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定义最早见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了《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是指对食品、饮用水生产经营人员、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有害作业人员、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在校学生等按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定所进行的从业前、从业和就学期间的健康检查。该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废止。
2017年12月19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性体检等三项工作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17〕61号),通知要求各地切实贯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14〕2号)精神,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和进度,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分开。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按照“科学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将预防性体检工作逐步过渡到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
2023年2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工作的通知》及其解读问答,重点梳理汇总了法律、国家标准等规定需进行预防性体检的从业人员类别,规定了承担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机构的条件,明确了体检经费的保障,对体检工作程序也提出了要求。
二、哪些人需要进行预防性体检
1.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
2.直接从事挤奶工作或生鲜乳收购和乳制品生产的人员;
3.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与餐(饮)具直接接触的操作人员;
4.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
5.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
6.直接从事饮用水生产供应、卫生管理、供水设施清洗消毒、水质处理器(材料)生产的人员;
7.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
8.直接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的操作人员;
9.其他依法需要进行预防性体检的人员。
三、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需要筛查哪些疾病
第1-6类从业人员必筛疾病包括: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
第7类从业人员必筛疾病包括: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以及手癣、指甲癣、手部湿疹、发生于手部的银屑病或鳞屑、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
第8类从业人员必筛疾病包括: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手癣、指甲癣等疾病。
《通知》特别明确,不得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的体检项目。
四、可开展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工作的医疗机构需具备的条件
1.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具备预防性体检检查项目中所有疾病检查诊断能力;
2.开展的预防性体检项目与其获准的医疗机构执业范围(诊疗科目)相符,设置有内科、皮肤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并配备相应仪器设备;
3.具有与预防性体检项目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主检医师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具有健全的临床检查、实验室检验、X线检查等常规工作程序,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资料档案管理等制度;
5.具有开展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专门场所或区域;
6.具备与体检工作相匹配的信息采集和信息上传设备条件。
五、哪些机构可以开展预防性体检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将预防性体检工作逐步过渡到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的要求,自2023年4月1日起,我省各级疾控机构不再承担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工作。
绵阳市可用于体检的机构名单如下:
(图片引用自“健康绵阳”公众号)
六、如何组织开展预防性体检
用人单位负责统计本单位需预防性体检从业人员名单,并向属地体检机构提出预约申请,体检机构按照用人单位提交的预约申请名单提供《体检表》。
七、体检合格证怎样管理
对体检不合格者,出具体检报告,告知情况,并可以提出建议。
八、体检经费如何保障
预防性体检机构开展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所需必要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九、伪造和使用假的健康证是违法行为
伪造和使用假的健康证明可能涉及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