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凤蝠纹如意】青玉凤蝠如意,清,长42.7厘米。如意青玉质,如意头灵芝形,上饰蝙蝠衔符节,配以灵芝纹。柄部修长弯曲,拱面上浮雕凤纹和万年青等图案。《晋书》记载: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当时如意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搔痒。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今天已少见。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康熙年间,如意大量出现在皇宫。溥仪时期,如意仍是皇帝与后妃们的把玩之物,寝殿中、宝座旁随处可见,取吉祥、顺心之蕴义,甚至皇帝还以如意赏赐亲近的王公大臣。
银镀金寿字火碗,清晚期,高25厘米,直径22.8厘米。火碗银质,由三部分组成,火碗、三角支架和小银酒精碗,每部分可以分开。碗盖及碗身錾刻有寿字,三角支架设计为如意形,都充分体现出清宫器物纹饰上吉祥美好的蕴意。“寿”字,是人们用来祈求长寿的一个图符。自古至今由“寿”字演化的图案达三百余种。其中有以单字表意的图案,形长者叫“长寿”,形圆者称“圆寿”或“团寿”等,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有“百寿图”、“双百寿图”等,由不同形体的“寿”组成。“寿”字图符在清宫中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及礼仪生活中。更有将“寿”字图符用于餐食制作中者,清代孔令贻向慈禧太后祝寿四品大碗菜中分别制有“万”、“寿”、“无”、“疆”四字,饽饽四品中则有“寿字油糕”。火碗为宫中暖餐具类,是宫廷中用来温热食品的器具。这件银镀金寿字火碗用于皇帝寿筵,做工精致,为清宫典型的御膳器皿之一。
水浒人物图纸牌,清,牌长8.5厘米,宽0.4厘米。纸牌是中国古代一种流行很广的游戏,是由唐代的叶子格发展衍变而成。纸牌因其玩法简单又富有刺激性,成为国人十分热衷的一种游戏。这副纸牌是清宫后妃当年使用的。整副牌为120张,牌呈长方形,牌面以白色为地,四周饰黑、绿、黄等各色边。牌面根据需要呈现不同的图形,诸如“万贯”类有一万至九万,皆为水浒人物;“索子”皆为贯钱的索形;“文钱”则以图形表示。牌中图案刻画细腻,线条简洁而神态逼真,是清代宫廷游戏中一件别具特色的游戏器具。
朱漆描金澡盆,清,高31厘米,长110厘米,宽90厘米。此澡盆是清代宫中使用的洗澡器具,木质,呈椭圆形,内外皆髹红漆,上有描金勾莲纹和卷草纹,花卉纹饰饱满富丽,色彩鲜艳。
【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清,长49厘米,宽33.5厘米。宫扇作桐叶式。扇面于黄色地上缂织一棵梧桐树,一只凤凰独立于树干,湖石旁牡丹绽放。扇配四方紫檀木柄,通体刻“寿”字描金,两端镶象牙,系黄丝穗。此扇为双面缂,配色自然柔和,缂工细致入微。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在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等大为流行,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宫中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由此可见宫中后妃生活的奢华。
八音盒,19世纪,长51厘米,宽29厘米,高23厘米。瑞士制作。八音盒为木质,外壳髹漆,盒内有音乐机械装置。八音盒的发音部分由滚筒和簧片两部分组成。每个滚筒上焊以有规律的凸点,附近有一个簧片,滚筒转动,凸点从簧片边缘划过,由于凸点的不同,而使发音不同,再加上固定的转速,旋转一周,会奏出一首固定的乐曲。此八音盒内配置了10个滚筒,每个滚筒能演奏4首曲子,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更换滚筒。八音盒包括了多种乐器的声音,清澈、透亮的音质给人们带来美妙的享受。在制作上要求技艺精湛,所以在18、19世纪八音盒价格相当昂贵,仅在皇宫和上层社会中流传,一般百姓望洋兴叹。
铜镀金累丝嵌翠三镶如意,清,长61厘米,宽15厘米,高15厘米。如意通身为古铜钱纹,柄刻暗八仙,首、身、尾三处各嵌翠一块,上琢竹子和松等图案。镶玉底座有团“寿”、蝴蝶等图案循环围绕。黄丝穗结如“寿”字,上下各系有两个“万”字纹的小绳。此如意制作精巧,根据黄签所记,此为恭亲王所进。三镶如意是乾隆时创造的一种新形制,初见于竹木材质的如意,此后非常流行,扩展到竹木以外的材质,所嵌也不止是玉饰。后产生出只镶首尾的两镶如意和只镶柄首的单镶如意等异型。
普洱茶膏,清晚期,盒长17.8厘米,宽10.5厘米,高3.9厘米。云南境内普洱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西番有普茶”的记载,普茶即普洱茶。历代普洱茶是在散茶的基础上,再加工成多种形式的成品茶,普洱茶膏就是其中之一。它取材于云南大叶普洱茶,经熬制、厌模两道主要程序而成。其工艺极为考究,色如黑漆,膏体平滑细腻。造型呈四方委角形,正面中心为团“寿”字,四角以蝙蝠纹装饰,图案布局疏密均匀,花纹规整,纹样呈阳文,与茶膏表平面形成鲜明的凸凹感,具有独特的美感。据清晚期《本草纲目拾遗》卷六中记载,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擦研敷之即愈”。可见,茶膏一年四季诸种欠安可医,既可内服还可外用,方便快捷,可谓帝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中精品,一剂茶即为特色的养身良药。
【人参茶膏】人参茶膏,清晚期,罐直径12厘米,高14.5厘米。中国是发现茶叶、种植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自古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其中“荼”即是“茶”的意思。可知,茶最初为药用。随着时光的推移,民间积极借鉴前人的制茶经验,逐渐形成散茶、紧压茶(诸如茶砖、茶饼)等多品种。清代贡茶中的人参茶膏,是取名贵药材中的人参与茶叶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压制成型。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以及治血崩等功效,将其与茶叶匹配制成茶膏,达到了既品尝茶香,又益于身体滋补的目的,实为养生之妙。此茶膏呈长条形,将几十块装入青花瓷罐,外用明黄缎包裹,一面墨书“人参茶膏”。明黄色在皇家用色中为最高等级,它揭示出此茶膏是帝后的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