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分布已逐渐形成鲜明的区域格局,根据我国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及特色,全国可划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共六大区域。
中国机器人产业主要区域分布
中国机器人产业主要区域发展特点
从机器人企业数量的单一指标看,可以简单反映出各区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活力,同时该指标也可作为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的参考指标之一。
2023年全国主要省份机器人企业数量分布
GGII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除参考以上机器人企业数量指标外,还增加对各区域城市机器人产业规模、产业配套、产业链生态完善度、人才培养与吸引、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载体及政策等维度要素的综合评价,形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
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
注:因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四大超一线城市的先天资源禀赋过于突出,基于挖掘潜力城市的考量,本排行榜未将以上四大城市列入排行范围。
江苏—苏州:
广东—佛山:
近年来,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呈现跨越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跻身国内第二梯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佛山市拥有库卡(广东)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拥有美的、云米、千玺、银星等典型企业;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拥有博智林、科凯达等典型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形成了“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机器人产业全链条。
“十四五”期间,佛山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和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全面发展,致力将南通市打造成储能资本市场的投资热土。
佛山市将着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主要环节紧密协同,打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器人高端制造集聚地。
湖北—武汉:
2022年,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其中采矿业增长64.8%,制造业增长5.1%。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增速快全市规上工业11.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7.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优质的产业生态及产业配套,有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成都:
2022年,成都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0%。
作为西南的重镇,成都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五大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更是其支柱型产业,为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丰厚的产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