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营医院服务能力提高,但小而散的总体状态仍无改观
我国社会办医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虽然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占据我国医院数量的60%,但是民营医院仍然普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特别是在公立医院规模扩张升级的同时,民营医院中的三级医院、床位数大于800张的医院数量仍然很少,服务能力却明显提高。门诊和住院服务在我国医院服务中占据的比重均有提高,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
民营医院发展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分析发现,我国民营医疗服务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民营医院、从业卫技人员和门诊服务的数量增加速度较快,而相对于门诊诊疗业务规模,西部省份的民营医院在提供的住院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东部民营医院提供的住院服务。
二、加强监管、提质减量仍是对社会办医进行治理的主旋律
2016年,“魏则西事件”曝光后,国家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合作关系,以及民营医院的规范诊疗行为加强监管。2018年,“沈阳骗保事件”被曝光后,国家对医保端的监管越来越严厉。其中,民营医院成为各地医保监管和骗保审核的重要对象。
三、多元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引领民营医院走新发展道路
随着民营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民营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格局在“十三五”期间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医疗资本市场大浪淘沙,单体私人资本投资医院逐渐减少,无法实现高质量转型的莆田系医院出现倒逼、被收购现象,莆田系医院在民营医疗市场中的份额减少。
究其根源,投资者仍然需要明白医疗服务投资的长期性和慢回报性的行业特征,大量短期财务投资的引入会带来新的风险。
四、专业、精品、轻资产是医生主导的民营医院的特点
因此,民营医院的关键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专家。上市公司在资本方面有优势,医生在专家方面有优势。在更多的认识到医生的资本优势以后,医生系民营医院会成为未来社会办医的重要方向。
五、民营医院的抗风险能力不足
2020年,我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医疗行业冲锋陷阵,在与国家共克时艰的过程中,也受到疫情的空前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民营医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人次数较2019年都明显下降。病床使用使用率也明显下降,总体收支结余率为负,呈现普遍性亏损状态。说明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在运营中,受不可控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大,民营医疗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运营脆弱性较高。
六、人力瓶颈与壁垒仍在存在
医师执业政策的变化是“十三五”期间卫生人力政策的最大突破。2017年《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医》发布,提出医师“多点执业备案制”。但是,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和逐步放宽,并不能替代公立医院编制身份背后的专业机会、社会福利等隐形利益,人员的自由双向流动仍然是不可能的。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可能有编制身份,但私立医院不可能有,从私立医院出来再进入公立医院的人也不可能旋即获得体制内的编制身份。
因此,人力瓶颈与壁垒,特别是临床医师的缺乏,仍然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严重桎梏。
七、民营医院的发展空间受限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国民营医疗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公立医院单体多院区的建设发展模式,不仅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一致鼓励,还带动了各地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三甲医院的新一轮扩张型发展。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分别提出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医院”,以及“实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这样的建设项目基本落在公立医院,会进一步拉大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压缩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这对民营医院的业务发展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民营医院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更精准地寻找自身的市场定位,专业技术定位和服务定位,从而更好地发展。
八、医疗服务领域的阳光收入政策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医疗服务领域的各种政策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获得阳光收入,民营医疗服务发展的本质是医师价值的回归。医药分开,医院不再依赖医生开药获取收入,医生也不再依赖开药获得经济收入;医检分开,避免医药分开政策以后出现检查、化验费用增加的结构性变化,医生从依赖开药转而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查;医医分开,医生与医院分开,医生成为独立的执业主体。
国家政策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人力准入、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采取的是渐进式的宽松策略。对于财政和税收的等方面的优惠扶持,也朝着与公立的医院机构一视同仁的方向缓步前行,为民营医院的发展开拓足够的空间。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社会办医,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虽然民营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但整体质量欠佳、个体规模小、发展艰难的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除此之外,依然面临技术人才短缺、服务力量薄弱、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办医既然在市场份额方面比不上公立医院,就需要提高服务的细致度。未来,推动社会办医加快发展,需要全面狠抓医疗质量,将业务实力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打造医院业务在不同阶段的优质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实现民营医院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