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生猪养殖是经过种猪繁育、仔猪育肥等一系列培育和繁殖直到商品肉猪的过程,期间经历了纯种猪--能繁母猪(二元)--商品肉猪(三元)等阶段。生猪养殖原材料取自饲料行业,生猪出栏后通过屠宰加工行业直接面对消费者。
生猪养殖行业涵盖领域较广。按照养猪的周期,生产过程有6大环节,分别是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生猪分为4类,分别是母猪、公猪、仔猪和育肥猪;产品不仅包括二元猪、种猪、仔猪、肉猪,还包括猪肉制品;生猪养殖的企业可分为专业饲养育肥猪、生产并销售子猪、全程饲养、种猪饲养等类型。
生猪养殖行业覆盖的产业链主要由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种植业→粮食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业→生猪屠宰、深加工→农产品市场、超市→餐饮/餐桌。这6个环节涉及到种植业、化工合成、粮油加工、饲料加工、养殖、兽药疫苗、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皮革制造、物流、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13个以上的行业。
种猪繁育技术主要体现在品种类型的转变等五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2003-2012年,中国生猪存栏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速变化较大。2012年,国内生猪年末存栏数量达到4.76亿头,同比增长1.56%,较2003年的4.14亿头增加了0.62亿头,九年间增幅达到15%。
2010-2013年,中国能繁母猪存栏规模总体季度间波动较大,2012年以来季度同比增速明显下滑。2013年第三季度,国内能繁殖母猪季度末存栏数量达到15016万头,同比增长1.17%。
生猪养殖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上游饲料生产因产品主要是工业化生产,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议价能力较弱,分析如下:
下游的屠宰、加工企业的盈利模式与饲料企业类似,更下游的零售环节(超市)受议价能力较强以及生鲜产品(肉类)属性特征,其利润率一般较为稳定,在10%左右,具体分析如下:
2008年以来,中国外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开始意识到中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市场机遇,纷纷对外宣布投入巨资进入该行业。
积极介入生猪养殖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宁波天邦、江西正邦、正大集团、百世腾等;开始进入本行业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猪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发展、高金食品、雨润食品、唐人神集团、六和集团等。如果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能够实现主动合作,将形成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联合体。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将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与品牌优势潜力,利用行业间或地区间的优势互补,用好用活饲料企业集团的资源,发挥企业优势互补的作用。
其他企业也开始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高盛耗资2亿至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带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2009年,网易投资创办生猪养殖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主要有中国市场庞大,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问题不大;中国拥有世界几乎最低的劳动成本,猪肉的生产成本容易控制;价格上涨空间最大,便于包装上市,获取投资题材;如果控制该行业,则可以获取持久的超额利润。
生猪养殖行业的替代品充足。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种,猪肉并非是稀缺性很高、可替代性很低的食品,禽肉、禽蛋、牛羊肉、蔬菜、水果等各种食品是猪肉的替代品。而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高猪价不仅让养猪生产规模扩大,而且还导致禽肉、禽蛋价格上涨,生产规模扩大,这些产品因营养丰富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替代品。
从2007-2012年中国各类肉类消费情况来看,猪肉的增长速度较缓慢,牛肉和鸡肉消费量增长率更快。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中国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中国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中国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行业目前还处在供不应求或是供求平衡的阶段。猪肉是生活必需品,生猪市场还属于卖方市场,竞争远未达到白热化,养猪行业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创建品牌的急迫性没有其他行业强烈。目前已经实现生猪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