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一定发展,然而养殖规模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占比仍不足1%,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是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散养农户由于布局分散、缺乏市场前瞻性、依靠经验决定生产等因素,往往无法判断未来市场行情,养殖存栏量波动较大,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另外,散养环境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追溯,易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生猪市场的健康发展。
②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主体仍以散养农户为主:2013年、2014年、2015年,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下的养殖场数量占比均在94%以上。生猪养殖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散养农户与规模化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
首先,相对于散养农户,规模化养殖企业具有成本优势,生猪成活率较高,饲料成本相对较低,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同时,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有质量保障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产品,规模化养殖企业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另外,国内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②生猪养殖上下游大型企业进入该行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一体化生产
目前已进入生猪养殖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或兽药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天邦股份、正邦科技、正大集团等;进入生猪养殖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猪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唐人神集团等。
2、猪肉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①世界猪肉产量及消费量
2011年全球猪肉产量达到1.04亿吨,2016年增长到1.08亿吨,猪肉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76%。全球主要的猪肉生产区有中国、欧盟、美国、巴西、俄罗斯和越南,2016年上述主要生产区的产量分别为5,185万吨、2,335万吨、1,131万吨、371万吨、277万吨和253万吨。我国作为第一大猪肉生产国,2016年猪肉产量占比为47.92%。2012-2016年,世界主要猪肉生产国家或地区猪肉产量及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1年全球猪肉消费量达到1.03亿吨,2016年增长到1.08亿吨,猪肉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95%。全球主要的猪肉消费区有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巴西和日本,2016年上述主要消费区的消费量分别为5,407万吨、2,006万吨、945万吨、316万吨、281万吨和259万吨。我国作为第一大猪肉消费国,2016年猪肉消费量占比为50.06%。2012-2016年,世界主要猪肉消费国猪肉消费量、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②国内猪肉产量及消费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以来我国商品猪出栏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从2005年的60,367万头增长至2015年的70,825万头,年复合增长率达1.61%。
2012-2014年,国内猪肉产量及消费量持续增长,产量年增长率为3.03%,消费量年增长率为3.08%;2015年较2014年有所下降,产量增长率为-3.25%,消费量增长率为-2.63%;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产量增长率为-5.50%,消费量增长率为-2.87%。
2016年国内生猪供给存在缺口、国内外价差扩大,猪肉进口量有所增加。但从过往长期看,我国猪肉进口量常年保持低位,且我国猪肉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我国猪肉进口以用于加工制品的冻品为主,而我国居民猪肉消费的习惯以鲜肉为主。另外,猪肉进口受限于进口检疫流程严格、冷库容量有限、国外供给相对有限等因素。因此我国猪肉目前仍以自给为主,进口猪肉对国内鲜肉市场影响不大。
③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猪肉消费市场的良好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伴随国民收入逐步提升和人口结构转变,国内猪肉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从国民收入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744,1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猪肉消费长期占肉类消费比重60%以上。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将直接提高猪肉消费水平。从消费群体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远低于城市居民。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逐步转换为城镇居民,同时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猪肉消费总量将有望持续增长。
其次,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正逐渐向重视食品安全和偏好高品质方向发展,有利于一体化发展、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发展,有助于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行业竞争状况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