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景区:小鱼山五四广场栈桥景区小青岛
龙潭瀑龙潭瀑又名玉龙潭,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崂,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龙潭喷雨”。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游客贪清赏,斜龙潭瀑阳不忍归。”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仰口景区仰口景区濒临仰口湾,湾内沙滩连片,滩平沙软,是崂山最大的海水浴场,岸边宾馆饭店林立,是一个理想的旅游度假区。有索道可从麓直上上苑山顶的太平宫。太平宫虽规模不大,是宋道人刘若掘所建三宫中最小的一座,但建筑秀美,周围景色奇丽,依山面海,故有“海上宫殿”的美誉。太平宫东南的一山头上,有白云洞,洞内常有云雾飘出,四周多树,“崂山十二景”中的“云洞蟠松”即在此。附近还有大仙山、小仙山、九曲莲花洞、观音岩等胜景。近年来在上苑山上又发现了一个觅天洞,洞分五层,曲折幽奇,进洞游览,颇有趣味。洞口有玉液泉,水质也优。出了洞口,可乘索道下山。
【供奉诸神】中华道文化早期是以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崇尚自然是早期崇拜的核心,因而从方仙道到太平道的1000多年中,供奉对象主要是古代传说的历史人物或代表,以及在道学修养上有突出造诣的成功者,如“三官”(尧、舜、禹)、“三皇”(伏羲祗、神农氏、轩辕氏)、“三清”(老子)等。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扩展,使道教得以借鉴开始了多种神1的创造。这种创造结合崇尚自然的基调得以发挥,把各种自然现象或资源主体都有了神,如山神、土地、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二十八宿等,使道教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多神教。与其他宗教区别之处,就是除诸神之外还有仙,二者之间有严格区别:道教的神有职位、有权力,其职位高低是由他在人世间修德积善的程度而定;而仙没有固定的职务和权力,只有专业水平的高低变化,仙位的高低是自身修道功业的标志,二者既不同源又不同流,只是在降妖捉怪时可以使用,仙对坏人坏事只司警戒,而神对坏人坏事则依权惩处。
【崂山历史上的“僧道之争”】明代万历年间,崂山发生了一起直达朝廷的“僧道之争”。德清(即憨山和尚),以“私创寺院”的罪名被充戍雷州。宏伟雅整的海印寺,因皇帝御批“毁寺复宫”而夷为平地,香火几绝的太清宫,得官资重修而气势隆重。这场“僧道之争”官司,在崂山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