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物理防范模拟人体内环境下整个凝血过程的检测系统在自动调节恒温(37度)的不锈钢盛血杯,插入杯中的不锈钢的小圆柱体及克连接圆柱体的传感器。
为什么要做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血液肿瘤患者中非常常见,如病初的高凝状态,门冬酰胺酶化疗后的低凝状态,以及骨髓抑制期的血小板缺乏状态,这些异常,我们通常通过监测凝血常规及血常规来发现并给予抗凝或者输血治疗。
但是,单纯凝血指标的异常并不能完全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就像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并不代表其功能的相应低下,而凝血常规不能反映血小板和凝血级联反应的相互作用。基于此,血栓弹力图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来,这项检查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
了解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rography,TEG)最早由Hartert研制,其设备通过一个恒定的旋转力促使少量血液形成黏弹性血块并将血块强度转换为输出信号,以全血黏弹性为基础产生扫描轨迹,完整地展现了凝血系统组成。
TEG图形描记过程中,主要参数如下。
(3)凝固角(α):血凝块形成点到曲线最大弧度作水平线和切线的夹角,与K值共同反映纤维蛋白水平和部分血小板的功能,参考范围为53°~72°。若K值延长、α角缩小,提示纤维蛋白水平或功能低下,可补充冷沉淀纠正;相反则提示纤维蛋白水平或功能增强,需行降纤治疗。
(4)最大振幅(MA):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主要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参考范围为50~70mm。若MA值增大,提示血小板活性增高,相反则提示血小板活性低下,如有出血,可补充血小板纠正。
(5)MA后30min血凝块减少速率(LY30):指MA确定后30min内血块消融的比例,反映纤溶状态,参考范围为0~75%。若LY30增大,提示纤溶亢进。
(6)综合凝血指数(CI):是由R、K、α角及MA结合推算出,反映凝血的综合状态,参考范围为-3~3。CI>3提示高凝,CI<-3提示低凝。
TEG的优势
TEG的临床应用
(1)监测凝血功能。全面展现血凝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描述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强度、纤溶水平。比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查有更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
(2)指导成分输血。单纯依据传统的凝血常规及血常规指标判定是否输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化疗药物引起血小板计数减低时,传统的方法无法准确地预测出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一般都只是简单依靠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值来确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而通过TEG可以更好地反应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使临床输血更加合理,有效。
(3)评估肝素及抗血小板治疗效果。通过评估患者应用肝素或抗血小板药物后的疗效,预测其出血和血栓风险,指导治疗。
另外,在创伤失血、手术、病理产科、严重感染等多方面监测和指导凝血功能异常及防治。
TEG的局限性
1)监测中的温度必须在37℃。
2)正常值范围较大。
3)在用于药物疗效评价时容易受到肝药酶P450系统的影响。
4)无法监测到血小板和血管内皮所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血栓弹力图究竟能“弹”什么?
定义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的指标。
↓血液凝固过程和常规凝血检查的对应关系
↓血栓弹力图的原理
如图,...(省略一百字),根据钢丝/探针的振幅绘制出描记图,这个图的轮廓就是血栓弹力图。
本底
↓如果人为将凝血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相对应的TEG是酱婶儿的:
MA值:这里同样纤维蛋白(20%)和血小板(80%)都有参与,但主要反应的是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基线MA的高低对抗栓药抑制率有不同的要求,基线MA越高,抑制率也需要提高。
LY30和EPL:反应纤溶活性。评价有无DIC时需要看这里。
不同TEG图形的例子
肝素对比检测
血小板抑制率
开口最大的(黑线)是基线水平,开口最小的(红线)是纤维蛋白的功能,所以黑线-红线是体内血小板的实际功能。蓝线代表服用抗栓药后血凝块强度,抑制率计算公式见上图。AA代表阿司匹林,ADP代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另外如果是替罗非班则可以把图形变为近似一条直线。具体药理机制可回复"抗栓"。
一般抑制率小于30%认为没起效;AA>50%、ADP>30%开始起效;50-70%达标;70%以上较强。如上文所述,抑制率需根据本底MA值个体化调整。
1.评价整体出血风险:
2.评价血小板功能障碍:
TEG中血小板的凝集、活化主要是凝血酶这一强诱聚物启动的,因此如血小板无力症、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药所致血小板最终聚集路径障碍,才可能造成异常的TEG参数,其他单一路径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如应用TXA2拮抗药(阿司匹林)、PDE3抑制药(西洛他唑)、P2Y12受体拮抗药(氯吡格雷)等不会造成TEG参数显著异常(可应用TEG的血小板图试剂盒评价这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