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和粮食安全报告大力稻谷农作物农业部总产量经济作物粮食产量

文: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

#目录#

1.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1.1全球24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况

1.2世界粮食产量和贸易

1.3主要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占比

2.中国的农用地以及国际比较

2.1中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2.2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由来

2.3农用地的国际比较

3.中国的粮食概况

3.1中国历年粮食总产量

3.2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

3.3中国历年粮食单产

3.4中国粮食自给率、出口和进口

3.5中国各省份的粮食产量

4.中国的蔬菜、水果、经济作物和肉类产量

4.1中国的蔬菜和水果产量

4.2中国的经济作物产量

4.3中国的肉类、水产品和牛奶产量

4.4“人造肉”的发展前景

5.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6.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6.1“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6.2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6.3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中国能保障粮食安全吗?

7.有关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摘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3》,2022年,全球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约有9亿人深陷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但出现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的根本原因不是全球粮食不够,而是因为分配不均,以及战乱和贫穷。

粮食问题曾经是中国实行限制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理由。但事实上,1949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速远远超过人口增速。从1949至2022年,中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4.1亿,增加了1.6倍;粮食年产量从0.226亿斤增长到1.37万亿斤,增加了5倍,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翻了一番多,从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几十年来,中国粮食单产显著提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1978年中国粮食单产只有2527公斤/公顷,2021年上升到5805公斤/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1.3倍。

2023年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此外,蔬菜和水果虽然不属于粮食,但也是重要的食物。近年中国的蔬菜和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各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也日渐增长。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处于战争等危难境地时,可以通过把部分种植蔬菜或经济作物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提高粮食自给率,以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2020年完成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026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虽然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居世界第三位,但草地和牧场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关于中国粮食的总体自给率,近年来没有官方数据。但根据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团队的计算,近年来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6%左右。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其中每年进口大豆超过9000万吨。

虽然中国粮食的总体自给率近年来确实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中国进口的大豆,大部分用于加工为豆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禽肉产量2443万吨。要饲养这么多生猪和家禽,就需要有强大的饲料供应能力,豆粕就是其中重要的蛋白饲料。

近年来,中国的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即使不进口粮食,也能保持口粮基本自给。中国进口的大豆,并不属于口粮。如果中国不进口大豆,又要保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那么可以用豆制品或者禽蛋替代,或者从吃猪肉改为吃禽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牛肉产量718万吨,羊肉产量525万吨,禽肉产量2443万吨。可见,猪肉产量相当于禽肉产量的两倍多。

饲料转化率是指饲料重量除以动物的增重,比如每消耗2.5公斤的饲料,使得某种动物增加1公斤的体重,那么饲料转化率就是2.5。根据农业农村部给出的数据,肉鸡、肉鸭的饲料转化率约为2,生猪的饲料转化率是3.5。所以吃禽肉比吃猪肉更节约粮食。而且,禽肉属于白肉,猪肉属于红肉,吃禽肉更有利于健康,也更经济。

2022年中国猪肉产量5541万吨,按饲料转化率为3.5计算,相当于消耗饲料约1.9亿吨。如果把5000多万吨猪肉改为禽肉,按饲料转化率为2计算,相当于消耗饲料约1.1亿吨。也就是说,如果把吃猪肉改为吃鸡肉鸭肉,一年可以节省约8000万吨饲料。

此外,人造肉将来也可作为天然肉的一种替代。“人造肉”是指无需养殖畜禽,通过工厂或其他途径生产肉类食品。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人造肉又称为素肉或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在口感上更接近真实的饲养肉。

建国以来,中国的人均肉类产量也在稳步增长,现在中国人的营养摄入量基本上是足够的。与1980年相比,2021年中国的人均肉类产量增加了2.7倍,人均水产品产量增加了9.3倍,人均牛奶产量增加了20.8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中国在能量、脂肪、总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等每一项营养指标上都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除动物蛋白质外,中国在其他指标上也都高于日本。

根据国新办和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是营养不足,而是营养过剩。

减少浪费也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根据国新办在2021年9月发布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必须保障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在发生战争或灾难时期有能力确保基本食物的供给。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应该增加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才有利于降低房价。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全国建成区面积总和为6.2万多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0.65%。在大城市建设更多的住宅、商场、学校、医院和各种公共设施,让愿意来大城市的年轻人能够安居乐业所带来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将这些土地用于农业所创造的价值。由于大城市的用地效率更高,农村人移居到大城市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更节约土地。而限制大城市建设用地会推高房价、损害经济发展以及降低生育率。我们建议顺应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流入的规律和趋势,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长期来看,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自主能力的根本因素在于,中国社会的富裕化将推高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加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攀升,最终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除非能全面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否则中国将逐步失去在粮食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中国的人口拥有巨大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优势不在农业,而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按需对农业进行补贴。

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展望未来,中国也完全有能力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如果发生战争或其他极端情况,只要改变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例如用禽肉代替猪肉,以及采用成本略高的人造肉,就可以保障粮食安全。

1、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2023年5月3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共同发布《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3》称,2022年,全世界估计有6.91至7.83亿人面临饥饿。按中位数(约7.35亿)计算,2022年全球较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增加1.22亿饥饿人口。

2022年,全球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约占世界人口的29.6%,其中约有9亿人深陷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占世界人口的11.3%。

报告列举并分析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严重程度和营养不良状况加剧的三大驱动因素,即经济冲击、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预计有近6亿人长期食物不足。因此,全世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于消除饥饿的具体目标方面挑战巨大,其中非洲的形势尤其严峻。

国际社会有一个普遍共识,所谓全球粮食危机是由于分配不均导致的,本质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由于粮食的生产和贸易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但作为消费者却分散在各个发展中国家中。一旦集中的生产和贸易出现问题,即粮食的供应链出现问题,那么危机就出现了。因此,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全球粮食不够,而是因为分配不均,以及战乱和贫穷。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球农作物总产量为93亿吨,其中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占比如下: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占32%,糖类作物占23%,蔬菜占12%,油料作物占12%,水果占10%,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等)占9%。

2020年全球谷物总产量约30亿吨,其中,谷物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如下表:

2020年全球谷物出口总量为4.92亿吨。其中,全球最大谷物出口国是美国,达到8770万吨;其次是乌克兰,出口量为5132万吨;第三是阿根廷,出口量为5013万吨;第四是俄罗斯,出口量为4485亿吨。

按照大洲来看,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地区,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地区;澳洲是粮食净出口地区,非洲是粮食净进口地区。欧洲在2012年之前的绝大多数年份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地区,但从2013年开始,欧洲变为粮食净出口地区。

过去几十年来,粮食出口国相对集中,进口国则比较分散。这样的供需格局使得国际粮食市场极易受到疫情、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

2020年,美国、巴西、阿根廷三个国家出口的玉米占了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64%,印度、越南、泰国廷三个国家出口的大米占了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的57%,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出口的小麦占了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45%。

2020年,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依次为中国、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依次为印尼、土耳其、中国。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依次为墨西哥、日本、中国。

美国的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常被世人称为全球“四大粮商”。这四家公司的字母组合排列为“ABCD”的粮食贸易巨头控制着全世界大部分的粮食贸易量。

根据《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的数据,2000年全球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0%,2010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到32.9%,2021年下降到26.6%。

下表是主要国家2000年、2010年和2021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

2、中国的农用地以及国际比较

2020年完成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026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

19.179亿亩耕地中有水田4.709亿亩、水浇地4.817亿亩、旱地9.653亿亩。

整体来看,我国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阔的丘陵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个省份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

耕地的生产能力是耕地质量的核心,土壤肥力是耕地质量的基础。耕地质量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截至2022年,累计安排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13亿亩,同时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1亿亩。退耕还林使中国的林草植被大幅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76亿公顷(约相当于17.6亿亩),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2992万公顷、2357万公顷、4332万公顷。2021年中国的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如下表:

1996年我国耕地数量19.51亿亩,到2005年下降到18.3亿亩,9年间减少了1.21亿亩。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引发人们的担心:按照这样的减少速度,中国的耕地还能不能养活中国人?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和忧虑,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其中强调:“十八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2005年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采用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的老数据,当时全国的耕地数据为18.3亿亩,这是后来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之一。2006年,国家统计局与原农业部基于当时人口、粮食亩产与复种指数等综合因素,计算出若确保2010年和203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则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同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18亿亩耕地红线,这也是耕地红线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此后,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在土地问题上,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自此,固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与保障粮食安全便牢牢地捆绑到了一起。

按照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的说法,18亿亩是综合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粮食单产等因素测算划定的。考虑到复种指数,18亿亩耕地对应每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亿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17亿亩,其余用于棉、油、糖、菜等种植。

18亿亩耕地红线只是一个概数,其具体数据也是与时俱进。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耕地红线保持18亿亩,“十二五”规划的耕地红线上升为18.18亿亩,“十三五”规划明确耕地保有量在18.65亿亩以上。2022年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保持到2035年不变。

然而,当年确定18亿亩耕地红线时,有一个重要背景是,官方机构普遍预测中国人口峰值有可能达到16亿。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进入负增长,人口峰值不到14.2亿。人口形势变化了,耕地政策也应与时俱进。

根据《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球农用地面积共有47.4亿公顷,其中,草地和牧场共有31.8亿公顷,耕地有15.6亿公顷。全球耕地面积中,亚洲占38%,美洲占24%,欧洲和非洲各占18%,澳洲占2%。

从上表可以看出,草地和牧场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巴西,耕地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印度、美国、中国。

下图是2020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的比较:

上述国家中,加拿大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大,达到1.02公顷/人,其次是俄罗斯,达到0.85公顷/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日本,只有0.03公顷/人。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9公顷/人,与英国相同,相当于日本的三倍。

3、中国的粮食概况

国家统计局对粮食的统计包括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等)及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三大类。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是三大主粮。而谷物中的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

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此后一路攀升,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下表是1978年至2021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以及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产量:

下表是1978年至2021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

近几十年来,中国粮食单产显著提高。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数据,2010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2018年达到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长25%以上。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916.9公斤、5481.2公斤、6110.3公斤,较1996年分别增长11.3%、46.8%、17.4%,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1%、55.2%、6.2%。

下表是中国历年粮食单产,单位:公斤/公顷

可见,1978年中国粮食单产只有2527公斤/公顷,2021年上升到5805公斤/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1.3倍。

近年来,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但同时也进口大量的粮食。大豆是我国粮食第一大进口品种,2020年占粮食进口比重70%,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3%。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10033万吨,相当于7.6亿亩的耕地产出。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

但关于中国粮食的总体自给率,近年来没有官方数据。关于中国粮食的总体自给率,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在“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1)——聚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我国总的食物自给率的变化,分品种的可以算它自给率,但是我们需要得到一个总的食物的自给率,这样就要把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统一换算为热量。或者我们通常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耕地面积折算,我用两种方法都算了一个账。净进口农产品,就是扣除出口以后的净进口虚拟播面,国内农作物总播面,净进口虚拟播面占国内总播面的比重,最后是食物自给率。2000年的时候我们食物自给率是101.8%,到2020年,下降到76.8%。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用热量,热量是蓝线,橙色的是蛋白质,灰色的是脂肪,黄色的是碳水化合物,也是从将近100%下滑到现在的也是76%点多。用两个方法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入世之初,我们食物的自给率大体是100%,而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食物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6%左右。”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净进口国,特别是2009年以后,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到202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到947.7亿美元,“大进小出”已成常态。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进口粮食16454万吨,出口粮食331万吨,净进口粮食16123万吨,净进口粮食占我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24%左右。

中国进口粮食的原因:一是因为中国粮食的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谷物虽然保持较高自给水平,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口粮在数量上已经得到保障,但是玉米出现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二是因为中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优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而国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如小麦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国产小麦以中低筋品种为主,而高筋小麦国内供应不足,所以需要进口。高筋粉是指小麦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筋度较大的一种小麦粉,适用于制作需要筋度较高的面条和面包;低筋粉则是指小麦粉中蛋白质含量较低,筋度较小的一种小麦粉,适用于制作需要筋度较小的食品,如蛋糕和饼干。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禽肉产量2443万吨。2022年底生猪存栏45256万头,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要饲养这么多生猪,就需要有强大的饲料供应能力,豆粕就是其中重要的蛋白饲料。

另外,中国每年也进口几百万吨肉类。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肉类740万吨,出口肉类40万吨,净进口(即进口减出口)700万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数据,全国31个省份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五位。2021年,全国实现粮食产量68284.7万吨,上述五省粮食产量分别达到7867.7万吨、6544.2万吨、5500.7万吨、4087.6万吨、4039.2万吨,合计产量约占全国的40%。

4、中国的蔬菜、水果、经济作物和肉类产量

蔬菜和水果虽然不属于粮食,但也是重要的食物。近年中国的蔬菜和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各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也日渐增长。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处于战争等危难境地时,可以通过把部分种植蔬菜或经济作物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提高粮食自给率,以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其中2021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约为21872.21千公顷,同比增长1.8%;中国蔬菜产量约为76710.8万吨,同比增长2.4%。

近年来我国水果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果园面积为12962千公顷,同比增长2.5%,水果总产量达到29970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为4597.3万吨,柑橘产量为5595.6万吨,梨子产量为1887.6万吨,葡萄产量为1499.8万吨,香蕉产量为1172.4万吨。

下表是中国历年水果总产量以及苹果、柑橘、梨子、葡萄和香蕉这五种主要水果的产量,单位:万吨。

从上表可以看出,2021年我国的水果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约45倍。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如芝麻、花生)、糖料作物(如甘蔗、甜菜)、茶叶等。下表是中国历年的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单位:万吨。

肉类、水产品和牛奶虽然不属于粮食,但也是重要的食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牛肉产量718万吨,羊肉产量525万吨,禽肉产量2443万吨。禽蛋产量3456万吨,牛奶产量393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水产品产量6869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68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301万吨。

下表是中国历年人均肉类、水产品和牛奶产量,单位:公斤。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21年中国的人均肉类产量增加了2.7倍,人均水产品产量增加了9.3倍,人均牛奶产量增加了20.8倍。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2021年12月农业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到了“未来食品制造”,提出“研究细胞培养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组蛋白等营养型食品的培养和制造技术”,并将该类别列为国家下一个五年积极参与的领域。

所谓“人造蛋白”、“细胞培养肉”,通俗地说就是“人造肉”,是指无需养殖畜禽,通过工厂或其他途径生产肉类食品。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人造肉又称为素肉或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在口感上更接近真实的饲养肉。

面对全球日益增长的肉制品需求及其造成的环境压力,人造肉预计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人造肉比天然肉更环保和节约土地,因为人造肉没有动物排泄物,在工厂生产人造肉占用的土地很少。此外,人造肉也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因为人造肉的生产过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且还可以人为地控制肉中的营养物质。

不过,目前人造肉的生产成本较高,与天然肉相比,人造肉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5、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在居民食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食物消费量看,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量明显减少,肉蛋奶等食品消费量显著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36.6%;人均猪肉消费量22.7公斤,比1956年增长2.9倍;人均牛羊肉消费量4.2公斤,比1956年增长1.6倍;人均蛋类消费量10.8公斤,比1956年增长2.2倍;人均奶类消费量16.5公斤,比1985年增长6.5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148.5公斤,比1954年下降33.0%;人均猪肉消费量23公斤,比1954年增长5.2倍;人均牛羊肉消费量2.2公斤,比1954年增长1.4倍;人均蛋类消费量8.4公斤,比1954年增长9.5倍;人均奶类消费量6.9公斤,比1983年增长8.9倍。

根据国新办和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持续改善:

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二是营养不足的问题得到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三是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我国居民一些突出的营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

二是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

从下表可看出,中国在能量、脂肪、总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等每一项营养指标上都高于世界平均;除动物蛋白质外,中国在其他指标上也都高于日本。

6、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布朗为了支持他的论断,提出了以下的数据:2030年,中国人口将从1994年的11.1亿增长到16亿以上,人均消费粮食从现在的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粮食总需求将从现在的3.46亿吨,增加到6.4亿吨,增长85%;与此同时,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面积将从现在的0.91亿公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减少了47%,虽然单产水平可以从现在的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现在的3.4亿吨下降到2.74亿吨,减少了20%。1990年至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是粮食生产减少20%,于是造成中国巨大的粮食产需缺口(3.66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不过2亿吨,到时候,不仅中国养活不了自己,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于是,布朗提出这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

其实,到2023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了,而现在印度的粮食产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为什么布朗不写一篇《谁来养活印度》?可以说,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其实质就是一种“中国威胁论”。

布朗散布“谁来养活中国”这种论调,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支持中国限制生育。据2008年6月22日《环球时报》报道: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对布朗先生进行了专访。他说,“谁来养活中国”目前仍是个问题,他的观点没有改变。布朗说:“我认为在过去20—30年,中国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控制人口。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的人口将比现在多很多。”

从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经将近30年,事实已经证明布朗的观点和预测是错误的。可以预见,依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中国在21世纪仍然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

2019年10月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几项措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2023年8月28日,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提交给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该报告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八项措施如下:

(一)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耕地保护法。

(二)大力落实藏粮于地。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三)积极推进藏粮于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粮食作物品种,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四)加大农业保护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积极支持耕地保护建设、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农业资金更多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五)切实提升粮食调控能力。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和预期管理,保障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维护粮食市场秩序,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全社会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信心。完善粮食储备设施区域布局,提高绿色储粮设备和技术应用水平。

(六)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和流通体系。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和布局,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

(八)深入开展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强化全链条管控,加强农业机械研制推广,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推进机收减损;加快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提升烘干能力,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完善粮油技术标准,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减少加工损耗和营养流失;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多措并举制止粮食消费领域浪费;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开展反餐饮浪费专项治理,促进建立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规范,强化反食品浪费管理。

2023年4月17日新华社报道,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

如果中国不进口粮食,能实现粮食完全自给吗?我们以2022年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粮食14687万吨,出口粮食322万吨(其中稻谷及大米219万吨),净进口(即进口减出口)14365万吨,即约1.44亿吨。

具体来说,2022年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和数量如下:

谷物及谷物粉:5319万吨

其中:小麦:996万吨

大麦:576万吨

玉米:2062万吨

稻谷及大米:619万吨

高梁:1014万吨

豆类:9367万吨

其中:大豆:9108万吨

可见,2022年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单单是大豆就超过了9000万吨;其次是玉米,超过2000万吨;第三是高粱,超过1000万吨。

近年来,印度的粮食总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由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十分接近,所以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也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然而,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20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40%左右,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仍然大量出口粮食,中国却要大量进口粮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均肉食消耗量远高于印度。目前中国的每年人均肉食消耗量已经接近70公斤,而印度的每年人均肉食消耗量只有约5公斤,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油料生产。因此,如果中国不进口大豆,将会减少饲料生产,减少养猪,多养鸡鸭,这样能够节省饲料。

饲料转化率是指饲料重量除以动物的增重,比如每消耗2.5公斤的饲料,使得某种动物增加1公斤的体重,那么饲料转化率就是2.5。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给出的数据,肉鸡、肉鸭的饲料转化率约为2,生猪的饲料转化率是3.5。所以吃禽肉比吃猪肉更节约粮食。

2022年中国猪肉产量5541万吨,按饲料转化率为3.5计算,相当于消耗饲料约1.9亿吨。如果把5000多万吨猪肉改为禽肉,按饲料转化率为2计算,相当于消耗饲料约1.1亿吨。也就是说,如果把吃猪肉改为吃鸡肉鸭肉,一年可以节省约8000万吨饲料。而且,禽肉属于白肉,猪肉属于红肉,吃禽肉更有利于健康,也更经济。

目前中国的蔬菜种植面积约有2200万公顷(约3.3亿亩),要增加大豆产量,也可以把一小部分种植蔬菜的耕地改种大豆。此外,如果耕地不够,退耕还林的一部分耕地也可以恢复种植粮食。

而且,中国已经培育出海水稻(耐盐碱水稻),并且海水稻品系已经逐步成熟。2018年,在第三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隆平先生谈到中国将来海水稻的发展愿景时表示,在未来8-10年内,中国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亿亩,届时每年将出产300亿公斤海水稻大米。

此外,白酒的主要生产原料是高粱、玉米、小麦、豆类等。中国近年来的白酒产量波动比较大,2016年白酒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2021年下降到700万吨左右。按照平均出酒率约在30%计算,生产700万吨白酒大约需用粮食2100万吨,占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的3%左右。如果发生粮食不够的情况,也可以减少白酒产量以节约粮食。

7、有关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目前,我国水稻、小麦这两项最为重要的主粮种子已实现了自给自足,但部分粮食品种(例如玉米、马铃薯)和蔬菜种子仍然依赖进口。虽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在种子研发、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了中国种子产业的相对滞后。中国的种业存在技术原创不足、种业集团和企业的规模实力不大、种业市场竞争能力不高、种业投入少等问题。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育种是一个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在初期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成本。因此,建议把种业科技攻关列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任务,集中资源和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包括关键种子的培育、研发、改良,做好种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应该增加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才有利于降低房价。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全国建成区面积总和为6.2万多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0.65%。在大城市建设更多的住宅、商场、学校、医院和各种公共设施,让愿意来大城市的年轻人能够安居乐业所带来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将这些土地用于农业所创造的价值。由于大城市的用地效率更高,农村人移居到大城市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更节约土地。而限制大城市建设用地会推高房价、损害经济发展以及降低生育率。

我们建议顺应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流入的规律和趋势,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同时,人地挂钩,减少人口流出地区的建设性用地指标,缓解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压力,都市圈城市群更节约土地、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常识。

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展望未来,中国也完全有能力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如果发生战争或其他极端情况,只要改变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例如用禽肉代替猪肉,采用成本略高的人造肉),以及减少食物浪费,就可以保障粮食安全。

THE END
1.2015—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的年份有几个?第二步,定位文字材料第二段“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加565万吨,较2014年增加6239万吨”,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可得2014年粮食产量为66949-6239=60710万吨。根据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可得 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可得各年份粮食产量同比增速分...https://v.huatu.com/gktk/1PPSI.html
2.《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给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数据,比如有两个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同时...https://m.yicai.com/brief/100360529.html
1.通过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提升粮食产能事实上,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超额完成上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的预期目标。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908.2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但需清醒认识到,粮食产能提升也面临着发展瓶颈,依靠传统路径难以实现突破,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仍将持续。只有坚持向内发力,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格局...https://www.fzgrain.com/index-article-details-doc-12829358.html
2.增产不忘减损“加减”之间耕好“无形良田”一粒米,千滴汗。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近年来,我国加力推广先进储粮技术,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一“加”一“减”之间,耕好“无形良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如何从流通、存储等环节共同发力推进节粮减损? https://news.cnjiwang.com/gnyw/202411/3898633.html
3.中国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库存实饭碗端得牢(权威发布) 10月11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沿溪镇高产优质稻种植基地,农民正在抢收中稻。 邓和平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老百姓的饭碗是有保障的。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https://m.yunnan.cn/system/2019/10/15/030398995.shtml
4.2019年我国粮油生产及进出口情况摘要:对2019年我国粮油生产及进出口情况进行了整理论述。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达66 384万t,粮食进口量较2018年下降12.75%,粮食出口量较2018年增长28.16%。据预测,2019年我国八大油料的总产量为6 666.0万t,较2018年增长3.7%,利用国产油料榨油量为1 202.8万t,较2018年增加10万t。2019年我国进口油料...https://www.chinaoils.cn/m/view.php?aid=20597
5.请说出我国近年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有哪些原因?–手机爱问请说出我国近年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有哪些原因?w*** 举报 全部回答 男*** 2018-02-13 65 0 我国粮食逐年增产,不外乎:第一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的种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第二应该是支农扶农的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国家保护粮价等措施;第三是农民自身的种植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等!节约粮食,有很多方法和...https://m.iask.sina.com.cn/b/87u1jJqmdq41.html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走过辉煌的历程韩长赋重点介绍了70年来我国“三农”领域取得的五大历史性成就。 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充足,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充...https://www.chinacoop.gov.cn/HTML/2019/09/29/156984.html
7.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19年主要经济数据:稳增长政策显效高质量成...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生猪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生猪存栏四季度出现止跌回升。 一、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20/01/19/013990798.shtml
8.疫情之下,中国能否确保粮食安全?总的来看,我国库存的粮食足够多,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具体来看,我国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连续多年结余。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7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预计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 https://news.cau.edu.cn/mtndnew/669606.htm
9.杨东群等:粮食减产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分析与政策建议按照年人均480公斤的粮食需求量, 最少需要年产7.2亿吨粮食。我国历史上最高的粮食年产量是2015年6.2亿吨, 即便假设能够维持这一产量水平, 仍然还有1亿吨的缺口, 需要每年从国外进口。所以,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如果现有的粮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再减少, 必定会带来灾难性后果。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14351.html
10.20152019年黄河流域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本数据集主要收集了黄河流域各地区(以县区级单位,共103个)2015~2019年粮食年产量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各地区年鉴及省级统计年鉴。 主要统计的有河南省灵宝市、义马市、渑池县、济源市、新安县、孟津县、偃师市、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巩义市、荥阳市、中牟县、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兰...https://www.ncdc.ac.cn/portal/metadata/65cc40f3-7b5f-4cf0-8747-2558882f1f72
11....省历年粮食总产量历年陕西各市产粮量数据陕西近十年粮食产量...薯类在陕西粮食作物中比重为10%左右,陕西是我国马铃薯重要产区,陕北的定边、靖边等县是优质种薯繁育基地,陕南马铃薯主要跟玉米套种。 陕西省各市近十年粮食产量 从陕西全省来看,自2012年至2022年,陕西粮食产量先降后增,由2012年的1245.1万吨,下降至2014年的1197.78万吨;从2015年开始,陕西粮食产量持续上涨,至2022年增...https://m.maigoo.com/top/43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