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8日,该患儿因吃“苹果块”引起呼吸困难,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就诊,在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抢救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并做了一次输血救治。经过25天的治疗,患儿好转出院,但两天后,由于病情加重,再次反院治疗,并于12月7日转院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据患儿家属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入院抽血检查时,患儿的HIV抗体初筛结果为阴性,但转院到重庆后HIV初筛成了阳性,由于患儿父母双方检测结果均为HIV阴性,排除了母婴感染的可能,家属怀疑患儿极有可难是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感染了艾滋病毒。
疑问一:患儿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医疗问题?
徐艳霞对患儿入院抢救时的情况记忆深刻:“当时的情况,(孩子)颜面发绀,呼吸有明显的困难。一问病史,孩子是有异物卡住了,这种情况是需要紧急气管插管的。如果这个孩子不马上插管,可能会面临死亡,有很大的生命危险,孩子在急诊科整个的救治过程特别紧急。”
对于为什么要给患儿进行输血治疗,徐艳霞也给出了明确解释。她说:“第二天呼吸科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通过气管插管进去以后,有肺出血表现。孩子入院两天后,血色素从99克/升掉到了78克/升。根据输血指征:患儿有缺氧,且有活动性出血,贫血的程度达到中度就要输血治疗。”
上述的说法,也得到了这次感染源核查专家组成员、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黄玉瑛的认可。她告诉记者,该患儿的这种疾病一般在五岁以下的小孩中比较多见,大概占到五岁以下小孩的80%-90%。气管异物的吸入可能会导致患儿突然死亡。“而且这个孩子吸入(异物)后,生命体征不平稳,当时他进入PICU的血气分析就提示,有代谢性的酸中毒,乳酸增高,这都说明这个孩子有组织缺氧的情况,属于儿科的危急重症。”
疑问二:用血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大家关心的用血安全问题,贵州省临检中心副主任黄山介绍,2015年起,我国艾滋病检测完善为抗体初筛和核酸确认两步骤,与国际先进水平是同步的,两者结合就能够对供血者艾滋病毒进行有效的检测。
也有人担心,处在窗口期的艾滋病供血者检测是否有效。对此,黄山表示,公众大可不必恐慌,目前血液中心对艾滋病的检测窗口期最短已经缩减至1周,而且只有经过窗口期检测的血液才能供患者使用。
疑问三:医院是不是仍然存在内部感染风险?
徐艳霞表示,从科室到全院,他们进行了自查,也接受了市卫计委、省卫计委和国家专家的6次核查。对和患儿同期住院的179名患儿进行了核查,HIV初筛都是阴性。对与孩子有过接触的33位工作人员也进行了抽血检测,HIV初筛也是阴性。
根据贵州省卫计委提供的核查通报,核查组专家对该患儿所用纤支镜、喉镜、气管送管钳、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也进行了核查,未发现异常操作的情况。
疑问四:患儿当前的诊疗情况如何?
从今年5月开始,该患儿出现持续低烧现象,7月5日被贵州省临床检验中心确诊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目前,患儿在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接受治疗。参与患儿救治的总住院医生宋业兵介绍,患儿发热、咳嗽症状得到缓解,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不过,由于该患儿在重庆诊疗期间做了气管环切手术,目前伤口仍未闭合,仍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如果患儿的气管能够成功闭合,就可以像正常的HIV感染者一样,吃抗病毒药,终身服药,对其预期的寿命影响会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