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的背景是,目前个别游戏企业对推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工作心存侥幸、搞变通,还有大量监护人对个人身份信息保管不善,甚至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身份信息破坏防沉迷系统,而矛盾最终集中在退费”
《法治周末》记者仇飞
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直指核心的退费问题:“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过错方应当根据各自过错情况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监护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各自责任。”
未成年人游戏退费将有“一把标尺”
该团标的一大特点是对未成年人非理性游戏充值消费的责任划分,不含糊其辞、不躲躲闪闪,而是以量化标准做了清晰地界定。
标准明确,游戏企业如果没有接入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或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将承担100%的责任。
与此同时,家长等未成年人监护人,也不能再当甩手掌柜,而是应该切实承担起防沉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积极督促孩子不沉迷游戏,更不能协助其绕过防沉迷系统,否则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这些具体情形的展示都体现了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以及该标准秉承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据了解,责任比例划分,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有实践依据的。
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解释说:“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共性问题的处置上,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消委会、法院等主体已经形成了一些相似的处理流程与处置比例,我们在充分调研后考虑了各方诉求予以采用,尤其针对司法判例提供的比例情形,进行了重点参考。”
行业标准如何执行有了“一面镜子”
对很多行业标准而言,如何执行是一道难题,所以标准具有实操性非常重要。此次发布的团标,列举了常见的情形和场景,使得标准的执行有了一面可供参照的镜子。
比如,标准表示,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的情形包括:监护人提供本人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用于实名认证、提供已完成实名认证的本人或其他成年人的账号、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人脸识别等身份核验机制。
又如,监护人未充分履行监护人责任等过错情形包括:监护人明知或应知未成年人存在绕过防沉迷限制而未采取有效监护措施,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如未成年人使用爷爷奶奶等近亲属或其他成年人身份信息用于实名认证、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租售平台租赁或购买游戏账号、未成年人与其他成年人共享游戏账号等;监护人未妥善管理本人银行卡、支付账户、支付密码等信息。
这种列举,涵盖了实践中最常出现的过错情形,颇具有指导和参照意义。
为了杜绝未成年人后续仍利用涉事游戏账号玩游戏,标准规定,退费后,游戏企业可以对退费申请所涉游戏账号进行封禁等合理处置。既然退了费,为了避免该账号以后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对其进行封禁也是合情合理,这也有利于避免未成年人继续利用该账号超额消费、超时打游戏。
行业发展有了“一台助推器”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
这一新规大大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后,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黄澄清表示,标准发布的背景是,目前个别游戏企业对推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工作心存侥幸、搞变通,还有大量监护人对个人身份信息保管不善、甚至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身份信息破坏防沉迷系统,而矛盾最终集中在退费。
此次标准如果最终出台,有助于更高效更合理解决退费问题,更有效巩固防沉迷成果,同时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黄澄清说,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游戏企业和监护人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需要共同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退费,如果各方无法达成和解,可向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寻求帮助,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在黄澄清看来,此次团标如果最终出台,也有利于打击那些试图“钻空子”、冒用未成年人名义发起无理退费或诉讼的“专业户”,这些人可被纳入上述工作委员会建立的行业黑名单,并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