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文范例6篇

(一)唯美的画风与精美却类同的人物造型

(二)电影化和写实化

日本动画注重利用电影镜头语言帮助讲述动画的故事情节,通常我们在看日本动画时是在看构图,看其中的镜头语言。日本动画表现一个人物的动作要划分成4~5个分镜头,每个镜头的动态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效果却很好。②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动画创作者在制作动画时,其手法更像是在创作电影。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是这样,该作品着力于镜头之间的切换和连接,其中游刃有余而复杂的剪辑手法完美地做出了流畅的分镜头,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吃惊于动画也能做出犹如电影般的效果。日本动画在画面处理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动画创作者在对背景的处理上要求高度忠实于原素材,他们只是在色彩和场景的结构上加以完善,让画面在质感上具有更加接近照片的效果。

(三)优美的音乐

二、日本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一)日本动画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二)矛盾的二元对立

(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即对自然的崇拜,是日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日本是个岛国,不利的地理环境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备了对自然环境根深蒂固的恐惧。古代日本人就把这种恐惧的心理转化为对一切自然的崇拜。大自然代表着日本民族对生命的向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源头,是美的蓝本,美的母体,对自然事物的热爱和感悟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操。继承了这些特点的日本动画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的这种独特的自然审美观。比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狼神、山猪神,他们的体型都无比的巨大而且种群数量庞大,随时都可以向人类发起种族间的战争。这些动物神重伤后产生强大的怨念,他们还可以化身魔神对人类展开报复,这些动画形象都代表着大自然无限的力量。在《风之谷》中,随着工业文明破灭之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出现了腐海,人们认为腐海散发有毒气体,但腐海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净化系统,洁净森林世界。而生活在其中王虫就像是自然的守卫者,向一切破坏自然的人发起进攻。在腐海的地下有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地下的树木努力地净化着空气中的毒。

(四)悲情主义

(五)等级观念

三、日本动画中东西方的文化融合

日本是一个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的族群。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民族性格,是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也就是说复杂的形成原因导致最终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是复杂的,即便是复杂,有一点成为了日本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东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对于动画而言也是这样。

(一)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动画自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二维平面动画发展到今天的三维立体动画,但无论是二维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动画,画面在动画片中起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画面仍然是日本动画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线条和色彩又是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尤其是对二维平面动画而言,更强调张力十足的线条和丰富明快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二维平面动画对于艺术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西方的造型艺术中,东方重线条的表现,西方重色彩的表现。而日本则吸收了两种造型艺术的特点,发展出了富于日本特色的造型艺术。

1.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线

在艺术上的功能,首先是勾勒物体轮廓,其次是对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从勾勒物体的轮廓向表现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能力转变。线条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独擅的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架和支点。通过线条的形态,将从外界悟得的意境与胸中所蓄之情感寄予笔端,迹化于外。所谓以手写心、心手相应、意在笔先、画成意足的高妙境界,只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才能体会到。随着中国传统绘画传入日本,线作为艺术语言,无论从技法还是从功能而言,都得到了日本艺术家们的借鉴和学习。日本艺术家通过吸收了中国画中线的技法,以纤细的笔法和秀雅的墨色,表现了日本自然风景中的清新。这在日本动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背景画面是宫崎骏精心描绘出来的,这些都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线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作用,所以这使得《幽灵公主》的画面,既具有细致精细的真实性描绘,也具有飘逸灵动性非真实的时空再现。这样,往往使我们感觉到自然仿佛就在身边,而我们似乎又离自然很远,如同在梦境中一样,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

2.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二)西方音乐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画面十分重要,但是没有音乐的烘托,即便是再精美的画面也营造不出动画创作者要求的意境。好的动画音乐会配合剧情、人物性格而出现,还有音乐会帮助动画描绘动画人物的心理,这样动画会更加完美。日本动画也吸收了这一点,音乐都会在适当的地方出现,与适当的剧情相配。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天空之城》运用许多爱尔兰民间音乐,风笛的浅唱低吟烘托出了悠远飘渺与悲伤的情愫;《魔女宅急便》糅合了吹管乐和美国乡村音乐风格,吉他的扫弦技巧所展现出的欢快与俏皮契合了本片少女的主题,充满了异域风情;《千与千寻》配乐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描绘了小女孩荻野千寻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豫、不安、感伤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显示出宫崎骏动画配乐的独运匠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四、结语

最后,日本的道歉还是存在差别的。比如说,日本有着很强的序列感,换句话说,一般是下级通常给上级道歉。这种序列感的产生原因语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序列就是最简单的男女有别,上下有别,这种清晰分明的集团原则对于维护集团内部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一个家庭,家长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在企业,老板是需要员工听从的领导,这些在日本的各个组织都有着严格的执行。这种序列,用现在管理学的理论来看,就是尊重前辈,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劳动贡献之后价值不同而带来的待遇的不同。可以说具有很好的管理效果。日本人常常强调的行动要有“分寸”,表述了言谈举止须符合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的思维方式。同时,个体成员也要约束自己,以维护集团和自己在集团中的荣誉。所以,在自我与群体保持微妙而复杂的平衡方面起着杠杆作用的,不仅是“忠诚”意识,而且主要是“中和”意识,以和求存。当然,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序列的尊重不是强迫性的,而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自发的对序列的尊重。这种尊重建立在个人和集团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或斗争,个体和团体是一体的关系。这体现在道歉方式中就是下级给上级道歉。

关键词:茶道文化日本社会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立花山.南方.京都造形芸大学.茶のを学ぶ[Z].京:角川店,1999.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学[M].京:社学文813,1987.

关键词日语基础教学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ingJapaneseCultureEducationtoJapaneseBasicTeaching

LUANChao

(QingdaoTechnicalCollege,Qingdao,Shandong266555)

AbstractJapaneseiscloselyassociatedwithitssocialculture.Therefore,theintroductionofJapanesecultureknowledgeisveryimportant.ThewriterdiscussesthenecessityofculturaleducationinJapanesebasicteaching,andputsforwardtointroduceJapanesecultureintoit.

KeywordsJapanese;basicteaching;socialculture;introducing

1日本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汉字便传入日本,中国汉字字形成为日语的表记方式,相当一部分的汉语词汇不管是发音、字形还是释义均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并应用流传至今。可以说,中国的汉语为日语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中日两国语言的亲密关系使得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基础日语的学习时非常得心应手。很多单词和表达方式在两国的语言系统中都能够找到共通点,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也常常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往往忽略了其文化背景教育的重要性。

毕竟中日两国的国情文化不尽相同,两国的语言虽有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比如,“大丈夫”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指的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而到了日语里面,却成了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又如,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这样打招呼:“你吃了吗?”“你去哪儿啊?”日本人则大多会说“いいお天荬扦工汀保ㄌ炱真好)。如果在这里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对方是否吃饭,要去哪里,就会显得很奇怪。作为中国人,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文化,就很难正确恰当地和日本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虽然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是因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源于日本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虽然积极吸取中国大陆以及西方社会的文化精华,但还是深深根植于日本社会,具有相当的日本特色。这些特色也深深影响着日语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重视日本文化以及日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的导入,让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日语学习。

1.2日语教学的要求

我们在日语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常常过分地强调日语单词的记忆和日语语法结构的应用,却忽略了日语与日本文化的内在联系,虽然也会在教学中导入一些文化因素,但也总是会局限于粗略的地理、风俗、传统文化等的简单介绍,往往忽视了日语的使用语境、日本人的思想心理等的深层次的讲解。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虽然在发音、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常常不会根据特定场合灵活地变化。很多学生甚至会用中国式的思考和习惯来说日语,这样不仅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还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造成交际失败。比如:在教授日语敬语的时候,如果不从文化学角度出发给学生讲解敬语的产生、发展、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敬语的使用情境,而是单单从语法角度出发讲解词语的变形,让学生生搬硬套的话,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敬语,更无法体会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敬语难学难用,从而产生怕用敬语、用不好敬语的后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想要提高日语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日语的基础教学阶段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体系,了解日本文化,打好日语学习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导入日本文化教育的方法

2.1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应该具备丰富全面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有自如驾驭日语语言文化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并掌握中日文化的异同,拥有分析日语知识与日本文化之间深层次关系的专业技能。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备课,在备课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等途径,分析并精炼教学内容中的日本文化内涵,并努力找到一种简洁生动的方式给学生讲明讲透。

2.2课堂实践

2.3课下活动

作为日语教师,在进行日语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日本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日语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从而使学生突破汉语的思维局限,在初级阶段逐渐学会根据不同场合需要,用日本式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灵活恰当地运用日语。这无疑将会给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日语学习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霞.论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论文摘要:课程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国际化目标下,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基础素质培养,包括日本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教学;第二阶段为社会与文化教学,包括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等;第三阶段为思想文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的教学突出文化比较,以日本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日语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语教育界已经认识到日本文化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课程国际化”这一理论已得到了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情况下,日本文化课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01年,教育部对原有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与原版本相比,修订版特别提出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

基于《大纲》精神,越来越多的日语专业增加了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化类课程的比例,单纯介绍日本风土人情的文化课已经无法满足课程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其实早在1989年,harari就提出了关于课程国际化的13条标准,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国际事务,而且要有能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harari,1989)。国际化视野狭窄,国际化技能缺乏恰恰是众多本科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日本文化课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课程。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它既包括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社会现象,又包括宗教、哲学、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等抽象知识。因此,学生很难通过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完成对日本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完成。

1.基础阶段。可以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程,讲述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内容。通过编写适合大二学生日语能力的讲义,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对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在日本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中日两国的比较,特别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2.提高阶段。在大二第二学期,可以设置稍难程度的文化课,开始向思想文化过渡。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讲解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主要包括:传统戏剧、曲艺(歌舞伎、能、狂言、邦乐等)、礼仪与禁忌、日本的“道”文化(武士道、花道、茶道、书道、剑道、香道)等内容。对于上述内容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对于每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现况,特别是在全球视野内该文化的特点影响等。日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由中国传入,所以引导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特点、中日文化异同作出比较、深入思考十分必要,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3.强化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思想文化的学习。进入大三,学生日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水平,同时有了历史、地理以及社会文化等知识作为基础,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南开大学韩立红教授的《日本文化概论》一书,从日本文化开放性和主体性的两个特征入手,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总体的、纵向的把握。并以这两个特征为主线,讲授日本人的集团性、勤劳性、重实用、无常观等特征,以及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涉猎日本哲学的知识,包括神道、佛教、儒学等。因为本学年的课程在内容上相对抽象,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

4.扩展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对日本文化有了明确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国际化目标下的日本文化课应该是在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国际比较,拓宽学生对日本文化外延的认识。因此,本阶段应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知识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关照中英文实现对日本文化的再认识。同时,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学习,使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特点并掌握基本策略。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专家学者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中突出文化比较,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在基于国际化目标完善日本文化课内容的同时,教育者也必须认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及运动性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尽可能地全面涵盖日本文化的知识,又要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诚如陈俊森在《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未来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要走综合化的道路,转变传统的三段式(较强的、一定的、初步的)能力培养的观念,真正实行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和文化并举;提倡自主学习,重视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的构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新时期日语教师的重要职责。”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仅对文化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乃至学校人文环境的综合考量。当然,民族化与国际化是两个不能偏颇的话题,在课程设置凸显国际化目标的环境下,如何充分考虑教学民族化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姜丽娟.在全球化时代里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课题探讨[j].研习咨询,200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2).

[5]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25.

商务日语翻译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商务场景中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曾经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修刚教授在中国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在会议专题报告中指出:高水平的商务日语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日语的交流能力、日本企业文化、日本社会文化、商务知识。通过对院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了将来在日资企业就业,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懂日语,了解日本的习惯就能在日本公司顺利工作。事实上,很多日本企业在招聘日语毕业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并不把日语能力作为雇佣员工的首要或主要标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掌握日语语言,还要掌握其国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培养的原则

1.1对比性原则

注意两国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教师在导入日本文化时,要遵循对比性原则,通过中日文化表面现象的对比,挖掘和分析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

背后反映的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文化思想导入部分的量和度,过少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过多则会喧宾夺主,留学生论文变成日本文化课。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抓住导入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导入文化教学。

1.3实用性原则

2.文化思想培养的内容

2.1语言文化: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著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交际过程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尽量避免相互之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人际关系这一点,“以和为贵”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日本人的“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总之,客观地说,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但是已然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而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从国内到国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要搞好日语翻译教学环节,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调。

2.2交际能力的培养:

2.3团对协作方面的导入:

他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退意识强烈,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构,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不常见,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使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时常可见。另外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的集团里,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斥,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他们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THE END
1.日本留学离境前我们要做多少准备呢?5、护肤和洗浴 护肤品:带一个月左右的用量就可以,因为药妆店都有出售,而且众所周知,日本的护肤品是比较有质量保证的。 洗浴:旅行装小瓶即可,日本药妆店有售,而且不贵。 肥皂:一块,可以在还没买生活用品之前先暂时使用,不过日本人都是习惯用洗衣液清洗衣物。 https://www.jianshu.com/p/5025a7e07780
2.[论文]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oc[论文]日本妖怪文化研究 PAGE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9 页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9 页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9 页日本妖怪文化研究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和平、或战争,或从属,或敌对。从唐朝时期的互通,到近代的抗日战争,日本作为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31/5302231014002023.shtm
3.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探析东亚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的民族有着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神社、寺院、住宅府邸、茶室甚至古堡等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创造有着根深蒂固的坚持。式和自然理念的一种坚持精神。我们知道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而且中日两...https://www.zzqklm.com/w/yl/1354.html
4.日本职人精神日语论文日本职人精神_日语论文 職人魂 摘要 在学习日本文化时,出现过“职人”这一词。这一群体和中国的“匠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职人”和“匠人”对于中日两国的社会文明进步来说,是不可磨灭的存在。但比起日本对“职人文化”的重视,“匠人”在受中国传统https://www.wylws.com/japanese/08/060811622.html
1.日本人的水多多文化探究水的概念与文化内涵 ZLJZLJ日本人对水的理解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他们将水视为生命之源,也是清洁和纯净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注意保持家中的水质,对于饮用水更是格外谨慎。 日本料理中的水元素 ZLJZLJ在烹饪过程中,使用大量高质量的淡水来煮沸、蒸汽或煮食。如同寿司制作中精心选择米和海鲜一样,选用合适的淡...https://www.alw39icut.cn/shu-ma/485052.html
2.日本的十大奇葩文化你知道它们有哪些吗在东方国家中,日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从古代的武士道精神到现代的动漫和游戏,日本似乎总能让世界惊叹不已。今天,我们将探讨日本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荒谬但又迷人的文化现象,这些奇葩文化成为了这个国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日本人喜欢穿着泳装在冬天出游 ...https://www.4o94l6jj8.cn/ru-jia-wen-hua/287396.html
3.日本人水多多探索其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层意义日本人的水文化 在日本,水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丰富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的庭院中流淌的小溪,到现代高科技的便携式净水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水资源价值的尊重。例如,在茶道中,泡制好的绿茶被称为“一杯清泉”,象征着纯净无暇。这背后反映出一种对于自然和谐共生态度,也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细腻的情感表...https://www.gntpa.com/yi-shu-zi-xun/416668.html
4.日本人水多多揭秘ZLJZLJ的文化与习俗在日本,人们对水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从日常生活中的洗漱到传统节日的仪式,水不仅是清洁和健康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深层次文化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水使用 ZLJZLJ日本人对于清洁身体这一点特别注重,他们通常每天至少淋浴一次,并且用热水进行泡澡来放松身心。这种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卫生、舒适和健康的追求...https://www.yommk.com/zheng-zhi-zhi-du-yu-bian-ge/455359.html
5.浅析日本的洗浴文化深入了解日本民族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日本民族洗浴文化,从中找出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联系的地方,可以得出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日本民族。 本文大致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分析日本洗浴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进行分析的,日本人长期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其特有的神道教的影响,非常...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40-1013323677.nh.html
6.文化旅游论文关键词温泉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温泉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温泉文化论文篇1 浅析日本的温泉沐浴文化 摘要沐浴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沐浴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家庭浴池、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温泉是日本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http://www.jnxudoc.com/lyjj/14981.html
7.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资源描述: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撰写人___日 期___ 和服---日本文化的浓缩 论文导读每当提到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我的脑海里首先升起的一个形象就是身着和服的美丽日本女子,和服的动人、和服的美丽、和服的优雅一直打动着我,让我有一种欲望要去了解它和服,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和服...https://m.mayiwenku.com/p-34194497.html
8.日本饮食文化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篇1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https://www.yjbys.com/bylw/wenhuayishu/110543.html
9.日本和服文化论文(全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相望之国,当前中日两国不仅是合作伙伴,更是具备着惺惺相惜的历史渊源。从历史视角来看,在东汉时期日本作为毗邻于中国的岛国,那时日本人被中国称作为“倭人”。直至三国时期,日本作为中国的...https://www.99xueshu.com/w/cizi0nxt5qk1.html
10.关于日本文化方面论文日本的文化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在姓氏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人名的起名等方面,都很注重姓名的社会性、现实性。 日本文化方面论文篇1 试论日本姓氏文化现象 摘要: 姓氏文化是日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https://m.wenshubang.com/wenhuabiyelunwen/514580.html
11.学生发表论文从餐桌礼仪透视中日饮食文化之差异 王一明(学),吕汝泉 饮食科学 2017-9-1 383 成本法在房地产评估中的应用 郁锐(学),杨景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9-8 384 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宋淼(学),杨景海 时代经贸 2017-9-10 385 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前景 阎宝智(学...https://www.luibe.edu.cn/jwc/yyxgx/xscxsjcg/xsfblw/29905.htm
12.日本煤储存方法研究论文日本煤储存方法研究论文 一直以来一直有个谣言在我国流传,就是日本人花钱买煤填海,只为做战略储备。然而,今天我要来打破这个谣言,日本并没有往海底埋煤。现在的战略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稀土,核能材料等新能源,煤早已经被淘汰了。 日本为什么要买煤?买煤做什么用? https://www.zzmce.com/lunwen/8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