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是保持个人卫生和公共健康的常见方式,正确洗手可以有效预防细菌的传播,尤其是在传染病高发的秋冬季。保持清洁手部卫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10月15日是第17个全球洗手日,今年的主题是“为什么干净的手仍然重要?”,保持手部清洁对健康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要洗手呢?
人们常常讲“病从口入”。实际上,在“病从口入”的过程中,两只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拿取接送等功能。不论是洁净的手拿取被污染的食品,还是被污染的手拿取洁净的食品去吃,病菌都是经过手送入口中去的,也可以说是“病经手入”。
二、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好处多多
洗手是公共卫生的奠基石,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是预防腹泻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可降低感染率达一半),它也是最便宜的方法。还能限制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降低感染率达四分之一)。而且,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也是抵御其疾病的强有力屏障(眼部感染如砂眼,皮肤感染如脓疱疹等)。
三、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一)进食(饭)前、便后;
(二)准备食物前,接触生食物后;
(三)接触快递、门把、电梯按钮、钱币等公共物品后;
(四)接触别人之后,尤其是去医院后或接触病人前、后;
(五)接触宠(动)物后,打扫清洁、处理垃圾后;
(六)户外运动、作业、购物、玩耍后;
(七)接触脏的东西后;
(八)接触血液、泪水、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
(九)接触孩子前,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反复洗,进行手消毒;
(十)戴口罩前和戴口罩后、接触隐形眼镜或OK镜前后。
四、如何正确洗手?
也许你会说,洗了那么多年手,难道我还不知道洗手吗?洗手嘛很简单,冲一冲、洗一洗不就好了吗?其实洗手并不简单,以下的坏习惯,你占了几条?
(1)只是匆忙洗洗手指尖;
(2)哪里脏了洗哪里;
(3)洗完手甩甩干,或者衣服上擦擦干。
正确的洗手步骤如下图↓
五、洗手的误区
误区一:洗手液都能杀菌
并非所有的洗手液都有杀菌作用。“卫妆准字”洗手液只能达到清洁、去污目的。“卫消证字”洗手液在清洁的基础上增加了杀菌作用,能帮助杀灭或抑制常见致病菌。
误区二:免洗洗手液替代洗手
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所以平常尽量少用,最好还是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洗手。此外,还有不少人就餐前直接用“省事”的消毒湿巾代替洗手。专家指出,湿巾不能代替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
误区三:洗手液用得越多越好
很多人生怕洗不干净,所以按出大量洗手液在手上,洗的时候使劲揉搓。事实上,这样的深度清洁会损伤皮肤,使皮肤不但留不住水分,还更容易让病菌侵入。
误区四:用洗手盆洗手
很多人认为,使用洗手盆洗手,手也能洗干净。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经被弄脏了。
误区五:洗手后用毛巾擦手
洗手后应自然干燥或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最好不要使用毛巾,因毛巾容易潜藏病菌,易使洗净的双手沾染病菌,更不要用公共毛巾。
误区六:晾完衣服不洗手
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
误区七:戴手套替代洗手
手套有一定的渗透性,也容易破损,不能达到彻底去除手部污染的目的。科学正确的洗手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疾病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