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最新规划。《决定》指出,在医疗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分布,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而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具体来看,首先建立长期的支援工作机制。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抓手,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医联体长效运行机制,推动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在医疗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同质化,同时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性,确保支援能够长期可持续。
其次,细化支援工作的形式和任务。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在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除了开展带教培训等帮助基层提高能力的工作之外,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基础和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通过常态化建立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来促进人才、技术、服务下沉。同时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互联网诊疗服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将门诊号源和住院的床位向基层下沉。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能够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只有把医生在基层工作内容充实了,他们才能够在基层待得住、待得下去。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持续推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3年,国家、省、市县分别支持建设不少于750个、5000个和1万个临床重点专科;争取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使其医疗机构能够达到三甲医院水平;全国至少100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重点推进1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城带乡、县乡一体和乡村一体发展格局。
针对群众需求有效调配资源
记者了解到,基层医疗情况各有不同,各地探索针对性措施以保障基层百姓医疗服务需求,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
2024年3月27日,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系列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曾介绍,“创造性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是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活动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一种典型方式。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当地民众的健康素养?米锋指出,要针对各地群众需求和地方疾病谱特点,有效调配专家资源,促进义诊学科分布更广、针对性更强。
“每次活动之后,专家都会跟当地医务工作者建立工作联系。比如专家在进村入户的时候,都会请签约村医一同前往,详细了解患者情况,让村医能够掌握更好的诊疗思路。”米锋介绍,现场义诊还会采取“1+1”模式,每位专家都会安排一位当地医生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