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环境监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环境检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为对象,应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手段,综合分析监测样品。监测人员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式,分析这种环境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找出其对低碳环保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这种监测的特征有: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汇集了自然、社会科学中的精华;二是面向整体社会,为大众服务,监测和分析环境,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噪声、水、大气等。通过这种方式,为环境规划和评价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为低碳环保奠定良好的基础。
1.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2.1环境监测部门的力度不够
我国的检测机制,并不完善,有着很多计划经济的特征,无法适应如今的发展,隶属于事业编制型单位,造成环境监测部门内部缺乏动力。
1.2.2内部人员素质不高
监测部门招聘了很多新人,但是缺乏长期有效的培训,在管理上也有一定欠缺。监测部门缺乏创新和能力,这种情况会影响监测部门的整体发展。
1.2.3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高
环境监测部门应用的是目标责任制,所以只是完成环保局下发的任务,但是因为技术缺乏创新,设备落后,所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这些任务。该部门重质不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技术,导致监测部门的数据分析能力缺失。
1.2.4大型设备的使用率较低
目前,一些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已经被引入到地级市的标准配置中,各级主管和财政部门都应该将资金投入到监测站中,并引入国外的先进设备,如气象色谱等。但是一些地方没有重视地级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先进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甚至出现闲置状态。
2低碳环保和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2.1环境监测是低碳环保生活的基础
2.2环境监测能够监督低碳与环保工作有很多方法
能够评价环境的体系,环境监测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能够作为较好的对低碳环保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工作就是监测环境有无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环保的实施情况能够直接作用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加有效的对低碳与环保开展监督工作,确保其合理性。这种监督的情况还能对低碳与环保之后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提供大量准确的数据,证明这种情况。
2.3环境监测始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低碳环保这种生活理念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低碳环保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并贯穿于整个评价体系中。这项工作的监督性能很强,人们应在全面了解低碳环保生活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各项因素,再开展监测工作,从而保证准确的评价和监督。环境监测能够推动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
作者:刘艳单位:满城县环境保护局
1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与难点
1.1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电子仪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课程内容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仅应用于一般的社会所需,也应用于前沿的科学研究等各方面。课程的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理化知识,又要传授各类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还要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在环境研究方面的应用。因此,如何在新形势开展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2环境监测课程的难点
三本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独立创新能力。《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环境监测课程特点,一方面课程教学的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任教老师有选择的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程所需的检测分析仪器通常非常昂贵,一般数量较少,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很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具备独立的实践能力。由此,造成课程针对性不足,实践性不强的现象,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为了使《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相契合,我们依据课程特点,结合社会所需,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2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环境监测
2.2教学方式改革
2.3硬件设备配制
3课程教、学、研的结合
3.1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
3.2多平台交叉教学方式
环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专业特点就具备不同专业间的交叉性。环境监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也具有交叉性。同时,环境监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教与学,也涉及产和研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集产、教、学和研为一体的一门课程。为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的交叉融合,在环境监测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多平台交叉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通过学校教学、自主学习、校外教学和综合实践等平台交叉进行,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做到了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课程的多平台交叉教学,让学生在接受校内教学的同时,又能通过自学学习平台和校外合作平台等进行同步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不仅开阔了学生视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得到基本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同时得到有效的错位发展和素质提升。充分体现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多课程、多部门、多平台的交叉性综合性。
3.3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
4结论
作者:李伟东杨华云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一项目竣工验收环境检测特点
1系统性
建设施工项目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了环保设施运行、排污治理、综合利用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等多个方面的监督与检查,验收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因而可以判断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2实效性
3动态性
建设施工项目往往工期较长,而且多种因素都可以对环境情况造成影响,因而项目竣工环境监测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多次监测,验收工作最好是在多种不同条件下进行,从而确保验收监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二报告书编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报告书编写力求准确、科学、简洁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书是具有法律效应的综合文书,对引用的法律法规要准确规范,监测方法所得数据要科学准确不能弄虚作假,监测所得结论要简洁明了。监测报告不是将监测数据进行简单的罗列,还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项目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为净化设施的改进提供数据基础。检测报告的结论不能局限在达标率还要对工程整体做出评价。检测验收报告的数据还应包括工程检测的背景材料,防止有些企业弄虚作假,为了验收通过,只在验收时进行净化处理,使得验收阶段通过标准,正常工作时却不管不顾。
3在验收时还要考虑污染物的处理效率
在工程建设实施时都对排污处理效率有明确的设计和规定,但在竣工验收时,对处理效率很多企业却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在监测时要注意数据的差异性。但还要考虑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化,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只有进行对比的两者环境条件相同才具有可比性。
三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的建议
1提高认识,创新环境监测理念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同时也增加了环境保护的负担。因而我们要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过程,需要创新理念,改变传统环境监测方法,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系统化工作,结合现代建筑施工实际特点,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项目立项、方案设计、运行和生产等阶段的环境管理与指标监测,确保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的科学性,从而为环境保护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提高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高效性,对各项环境指标做出及时监测,全面分析与总结,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
2选择时机,控制监测质量
3加强培训,注重资料存档
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出新时期环境监测领域精通生产工艺与污染治理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满足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与存档,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效益分析
环保设施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是一个消耗的项目,如果这些器械不能真正的运转起来,实验环境和社会效益,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监测后应将环保设施的效益分析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这样便于分析环保设施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作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本分,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提高对环境验收的重视程度,能够结合企业的工作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法对工程进行监测,做到科学合理系统。虽然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问题,还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改进,在监测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更准确的数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李成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环境保护局
1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以环境为对象,利用科学的手段,包括生物法、物理法等,定量评价、定性分析环境对象当中的物质类型与结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变化规律等。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1)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与最终目标就是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生产建设项目的评价等级是必须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对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因子进行深入的明确,同时指明环境监测的具体范围,利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完成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工作。
(2)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
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检测主要目标直接决定着该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在前期监测的基础上,基于确保环境指标达标的目的,必须要在竣工验收的阶段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监测,环保设备的运行、污染物的排放等均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出该阶段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贯穿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并不是独立于环境影响评价而存在的,其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无论是调查阶段,抑或是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均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阶段的分析与预判,竣工验收阶段的环保设备维护与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等,均要在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下才能顺利实现。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评价单位首先进行的监测对象是项目的拟建地,评价本底监测数据,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之后,先令其运行2个月,随后进行项目的验收工作,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的要素,环境监测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后评价期等。
(2)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支持由环境监测提供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当中,其核心的评价依据为环境监测数据。鉴于此,正式展开环境影响评价之前,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应当率先加以落实,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例如水环境、噪音环境、大气环境等均需要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项目完成建设之后,新的环境影响因素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项目拟建设地的环境可载力分析同样需要在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下完成。水环境、噪音环境、大气环境等是否达到区域的质量要求,特定地域的环境容量是否足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建设工作依据判定结果而进行。
(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3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当中,环境监测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集中体现在监测操作有欠规范、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监测操作有欠规范
(2)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
环境监测数据有欠精确的根本原因在于监测的频率过低以及监测的点位不足两个方面,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直接降低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最终所得出的结果难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也就无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起到预期当中的作用。
4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针对上述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监督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提高环评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具体如下:
(1)落实监督工作
贯彻落实监督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当中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关键性前提之一,如果监督工作无法落实或者是落实的程度不足,均会对环境影响评价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贯彻落实环境监测的监督工作,核心在于确保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工作当中,其监督审查的关键内容为项目的各项监测内容与监测数据。
(2)引进先进技术
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引进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GIS、RS、ES等,对监测点位进行精确的定位,以便获取精确度更高的监测数据,从而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信度更高的数据资料,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
(4)提高环评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环评工作人员与监测工作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力军”,所以,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就必须要从这二者着手,切实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认知程度,明确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严禁因经费以及进度而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压缩与删减,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
5结语
作者:吴俊斌单位: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一系统的实现
2.1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主要由传感器节点、协调器、控制开关器和上位机组成。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处理芯片、及通信模块组成,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H2S气体传感器、NH3气体传感器等;控制开关器主要是由主芯片、继电器电路、接收通信模块组成,主要用于控制通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协调器负责网络的建立维护和数据的中转,主要任务是为各个传感器分配地址,建立和维护网络;上位机负责数据的接收、存储,并能根据设置的参数进行预警作用。传感器节点由MSP430系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和其它扩展模块组成。选取MSP430系列处理器主要考虑低功耗。为了提高节点间的通信距离,需要在发射器的输出端和发射天线之间增加一个功率放大器,并且采用定向传输技术。各种传感器模块、控制开关器和协调器都是独立设计的,利于节点的重复使用,提高灵活度。
2.2定向天线技术
定向天线(Directionalantenna)是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特别强,而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则为零或极小的一种天线。定向天线具有增益高、方向性好等特点,能够有效抑制干扰信号,大大减少节点之间的信号干扰,增大了数据的传输距离和数据传送效率,降低信号传输的时延和节点的功耗、提高空间复用度,能够使多个节点同时传输,空间复用率高。并且通过定向天线传输增加额外增益能够实现WSN节点的远距离通信,协议可靠性高,时延小,有效提高了WSN网络吞吐量。
2.3节点软件系统的组成
软件的设计主要由传感器节点软件、控制开关器软件、监测软件组成,除监测软件外,所有程序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监控软件采用eclipse软件结合an-droid-sdk完成。各个应用程序主要由各个传感器硬件模块的驱动、数据采集和通信协议。
2.4通信协议
2.4.1通信算法
针对养殖环境参数监测过程中存在有障碍物影响,会导致传输距离受限制、监测精度不高等结果,因此设计了传输通信协调。通信协议算法主要包含四个阶段:初始化阶段、路由发现阶段、数据传输阶段、路由重发现。
1)初始化阶段
2)路由发现阶段
每个节点计算邻居节点的数量,并且根据本身的能量、与基站节点的距离、整个网络节点的均衡等因素,设置成为初始的簇头节点,各个簇头负责簇内数据的采集。除此,各个簇头之间,为了保证路由的可靠性和降低传输数据消耗的能量,采用单跳或多跳的传输方式传输数据。如果簇头节点在基站的接收范围内,就直接把数据传送给基站,如果不在基站接收范围内,就计算各个簇头离基站的位置、本身剩余的能量,保证传输消耗能量最低原则,采用多跳方式传输数据到基站。
3)数据传输阶段
当网络进入稳定状态,簇内成员节点将采集的数据传送给簇头节点,为了避免数据冗余,簇头节点进行数据融合后发送给基站。数据会按照设计的数据传送格式进行传输。
4)路由重发现阶段
2.4.2MAC协议
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主要使用两种方式: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和不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前者使用RTS获得邻节点的信息,RTS需要硬件设备获取邻节点的位置信息,后者则使用了音的信号帧,但是这两种方式会带来隐藏终端和聋节点等问题,从而降低了MAC的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定向虚拟载波侦听(DVCS)机制、使用多跳、SDMA(空分多址)等的优点,充分利用定向天线的优势。
2.4.3数据通信格式
考虑到数据通信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置了数据通信格式。1)传感器节点到协调器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定义如:Head+len+data+stx。其中:Head(2byte),固定为0xFF,0XFE;Len(1byte),data的字节数;Data:数据域———2byte本机地址+2byte父节点地址+nbyte传感器数据(n大于等于2);stx(2byte),固定为0x0D,0X0A。具体发送命令如:FFFE0800010000031200000D0A。其中:FFFE为固定数据头;08为数据长度;0001为本机地址(子节点地址);0000为父节点地址;03为传感器类型;12为传感器数据,1Lsb=0.1,如0x10表示1.8;0D0A为数据的结束标志。2)协调器发往监测软件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定义如:FFFD000430300000hhhhhh。其中:byte1byte2:传感器端数据发送的固定头,固定为FFFD;byte3:数据类型的标识,00为H2S传感器的数据,01为温湿度感测器的数据,02为NH3感测器的数据;byte4为传感数据长度(统一为04);byte4~byte7:为传感器数据;Byte9~byte10:保留;byte11:byte1—byte10校验值(相加取低8位)。
2.5网络构建系统上电后
协调器进行搜索并寻找合理的信道,完成系统初始化和建立网络的任务。各个传感器节点通电后,扫描信道,寻找协调器,并加入到网络中。加入网络后,则开始采集环境数据,传输给协调器,协调器接收各个节点的数据,判定其格式正确后,将其传输给监测软件。
2.6监控软件设计
以eclipse软件为开以平台,结合android-sdk完成监控软件的开发。Android系统是一个源码公开、开放和完整的软件,是由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中间件和重要应用程序组成,得到手机运营商的广泛使用。在系统的设计中,应用到了Activity、Intent、Service、An-droidUI、多线程等技术。本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Android软件与硬件传感器通信的底层驱动,包括打开串口、关闭串口、发送串口信息、接收串口信息以及异步方式读取传感器数据等;主界面内容显示,包含各种传感器数据显示、控制开关器的控制等信息。监控软件接收到数据时首先要对数据的格式进行分析,判定数据格式正确后,确定是哪个传感器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结果,在相应界面位置显示数值;把结果与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如果不在设置数值范围内,就进行报警,并把报警信息通过串口发送到协调器,协调器再转发到控制开关器,驱动通风设备工作。
3系统的应用
作者:黄莺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
1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1.1对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
1.2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1.3数据的有效性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
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
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3.3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ArcGIS的核心数据模型Geodatabase,它是按照一定数据规则来存储空间数据或属性数据,并实现多源空间数据的放缩式管理;它也是一种较好的遥感与GIS数据一体化储存模型;它分为三个层级:FileBasedGeodatabase、PersonalGeodatabase、Enterprise(SDE)Geodatabase。其中Enterprise(SDE)Geodatabase支持分布式管理与储存,如图1所示ENVI完全支持ArcGISGeodatabase各个级别的读写,在ENVI、ENVIZoom、ENVIEX中都可以通过菜单RemoteConnectionManager打开相应的面板,也可以通过SavetoArcGISGeodatabase菜单将数据保存到Geodatabase。
3.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经过图像裁剪、增强、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图像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几个步骤后,获得研究区域图像分类图。结合数据库中各个地类匹配关系、侵蚀度级别以及各个指数归一化指数,分别计算NDVI指数、生物丰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并将计算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菜单包括以下子菜单,分别是新建评价区域图层、归一化系数配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
4结语
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创新运用,结合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融入方式能全面提升整个监测系统的优化,确保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能收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作者:叶小磊单位:韶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一系统方案及硬件设计
1系统组网方案北斗通信与Zigbee
ZigBee网络主要由协调器节点、路由节点与终端节点组成。协调器节点将作为网络系统的主要节点,完成对网络的建立与管理、环境数据收集管理及连接北斗终端发送数据。其他路由、支路节点与终端节点负责环境数据采集并发送数据至协调器节点节点。Zigbee终端节点设计主要包括Zigbee网络模块、气体检测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图像采集模块、DSP处理模块、ARM主控模块和北斗卫星通信模块七部分
2温湿度监测模块设计
温湿度采集模块中采用DHT11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完成温湿度的采集,该传感器的相对温湿度参数指标DHT11具有电源引脚、数据引脚和电源引脚GND3个引脚,使用极为方便。
3气体检测模块设计
气体检测模块主要由MQ-2传感器组成,这种传感器可检测多种可燃性气体,是一款适合多种应用的低成本传感器,
二系统软件设计
数据以无线形式传输经由多个路由节点的中继跳转,最终发送至网络的协调器节点,调节器与北斗终端首先完成对Zigbee节点信息的汇总,通过Zigbee网络中的调节器再将汇总后的数据通过北斗通信系统发送给环境监测中心,从而完成了湿地环境信息的传输和收集过程。
三总结
系统设计采用北斗模块与ZigBee模块结合使用,组建覆盖面积较大的无线网络,满足了不同模式的网络传输要求,经过实验证明本系统实现了对湿地环境的监测功能,而且与其他监控系统相比,应用场所和环境的灵活性大大增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作者:苗宏图于泓博刘金友李梦婷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1.1硝酸盐氮、氨氮与溶解氧水体中
1.2CODCr、CODMn和BOD5CODCr
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BOD5则反映了水中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质污染程度,CODMn则反映了水中部分有机物及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的程度。对于同一水样,CODCr、CODMn和BOD5三者之间的监测结果应存在以下规律CODCr>CODMn、CODCr>BOD5,反之为异常。CODCr数值是BOD5的3倍左右最为合理,如BOD5/CODCr比值超出了0.2-0.6的范围,需要核实。这种关系在水质均匀的污水中最为适用,以博乐市污水处理厂为例,2012~2014年共监测了48个批次水样,根据监测结果,污水处理厂进口污水中BOD5/CODCr比值在0.07~0.60之间,平均值为0.29;出口污水中BOD5/CODCr比值在0.12~0.61之间,平均值为0.32。一般认为CODMn和BOD5两者没有明显的关系。对于清洁的天然地表水体中通常以CODMn和BOD5作为衡量耗氧物质水平的评价指标。由于水体受污染的程度不同,BOD5值和CODMn值的比可在较大范围内波动,或大于1或小于1。在较清洁的水体中,BOD5/CODMn一般小于1,当CODMn大于10mg/L时,比值有较多机会大于1。
2利用逻辑、物料衡算、时空分布等其他关系审核
2.1数据倒挂现象
2.2与执行标准比较
一般的监测项目均有明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所得的数据一般也在标准范围附近,当差别太大时,应列为可疑数值,查找原因。如有一地表水总磷的监测结果为650mg/L,而相应的执行标准(Ⅲ类)为0.2mg/L,监测结果是执行标准的3250倍,显然是可疑,经查是样品固定时加错固定剂,应加1mL硫酸误为加1mL浓磷酸造成的。
2.3与历史数据比较
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首先要了解采样地点以往的监测结果范围,特别是常规监测工作,一般是定期、连续的,太多已积累了几年或多年的数据。对同水期、同一点位的数据,如果个别项目测值变化比较大,如多个重点饮用水源地某一项目原来一直未检出,这次突然全超标,则需将该值列为可疑数值,然后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
3水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对策与建议
3.1全面把握数据,降低数据出错率
3.2提高审核效率,缩短数据审核周期
3.3为数据的初筛
作者:龚坚艰辛红云柯鹏振单位:博州环境监测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一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
2农村环境监测力量薄弱虽然
目前政府机构中农村环境保护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县级环境监测站往往存在人员编制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我国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一般建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又有当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不突出,因此,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编制一般核定在5~10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技术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的状况还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正常业务难以完成,新业务也难以开展。
3农村环境监测没有形成常态化
目前,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仍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监测指标模糊,检测内容不明确,监测频率不规律等,这些缺陷使得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离常态化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农村环境监测过程中,很多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监测工作常常被忽视。重点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相对较弱,农村环境监测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如果没有农民的监测诉求,或者项目建设没有特殊的要求,监测部门一般不会实施主动监测,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监测工作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
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的对策
1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环境监管工作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况,因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环境监管体系,努力形成“层级职责清晰、面上责任落实、运转制度保障、防治公众参与”的农村环境工作的新局面,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制度的建设,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定,创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科学评价模式,保障农村环境监测的质量,促进农村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2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环境监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努力,因此,必须强化农村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一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根据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按照“因需设岗,按岗设编”的原则,确定合理的人才结构,满足工作需求。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环境监测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各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可以请行业内的专家到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对主要业务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轮岗培训,提高环境检测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促进农村环境监测队伍的可持续化发展。
3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要对农村环境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遵循优选点位、强调代表性和随机布点、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重点监测与常规监测相结合,对于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重点监测。二是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对于农民群众强烈要求的问题,要主动监测,监测信息,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控。三是联合监测与独立监测相结合,应加大监测力度,拓宽监测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四是职能部门监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职能部门应在农村环境监测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也需要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这是监测工作的理想状态。
三结论
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制定针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农村村庄特点的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土壤等环境要素的采样布点方法和监测指标迫在眉睫,需要广大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
作者:胡云涛张莹王晨单位:商丘市环境监测站商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枯草芽胞杆菌[CMCC(B)63501]、大肠埃希菌[CMCC(B)44104],均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
1.1.2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硫乙醇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皿、麦康凯(MaC)琼脂培养基、酵母膏胨葡萄糖(YPD)琼脂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TSA)培养皿、沙氏(SDA)培养皿,均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培养基室提供。
1.1.3主要试剂和仪器
革兰染色液购自美国BD公司;威泰科GP(革兰阳性)鉴定卡、GN(革兰阴性)鉴定卡、BCL(芽胞杆菌)鉴定卡、YST(酵母)鉴定卡、0.45%氯化钠注射液,均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迅数菌落分析—显微成像一体机,购自杭州迅数科技公司;HPY-300微生物限度过滤系统,购自杭州泰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麦氏浊度比浊仪,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2方法
1.2.1质控菌株传代
1.2.2纯菌鉴定
将用于生产和科研的鼠疫耶尔森菌、布鲁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等的传代菌株培养物新鲜样本291个进行菌型鉴定,根据可信度结果作为考察其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1.2.3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主要采集2010—2013年的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沉降菌、浮游菌及微生物限度样品共313个。①人员:压指试验、表面接触(头、胸、手腕、肘、膝盖)平皿;②设备:表面擦拭;③环境:沉降菌(A级、B级、C级、D级)、浮游菌(A级、B级)。将所有阳性平皿送菌型鉴定;④微生物限度:将生产科室的注射用水和纯化水系统水点每周取样一次,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标准操作细则进行。
1.2.4环境微生物菌型检测
将所培养的单颗菌落或纯分的菌落进行菌落特征观察,经革兰染色,鉴别其是革兰阳性杆菌或是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球菌,选用适宜的鉴定卡。然后按照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仪说明书中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测定,一般2~10h给出鉴定结果。
1.2.5菌型结果判断标准
VITEK2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的生化鉴定是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理化性质,采用光电比色法,测定微生物分解底物导致pH改变而产生的不同颜色,来判断反应的结果,一旦鉴定卡内的终点指示孔到达临界值,则表明此卡已完成鉴定。系统最后一次读数后,将所得的生物数码与菌种数据库标准菌的生物模型相比较,得到相似系统鉴定值(%),按此值的大小对检测可信度作出评价。可信度96%~99%为极好,95%~92%为较好,91%~89%为好,88%~85%为可以接受,85%以下的可信度为低分辨率的鉴别。对于只鉴定到属的菌株,还需根据报告提示信息进行补充试验,进一步鉴别到种。
2结果
2.1质控菌株检测分析
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已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共4株标准菌株作为质控菌株进行检测,结果与已知完全相符,可信度在97%以上。
2.2纯菌鉴定2010—2013年纯菌鉴定样本291个,
2.3环境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对所收集的环境及制品染菌共313个样品(其中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25个;沉降菌228个;微生物限度66个)的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共检出微生物268株,其中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18株;沉降菌188株;微生物限度62株。
2.4不同样品菌型鉴定结果
对环境检测样品(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和沉降菌)及微生物限度样品检出微生物的趋势。结果分析:①人员及设备表面微生物主要以沃氏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玫瑰库克菌等革兰阳性菌为主,占72.2%以上,其次是鲁氏不动杆菌和少量巨大芽胞杆菌等;②沉降菌样本以革兰阳性球菌居多,主要为葡萄球菌属,藤黄/里拉微球菌,玫瑰库克菌等,占检出菌的69.7%,而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次之,占23.9%。短小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革兰阳性芽胞杆菌出现频率较高为4.8%;③微生物限度检测样本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代尔夫特食酸菌及鲁氏不动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占检出菌的40.3%。其次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皮氏罗尔斯顿菌均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占14.5%,霉菌检出率为9.7%。
3讨论
作者:房世娣赵小洁刘晓凡宣俊文钱秋娟马军兰魏然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见污染排放物
在环境监测的实验中,实验样本所带来的污染将会很大,并且污染的浓度也比较高。所以应当积极对这些出现污染较大的污染源进行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实验样本所带来的污染。细菌学是我国环境卫生学和水处理学最基本的检查,而在细菌学中最便捷、有利的方法就是进行细菌培养、繁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数据,便于分析和处理。只有对细菌数量进行及时有效处理,才能避免细菌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常在具体的实验中涉及到一些质控样品,主要是用于药物分析方法的验证,是将已知量的待测样品加入到生物介质中配制而成,用于质量控制。而通常质控标样本身会含有一些污染物,如铅、铬、镉、汞、锌等,而在具体的质控研究开发和发放质控标样的时候,往往也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在具体的环境监测中,所有的待分析样本中都会包含至少一个质控标样,纵使一个质控标样所含污染物并不多,但是环境监测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必然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污染。
1.3测试样品试剂污染物
在环境监测中通常会加入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水质常规的分析。如测定溶解氧时就需要加入叠氮化钠有毒物质;在测定叶绿素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有特殊气味的丙酮试剂;在使用红外光光度法分析测定水质石油类物质时,则需要加入四氯化碳,很容易引起中毒。无论是这些试剂本身有害有毒,或是在实际的使用测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从而给人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2环境监测实验室控制污染排放的有效措施
2.1控制好采样的量
2.2采用恰当合适的其他非污染物质代表标准物质
对于常规测试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污染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实验中可以依据这些物质对实验的影响程度选用一些合理的其他非污染物进行替代检测。所以应该加强对替代标准物体的研究和开发,研究出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环保的质控标样。同时在确保监测环境实验数据、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探究出降低实验室质控标样发放的最佳数量,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的污染。
2.3优化当前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比较侧重检测方法的准确可靠与否,而忽略了这些方法在检测中所使用的有毒有害试剂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对当前的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优化,找出最优的监测分析方法。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测定的时候,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的比色法,而四氯汞钾含汞量较高,有剧毒;而比较先进的方法则是采用甲醛缓冲液吸收盐酸副攻瑰苯胺比色法,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并且还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应该不断发展、创新新的检测方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是在实验中排放的物质容易分解、容易转换,真正意义上实现无毒无害排放。
2.4采用深挖土埋、稀释、或是化学中和的方法进行污染物的有效处理
在环境监测实验中,通常会产生一些很难降解或是很难转换的废弃物或是有毒物质,而这些实验室废物通常有的可以回收有的不能,因此可以将不可回收利用的废物采用深挖土埋方式进行处理,而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废物根据其性能进行回收利用。如在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测定的时候,对没有受到污染的四氯化碳回收再利用,而对于多余的未使用的四氯化碳则用金属铁作为还原剂,用可溶性的无机盐作为催化剂,在室温和大气压条件下运行,这样可以避免遗留下来的四氯化碳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细菌培养实验中废弃的细菌则采用高压灭菌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结尾
总之,环境监测中往往会接触到很多的实验样本,而其中的一些样本和具体的实验往往都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因此应该合理控制好采样的使用量,并采用先进的、最优化的监测方法,在实验检测的过程中合理将环保的因素考虑到其中,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实验室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量。
作者:陈志青单位:蕉岭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一、工业废水环境质量监测问题
1、污染问题
工厂是一个生产作业的集中区域,其涉及到多种工业化产品,因而最终产生废弃物类别也是多重多样的。从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厂废水可导致大面积水域污染,水质恶化、污染物超标、水生植物无法生长等,这些都是工厂周边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水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水资源污染将对社会环境、人居生活、产业发展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标准问题
为了整顿工业经济发展秩序,国家对各类生产区域实施项目规划,要求工厂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体系,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生产中遇到的污染问题。实际监测发现,废水环境监测缺少明确的标准参数,对工厂监测内容达不到预定标准,影响了环境治理决策的有效性。目前部分国家重点源监测项目与行业标准污染物项目不一致,如制糖、造纸、城镇污水处理厂等。
制糖行业监测项目监测分类监测项目重点污染源pH值、色度、COD、BOD5、氨氮、石油类、流量行业标准污染物基本控制项目pH值、COD、BOD5、氨氮、SS、总氮、总磷、单位产品(糖)基准排水量
3、治理问题
监测是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对环境监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工厂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导致废水污染面积逐渐扩大化,对新水域产生了更多的危害性。总结原因,多数工厂从运营成本角度考虑,对环境治理未投入足够的出污费用,废水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机构职能不健全,现阶段难以达到预定的监测指标,这些都阻碍了废水监测与治理工作。
二、基于监测结果的废水处理方法
水资源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注重水资源保护是科学发展观要求。考虑到工业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强化工厂废水治理力度,为工厂建立更加全面的废水治理方案。当钱,废水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可根据工厂内设备建立针对性的监测处理方案。
1、物理法
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组成、状态及对水质的要求。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大类,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这是物理法应用的基本原理,对工业废水过滤起到了基本净化作用。工厂可设计相对规模的生态绿化池,按照工厂生产规模定期回收废水,通过净化池处理后完成净化作用。
2、化学法
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体物质,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执行有效的净化处理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废水处理中出现的异常问题。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类、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
3、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要求在废水池中设置生物过滤系统,及时清除水中有害物质,避免废水排放后对周围水域产生污染作用。例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生物法处理要注意考察工厂类型,不同工厂所用方法存在差异性,选择合适方式进行处理以保证净化效果。
三、结论
我国工业经济集约化转型期,必须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治理与控制,水资源是环境污染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废水环境监测存在的污染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监测处理力度,为工厂现代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环境监测部门要发挥环保功能,对工厂废水出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工厂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进一步优化工厂废水治理水平。
作者:周子龙单位: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存在局限性
2质量管理人才不足、素质较低
在基层监测站中由于工作环境相对落后,工资待遇不高,无法吸引质量管理领域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质量管理人才不足,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监测站中接受过系统质量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工作人员较少,大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都不够全面。环境监测站的大多数质量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欠缺,管理意识、管理观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较弱的特点。另外,由于质量管理人才的不足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严重欠缺,在环境监测站中质量负责人通常都由行政领导兼任,而行政领导事务繁忙,更是无暇顾及质量管理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出了目前监测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困境,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很难与环境监测难度和技术的提高相对应、相匹配。
3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欠缺,管理效果差
由于环境监测的工作本身涉及的面较广且受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对于不断发展的监测技术和越来越广的监测领域来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够完备和及时,不能与其相匹配。在监测站中所运用的质控技术较为落后,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无法对数量众多的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分析和整理,从而导致管理效果差,无法真正地、有效地发挥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相应对策
1树立先进的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2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加强现有人员培训
首先,环境监测站应积极引进专业的、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提高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搞好监测站自身人员队伍的建设。其次,应当不断加强对现有监测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努力地学习、了解并熟练地掌握与监测工作有关技术知识和其他与质量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如管理学。再次,监测站还要让监测工作人员自觉地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工作中,树立优秀的质量意识、管理意识。最后,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积累各种工作经验,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以全面地搞好质量管理,从而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
3创新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
在环境监测中应当选择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同时重视实验室内和室外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既要在实验室内采取平行双样、密码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等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式,也要注重实验室外监测信息的代表性、采样、样品保存、运输和交接等环节的质量保证。借助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使监测数据准确性和精密性得以提高,从而促进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语
在现如今各地环境正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来说是基础,同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更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各个环境监测站应当着力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从而使各项环境事业得以有序、健康的发展。
作者:郑雪松单位:重庆市南岸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践
(2)样品处理环境监测样品处理环节的质量管理在实际情况中,根据样品采集员和管理者的工作要求和职能,将其对应的责任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加强样品在运送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样品不会在运送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需在样品交接时仔细规定交接的顺序要求,要对监测指标不合格的样品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根据监测要求重新采集样品。质量管理还要求管理者重新编制监测样品的交接流转单以及对应的记录,从而掌握样品的实际情况,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
(3)样品分析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样品分析环节是监测的核心,对于该环节的质量管理手段也趋于成熟,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的经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很少。但从目前来看,样品分析的质量管理仍存在记录不够完善的现象,而且分析所需的大型设备也不具备规范的原始记录。
(4)审核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结果的审核工作对精度和准确度的要求较高,如果监测报告不够完善,就会为后续的分析和审核工作造成麻烦,因此质量管理要求审核环节应在拥有完备信息量的前提下完成,而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资料和文件必须足够完整和严谨。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效果的措施
(1)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环境监测机构的领导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勇于承担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责任,各部门各司其职,并对质量管理形成高度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定期组织召开关于质量管理的评审会议,激励个各部门积极落实和创新质量管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奖罚制度,从而形成更好的约束力和推动力。
作者:陶德东单位:滨海县环境监测站
1硬件实现
1.1通信的硬件实现
本文采用低功耗电平转换芯片MAX485作为收发器,该芯片的接收器输入具有失效保护特性,当输入开路时,可以确保逻辑高电平输出,因此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能。通信的接口电路如图2所示。RO,RE,DE,DI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相应管脚,R1,R2,R3为上拉电阻,用于确保单片机在输出高电平时MAX485芯片能接收到正确的高电平。R4为线路的匹配电阻,用于消除线路中的传输信号的反射。为了保证总线上的其他分站的通信不受本分站硬件故障的影响,在485信号的输出端串接了两个电阻R5和R6。采用稳压管D1和D2组成吸收电路,可以避免总线中的瞬时高压,从而对MAX485芯片进行保护,保障了通信的可靠性。
1.2照明灯板的硬件实现
本文采用高亮度LED灯珠5630来制作照明灯板。由于照明灯板挂接在子站上,而子站是由12V供电的,所以采用3路4个LED灯珠的串并联来实现。照明灯板的电路如图3所示。
2系统软件实现
2.1程序流程
主站根据上位机下发的命令对其下面的各个子站进行相应的管理,读取各个子站的实时数据和对各个子站进行配置。主站的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子站的作用主要是响应主站的命令,发送实时数据和配置其自身的状态。子站的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2.2通信协议
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Modbus通信格式(RTU)来实现,这种通信格式有确定的数据长度,从站可以从接收的数据长度来分析主站是否发送数据完毕,从而不会造成总线时序上的混乱,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同时采用CRC16的校验方式,可以使通信错误位数在1bit以内,校验准确率较高,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12-13]。Modbus(RTU)数据帧基本格式如表1,2,3,4所示。
2.3通信过程
3系统实现
实际系统采用每个主站挂接7个子站的监测方式,为实验方便以一个主站挂接3个子站为例。实验时的实际系统如图7所示。经试验系统完全能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通信比较稳定,可靠性较强。本系统上位机采用MicrosoftVisualBasic6.0编程,实验时的上位机界面如图8所示。5结束语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环境监测与照明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能较好的监测整个大环境中各个局部环境的温湿度值,并且具有照明功能。整个系统成本低,可靠性强,便于实现,易于推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者:陈薇张教余玲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合肥蓝鸥自控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