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工作人员(右)在向参观者介绍一款陪护智能机器人。新华社发方喆摄
事实上,这个“将来”已经悄悄到来。
机器“护工”技能多
据了解,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丰田等公司致力于研发机器人的动力之一。在养老压力巨大的日本,2013年政府便指定24家企业、拨款23.9亿日元补贴开发护理机器人,用于帮助老年人在房间内移动、如厕及报告行踪。在指定企业中,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主要开发搬动老年人的机器人。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2018年每个老年人家庭或者三四户家庭中,一户至少有一台护理机器人。
不仅在日本,在中国,养老机器人也开始逐渐得到推广。杭州、济南、天津等地社福机构和养老院已陆续引进“养老机器人”,陪老人聊天解闷。机器人与相应的传感器相连,能够感应老人意外跌倒,一旦发生意外,它就会通过短信向管理者发出报警信号。家属或者护工人员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设备远程操作机器人的摄像功能,了解情况并采取救援。
走进家庭遭质疑
“对于机器人护工,我们必须问:机器人更多的在隔离人类,还是真的在帮助人们?”爱丁堡大学机器人中心主任教授森斯指出,“机器人的使用还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的担忧。机器人的质量和个性化服务是与你愿意释放给系统的数据量直接成比例的,你的数据将换取更好的机器人服务。”
另外,机器人虽然可以在某些功能上替代甚至超越子女和护工,但在情感上无法代替人类。在一项“你会让机器人陪伴父母养老吗?”的调查中,网友“嘻嘻哈哈的小马驹”就表示:“父母以前再苦再难也辛辛苦苦带大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在身边陪伴他们呢?机器人永远无法代替子女的陪伴。”
不可否认,机器人技术有其缺点。尤其对于“养老机器人”,在药物的识别、与人类的交互、动作的精准上都有很高的精确度要求。虽然这些功能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但识别成功率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小机器有大潜力
美国人口调查局2016年3月29日发布的一份名为《一个正在老去的世界:2015》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翻番,数量将是目前的2.5倍以上。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了智能机器人在看护、养老领域的发展。
但也有专家认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困难。国家863服务机器人课题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顿向明,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列为首位。在顿向明看来,全球民用机器人尚属新兴领域。由于个体、环境的差异,交互安全性是全球待解的难题,因此大部分产品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以及产品测试阶段,量产时机还不成熟。
放眼国内,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也提到了“智能护理机器人”,并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标志性产品,指出要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商品化。
根据易观国际日前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2.9亿元,同比增长44.6%。有研究预测,2017至2019年,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会持续扩大,2019年有望接近1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