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项目名称:澜湄国家疫后精准扶贫和加强粮食安全区域能力建设项目(云澜协办发(2023)2号)
培训人员:夏琼梅1人
培训国家:泰国
培训单位:湄公学院
湄公学院(MekongInstitute)成立于1996年,总部设于泰国孔敬大学,最初系新西兰与泰国的双边合作项目,2007年正式转型为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包括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及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六国。
学院专注GMS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为成员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人员讲授农业可持续发展、贸易投资便利化、人口管理与服务、项目管理等课程,并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增进次区域各国参训人员能力,为成员国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促进GMS国家之间及与域外国家合作。
二、培训内容
贫困和粮食安全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由于没有收入或资源来种植粮食,穷人很容易受到当前大流行的疾病等外部冲击造成的粮食价格高起的影响,并容易长期营养不良。因此,减少贫困对于制定粮食安全政策至关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澜沧江-湄公河国家、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也制定了各自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弱势家庭提供支持。然而,次区域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减贫和粮食安全仍然是相互交织的挑战。在CLMV国家,农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依然普遍,令人震惊。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造成的并发症在全球肆虐了三年左右,导致减贫和减少饥饿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出现逆转。ADB报告提到,COVID-19在2021年将东南亚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增加470万。此外,粮农组织在2022年的报告还估计,COVID-19的干扰可能会导致额外的930万至1360万儿童陷入急性营养不良。虽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对模式,但建议各国携手合作,相互借鉴,共同度过危机的难关。
为继续支持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区域合作的努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湄公学院(MI)组织开展了“澜湄国家疫后精准扶贫和加强粮食安全区域能力建设项目”的区域培训。此次培训汇集了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省的二十四位学员。包括来自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委员会,来自老挝工商部、农林部,来自缅甸农畜灌溉部、社会福利、救济和安置部、计划和财政部、健康和体育部,来自泰国农业和合作部,来自越南森林科学研究院、河内北部森林科学中心、劳动、荣军部和社会事务部,每个国家各4名学员,及其来自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其他3名中国学员。来自各国和地区的学员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就澜湄国家疫后精准扶贫和加强粮食安全区域能力问题进行了友好的培训交流。
图2全体培训老师和学员合影
(一)地区或国家的粮食安全是个人粮食安全的基础
具体的措施包括全面聚焦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面积,以单产为重点,力争进一步增产。夯实基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农民种粮保障和效益,以及地方政府履行职责的机制保障。进行吨粮田建设,在南方省份发展粮食复种生产,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再生产。支持对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实施玉米增产项目。稳定价格。提高小麦、大米最低收购价,稳定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障和价格稳定机制。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扩大粮食主产区奖励资金规模。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确保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鼓励发展粮食订货生产,实现优价。保障粮食作物生长,严防“收小麦青贮”。严格考核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推动出台《食品安全保障法》。
加强豆类等油料作物生产种植,推广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粮豆轮作,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实施减少和替代饲料豆粕的行动。推广水稻、油菜轮作,利用冬季休耕地种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植物产业发展,实施扩大油茶种植,改造低产低效林。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升级。提高水稻和蔬菜集中育苗中心的发展。加快粮食干燥、农产品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池改造升级。在保护生态、不增加水量的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地方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信贷利息补贴。
树立大食物观,集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产业为一体,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相结合,综合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发展优质、节水、高产、稳定的饲草生产基地,发展紫花苜蓿等牧草产业,发展青贮,推广利用秸秆种畜。
在果园和其他林下地区发展种植和水产养殖。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推进区域轮牧。
科学划定养殖限制区域,发展生态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等深水和近海水产养殖。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可追溯管理体系。
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强化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对储备、购销等领域的监管。生猪、蔬菜、水果、棉花、糖、橡胶等其他重要农产品保障。加强对化肥等农资生产、储运的监管。深入实施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战略。促进全链节约和减少损失。健康饮食预防和减少疾病。
严格控制退耕还田,建立耕地利用控制机制,实施农田动态监测。加大耕地开发力度,如加大撂荒耕地利用率,开发戈壁、沙漠等潜力耕地,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排灌能力,加强黑土地保护,综合利用坡耕地,旱半干旱农田的利用,促进盐碱地的利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旱地农业。
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和网络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加强对粮食产区灾前、灾中、灾后结构平衡的决策和实施指导,加强旱涝防灾体系建设和救灾保障。完善基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以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为重点
(二)支持创新创造创业,增强小农发展能力
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动小农合作,共同增收。发展耕作、管理(水、肥、农药)、收获等社会化服务或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节约成本、提高质量、提高营销效率。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资本引进、使用、退出农村的全过程监管,避免风险和损害农民利益。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拓展政府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农业和非农就业保障,稳定就业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增加中小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稳定农民工就业。通过培训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保障超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贷款、能力培训、土地资源等创业机会,特别是在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分配比例。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农产品生产区初级加工发展。加快完善县乡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冷链仓储现场站建设和云仓(中转仓)建设,下沉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农产品电商直采,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农产品定制生产,建设农产品等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培育清洁蔬菜和预制菜产业,发展农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
组织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到基层服务,培养地方急需人才,培养高素质农民,培养农村创业领袖。鼓励农业科研教育专业人员定期服务农村产业,鼓励他们兼职或离职创业,高校对农村学生返乡创业进行定向培训。
(三)通过救助和底层保障,保证弱势家庭的食品安全和生活稳定
强调责任、落实责任、监督责任,加强动态监测,预防减贫。监测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家庭的援助措施。建立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最低标准。两不愁,三保证,不愁温饱,保障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以及用水安全。
通过发展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中央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聚焦产业发展,填补了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鼓励贫困地区有条件的农民发展院落经济。多种形式的消费者救助(员工福利),支持贫困地区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东西方之间的劳务合作,如援助车间援助项目。面向弱势群体的农村公益岗位就业。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以村干部为依托,对农业、医疗、教育人才实施“团体式”帮扶。发展产业,巩固产业
将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特别是政策、资金和项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发展效果监测与评价。为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加大对援助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深化东西部合作,组织东部经济发达县和扶贫县,在扶贫县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央机关对贫困地区的定点帮扶,包括资源引进、产品推广、消费者帮扶,万家企业助力万村行动。对转型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救助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要素流动、城乡学校社区、医疗卫生社区、养老服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