗能力,营造社区的学术氛围,通过这样来增加社区医生职业成就感,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进入基层。
第二、学科下沉
光靠专家下沉帮扶是不够的,要想使基层成为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阵地,就需要大医院把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室下沉到基层。
因为在紧密型医联体中,社区是上级医院直管,作为常见病的科室,如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把这些学科下沉到社区,加强基层的学科水平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的医疗水平问题。
第三、建立信息化联系
紧密型医联体最终要的标志是什么?顾晋给出了答案:信息有联系。
“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联系就是一个松散型的。我们的模式是把信息联系起来,把社区和三级医院的信息联系起来。”
那么,真正的信息化联系是什么样?这种信息化联系会对基层产生哪些影响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介绍了方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1、所有病人的资讯都要和医院交互
吴浩说,方庄所有病人的资讯每天晚上要和天坛医院交互。方庄病人无论是通过我们转诊到天坛医院,或者没有通过我们直接到天坛医院治疗,只要是我们的签约患者,他的资讯、住院期间的信息都会同步的传递,进入到他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签约医生的管理平台。
2、建立科学转介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挂号机器
社区医院并不是给上级医院转诊的挂号机器,而是要建立科学的转介系统。
“如果这个病人需要天坛医院主治医师解决的就给他挂主治医师,如果需要挂副高就提醒他挂副高号,同时要把资讯传给这些医疗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首诊以及转诊的意义,有了社区医生的参与,转诊挂号不仅变得方便,还变得更为科学,患者们也更加意识到基层首诊的价值所在。
第四、医保政策要起到杠杆的诱导作用
顾晋表示,希望将来医保能够在为社区引导病人方面有一个倾斜,比如到医院看感冒,在社区看病,可以报销80%,但如果到三级医院看病,可能就报30%,通过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就可以引导病人往社区去看常见病、多发病。
第五、采取“县招乡用”人才机制
人财物统一管理是紧密型医联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在人才机制上就不能松散。
顾晋提出建议,在未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人才方面应该参照云南省的经验,乡村医生采取“县招乡用”的模式,社区医生的编制和身份是县医院的,可以到乡里工作,这样才可以保证社区医生的水平和人才的稳定。
如果医生本身的身份都是松散的,那么医联体的建设就很难做到步调统一。只有有了统一的编制,才能有好的管理和分配。
通过以上代表和委员们的谈话,我们可以感受到紧密型医联体正大步走来,并且已经有不少地方做出了成绩。
远程模式!
同时,通过专项公益基金、医疗互助保险等项目的有效整合,积极构建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模式的患者保证措施,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切实做到降低基层家庭医疗负担成本,有效地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的发生,切实做到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之问题。
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年人身上屡见不鲜,您应该为自己的身体做一笔投资!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并且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可怕在于无法预测、出乎意料,让许多普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一个家庭的幸福造成重大打击!百倍爱心卡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了咱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大问题。只需投资百元购卡,手术后最高可以获得10万元爱心援助,还可以享受七大专享服务,保您身体健康,保您家庭幸福。所以购买百倍爱心卡——百元抵十万,是您对自己家庭幸福的保险,也是您对自己家人的责任,更是您一生最好的一笔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