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病学,第六章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麻痹症是由微小的特异核糖核酸(RNA)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医“疫气”范畴,一)病因,小儿麻痹症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出现发热、咳嗽、咽红或呕吐、腹泻等症状;四肢疼痛、痿软,二)病理变化过程,病理研究发现,当小儿麻痹症病毒通过血液循环侵袭到脊髓前角,可引起运动神经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变化。部分运动神经功能发生暂时性功能障碍,诊断,根据小儿麻痹后遗症所表现出的受累肌肉的明显萎缩、瘫痪及肢体畸形和运动受限等症状,结合病史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一)非手术治疗,1)针灸疗法按照受累肌肉的神经分布,选择相应的穴位。上肢瘫痪
2、常选用的穴位有大椎、肩贞、肩髑、曲池、外关、内关、通里、合谷等。下肢瘫痪常选用命门、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有时为提高刺激强度和频率,可用电针治疗。(2)穴位埋线即用羊肠线埋进所需要治疗的穴位,产生反应性刺激,以促使其神经功能的恢复,3)推拿上肢瘫痪者一般取坐位。下肢瘫痪者,亦都先用掇法自腰部向下至患侧下肢的前、后侧作往返操作,然后对所瘫痪的肌肉和肌腱作捏拿,4)矫形支具的应用矫形支具的应用有如下作用:使用矫形支具不但可以防止畸形的发生与发展,有时还可以矫正轻度的畸形。对尚未达到手术年龄的患儿,可以暂时穿用,直到能手术时为止。对于因肌肉广泛瘫痪,不能应用肌腱移位等手术来恢复功能而又不愿作
3、关节融合术者,可以永久使用对已作过肌腱手术者,也可在短期内使用,使移位的肌肉在充分恢复肌力前能得到适当的保护。(二)手术治疗,第一节臀肌瘫痪,臀肌瘫痪多指臀大肌和臀中肌瘫痪,诊断,当臀肌瘫痪时,可见特有的臀大肌瘫痪步态和臀中肌瘫痪步态。1.臀大肌步态系指臀大肌瘫痪后,于负重行走时出现躯干后仰、挺腰鼓腹,使身体的重心移于髋关节的后方,依靠髋关节前方的肌肉收缩与髂股韧带的紧张而保持平衡。严重者尚需用手扶持患侧臀部,以加强支撑,2.臀中肌步态臀中肌瘫痪后,患肢单腿站立时,对侧骨盆下降,身体倒向健侧,而跨步时为提升对侧骨盆,以利抬足离地,其身体需向患侧倾斜。这样在行走时,健侧骨盆上、下起伏,躯干
4、亦来回摆动的情况,称倾倒步态。如果双侧臀中肌瘫痪,则成“鸭步”,即骨盆起落左右交替,躯干亦同时向两侧摇摆。临床体检中还可以见到髋屈曲挛缩和髋外展,甚至可见到髋松弛与脱位,3.髋屈曲主要是臀大肌挛缩后,髋关节前面的肌肉,如缝匠肌、股直肌、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及关节囊等挛缩所致。双侧挛缩时,常引起腰椎前凸畸形,4.髋外展多为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挛缩所引起,因而常与髋屈曲同时存在。两侧严重髋屈曲外展畸形患者,即呈蛙式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髋部肌肉广泛瘫痪时,即成连枷关节,也有因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囊过于松弛,在负重行走后引起髋关节脱位者,治疗,1.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的矫正因其主要病变在髂胫束
5、,故治疗方法以髂胫束切断为主。轻度畸形可将髂胫束在股骨外上髁以上2.5cm处及髂嵴与大结节间切断,必要时应将其他挛缩的软组织如缝匠肌和股直肌自其肌起始处切断,并往下剥离,2臀大肌瘫痪的治疗由于缺乏有足够肌力的动力肌来替代肌力强大的臀大肌,故在替代臀大肌手术后,髋关节仍往往不能获得有效的主动背伸动作,但有改善患肢功能和步态以及防止畸形复发的作用。一般多用背伸肌即一侧竖脊肌来替代臀大肌。即将竖脊肌下端连同其附着于骶骨的筋膜一起游离,筋膜条尽可能取得长一些,然后将此肌肉筋膜条通过臀部的皮下隧道固定至股骨大转子上。术后用髋人字石膏在髋关节外展与过伸位固定6周,3.臀中肌瘫痪的治疗单独的臀中肌瘫痪,亦
6、可引起行走摇摆,甚至呈现“鸭步,第二节股四头肌瘫痪,股四头肌是膝关节伸直功能的唯一伸膝肌,诊断,股四头肌当发生瘫痪时,膝关节即失去主动伸直与稳定和维持在伸直位的能力。且由于伸屈肌群失去平衡,常表现为膝关节屈曲畸形,因而给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带来困难,易于倾跌,每遇行走时往往需以手支撑膝部,形成股四头肌瘫痪后的特有步态,治疗,对于股四头肌瘫痪后是否要作手术治疗,不但要根据详细的检查了解是否有作手术的条件,如可能移位的肌肉肌力是否足够强力,小腿三头肌和髋关节伸屈肌的功能是否良好,膝关节和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或有而是否已矫正,还应根据功能情况和患者的要求等作统盘考虑后决定。1.胴绳肌肌腱前移替代股四头
8、肉、筋膜出现挛缩,形成足高弓畸形。足的重心向后移,失去了“刹车”作用,出现特殊的跟足步态。3.胫后肌瘫痪由于负重和腓骨肌的牵拉,便形成足外翻畸形或除外翻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马蹄足畸形。若同时伴有胫前肌瘫痪,则畸形更为严重。4.小腿肌肉广泛瘫痪如此便使距小腿关节和足部关节失去控制,除造成患足如“连枷”状,足的固定性畸形反倒不明显,第七章脑瘫后遗症,脑瘫后遗症又称为婴儿瘫或脑瘫,是因高级中枢神经失去或缺乏控制部分或全部脊髓、神经的能力,引起大脑对肌肉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所致。表现为受累部位的肌肉张力增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失调,同时尚可伴有患儿智力不同程度的障碍。本病是非进行性的,在脑部的病损也
9、是固定的。中医将本病归为“痉证”范畴,治疗,小腿肌瘫痪时可引起足部的多种畸形,已如前述。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矫正畸形,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的目的。常用治疗的方法有肌腱移位、跟腱延长、足底腱膜切断和关节融合等术。1.肌腱移位术2.跟腱延长术和足底腱膜切断3.关节融合术关节融合术,小结,1.小儿麻痹症是由微小的特异核糖核酸(RNA)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医“疫气”范畴。2.病因小儿麻痹症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3.病理变化过程病理研究发现,当小儿麻痹症病毒通过血液循环侵袭到脊髓前角,可引起运动神经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变化。4.通过病史,症状与体征,
10、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对小儿麻痹症诊断。5.小儿麻痹症的辨证施治,思考题,1.如何诊断小儿麻痹症?2.小儿麻痹症的非手术治疗有哪些,病因病机,一)病因1.产前因素2.产中因素3.产后因素(二)病理变化过程本病脑部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质萎缩,脑回变窄,脑沟增宽。皮质下的白质呈疏松改变,甚至可出现囊腔。镜下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数减少,神经节和神经纤维因变性而消失,诊断,一)症状与体征本病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在临床上肌肉痉挛和肢体功能丧失的程度可有很大的差异。轻者仅有轻微的运动失调,重者则受累肢体张力极度增强,不能自主完成各种动作。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了脑瘫的临床类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