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基层重点、狠抓改革推动、构建协同机制、坚持公益导向,在服务基层中实现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突出基层重点,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整体不充足、区域配置不平衡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要加强国家、省市优质医疗机构协作,推行“名院包联”“基层托底”,让优质医疗资源整体托管基层医疗资源,打造全覆盖的医疗协作网络。要整合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等多种形式医联体,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管理、诊疗和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基层也能公平享受良好的医疗条件。
突出改革牵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网,但基层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这一问题,要以改革为牵引、以基层为导向、以政策为支撑,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要坚持基层导向,综合运用薪酬差异化、编制动态化等有效手段激发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管理、技术、服务下沉共享。要坚持政策支撑,发挥报销政策的杠杆引导作用,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在医保基金支付中的占比,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建设。
突出公益导向,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不动摇,这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现实需要。保障和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要从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健全运营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改革,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健全运营机制,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实行学科中心制管理模式,建立系统高效的运营体系,打造智慧医保服务体系,落实人性化、多元化的人文关怀举措,让公益性更有温度。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公益性作为重要指标,强化公益评估结果应用,让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减轻,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作者:胡金焱,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岛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