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看病难贵?一文读懂你在医院花的钱都去了哪里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看病这么难这么贵?每次去医院花掉的费用,都用在哪里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或好奇,不管大小毛病,...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看病这么难、这么贵?

每次去医院花掉的费用,都用在哪里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或好奇,不管大小毛病,去医院,动辄都要几百上千的诊疗费和药费,相比于普通人的收入,还是很贵的吧?

锦鲤保本文就简单带你了解,你在医院花的钱去了哪里?我们普通人面对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以怎么办!

去医院看病,有多少地方需要花钱?

根据不同的就医需求,具体的花费会有所出入,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挂号费:去门诊看病必须要花费的费用,相当于古代的“诊金”,分为普通号和专家号

门诊诊疗、手术费用:适用于在门诊处理各类外伤、五官疾病、皮肤问题等等,所涉及的消毒、药物、包扎、镇痛、异物取出、过敏性实验等医疗手段费用

药品费用:就医完成后,医生会开出后续的处方单,让你去药房拿药,买药的钱就是药费

以上是你在门诊可能花掉的钱。

如果我们的疾病在门诊没有办法解决,那就需要住院了,又会产生新的费用:

住院费:相当于你住酒店的房钱,你在医院占了一张床,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医药费:住院期间所有的医疗手段以及医生问诊服务开支,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心脏起搏器、定时服药等,这些是你躺在病房里需要用到的治疗手段

仪器检查费:住院期间涉及到的所有大型仪器检查,包括但不限于CT、多普勒、B超彩超等,也就是说,有些检查是需要用到大型仪器的,这些检查需要你离开病房去完成,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

如果住院之后你的病也不能好转,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涉及到手术:

手术费:开一刀的费用,视手术具体复杂程度而定

医药费:手术过程中需要给你使用的药物、注射品、医疗耗材等费用

麻醉费:麻醉师给你打一针也是要钱的

现在很多医院会将麻醉、药品的费用一并合在手术费里,给你报一个数字,就是手术的全部费用。

如果手术之后你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医生往往会推荐转院,转到更好的医院治疗。

这里会出现转诊费用和交通费用。

以上是正常的就医流程,生活中还会有另一种情况出现:

在路上走的好好的,被车撞了,直接失去意识,

这时候,如果有热心的朝阳群众出现,会发动乐于助人的精神把你送到医院,

车祸,大出血,意识不清楚,交不了钱,怎么办?

别慌,直接进急诊!

进了急诊的病人,医生会无条件先解决你的健康问题,后续再进行费用追加。

急诊的费用可能会囊括以上所有费用,从门诊手术到大型手术再到住院,因此,每个医院的急诊科室往往是单独于其他科室的,兼具所有科室的功能。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多了,就得面临生老病死的问题,好在我们生在天朝,国家给我们配置了人手一套的神器——社保。

社保,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

换而言之,社保属于国家福利,是国家为我们设置的最基础的保障,同时,及时缴纳社保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社保是五种保险的合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五种保险可以全方位保障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生活。

如果不及时缴纳社保,不止享受不到这些保障,在很多一线城市,有没有社保会直接影响你的落户、摇号买房买车、子女教育等问题。

医疗保险,俗称“医保”,是社保门类下五险当中,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险种。

医保可以保障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就医需求,因此,医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社保五险最重要的一种。

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公司机构,只要你的收入是合法的,而且不满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国家也是允许你缴纳社保的,但是由于没有公司为你承担,你只能自己缴纳全部的社保。

社保是每年都需要缴纳的,目前在我国,缴纳医保25年后,就可以在退休后享受终身免费医疗。

当然了,医保虽好,却不是万能的!

社保当中包含的医疗保险是最基本的医疗类保险,属于国家福利性质,

一些基本的常见疾病,例如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消炎脓肿等,都可以通过社保报销用药费用。

但是医保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就医需求,

大量的社保外药物以及门急诊、护理、小手术等等费用,社保是无法报销的,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份商业医疗险作为补充了。

锦鲤保(ID:jinlibao91)——你最贴心靠谱的保险科普频道。我们致力于普及保险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这个谈险色变的年代,希望锦鲤君对保险的理解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THE END
1.《医改能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docx医改能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看病难和看病贵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不断推进医疗改革。那么,医改能否真正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呢本文将从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999804.html
2.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该怎样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是中国的医疗现状,一号难求在又成了普通老百姓看病的难题。究竟有没有办法解决这种现状和难题? [疑问][疑问]什么是绿通卡?这就是泰康人寿二十华诞推出的“重疾就医全程绿通服务”,这卡都有啥作用? 咋会卖的那么的火爆?[玫瑰][玫瑰]亲:请听我给您介绍它的作用就是: ...https://www.meipian.cn/p3uf6w4
3.油田总医院“四招九法”,初解看病难和贵时讯动态油田总医院,就是这样,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检查快、诊断快、治疗快,把能给患者节省的时间,全省下来。百姓的看病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九法”巧解看病贵 看病排队的苦,解决了。这钱包遭罪的事儿,咋办? 李欣(化名),21岁,在西安上大学。今年5月份,发现左侧乳房有一个肿块,她就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http://www.first-hospital.com/index/article/index/id/43.html
1.2017年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面试试题及答案17、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你如何看待?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①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远离以人为本,医院分布严重“两极化” ,资源配置严重“重城轻乡” ② 财政投入不足,逐渐下降趋势。 ③ 医保发展缓慢。 ④ 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⑤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231982.html
2.看病难看病贵(精选十篇)合理控制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直接关系到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既不反映医疗服务价值,也不反映医疗服务供需关系的现象,所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从调控医疗服务价格着眼,适应市场经济,尊重价值规律,努力控制医疗服务总费用,合理分担医疗...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45443py.html
3.医疗卫生面试重点话题:谈谈百姓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原因导语: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面试重点话题探析。日举行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有官员指出,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这一数字让不少人惊讶,如此庞大的公益性基金就这么沉睡着,而回过头来看看现状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目前,医保基金的管理正面临着效率难题;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https://www.yixue99.com/2013/mianshi_1205/1890.html
4.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稿二是通过培训,对“看病难”“看病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医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院长说过:×××不久前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城市公立大医院通过长期技术帮扶带动县级医院发展的模式,被重点提及,这不仅得到卫生部的首肯,还被确定为××医改的突破口。××厅长也曾表示过,农民...https://www.9136.com/shiyongwendang/yanjianggao/310658.html
5....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媒体报...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近年来,嘉兴市各大医院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延长服务时间、提供特色服务等举措,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诊疗服务。 上午9点 ,嘉兴市第二医院一站式住院服务中心也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不过...https://www.jxey.com/m/article/detail/id/7038.html
6.医学类结构化面试试题12、怎么看待看病难看病贵? 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的积累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医院分布严重“两极化”,资源配置...https://www.ruiwen.com/shiti/1311054.html
7.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病不敢进医院。"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较普遍。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一、看病难,主要原因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医疗资源远离了以人为本,医院分布严重"两极化",资源配置严重的"重城轻乡"。二、看病贵,主要贵在医疗费...http://m.sdsgwy.com/article/html/22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