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解释》”)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判决生效后,胜诉方预交但不应负担的诉讼费用,人民法院应当退还,由败诉方向人民法院交纳,但胜诉方自愿承担或者同意败诉方直接向其支付的除外。当事人拒不交纳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自2015年2月4日起《民诉解释》施行以来,掀起一场“胜诉退费”热潮,但实践中基于种种因素,操作效果极差。
根据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国务院令第481号,以下简称《该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同时,该《办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案件审结后,人民法院应当将诉讼费用的详细清单和当事人应当负担的数额书面通知当事人,同时在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中写明当事人各方应当负担的数额。需要向当事人退还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退还有关当事人。
该《办法》提交到对诉讼费用的退还,但比较模糊,并没有那么明确。
2007年0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通知》(法发〔2007〕16号)第三条规定:“《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对原告胜诉的案件,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人民法院应当将预收的诉讼费用退还原告,再由人民法院直接向被告收取,但原告自愿承担或者同意被告直接向其支付的除外。当事人拒不交纳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强制执行”。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07年当《办法》施行后就已明确“胜诉退费”,然而在实践中当事人申请退费或者法院按照规定主动退费的均寥寥无几,似乎在法律界已经默认一个共识:被告应向原告支付垫付的诉讼费用。
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民诉解释》,其第二百零七条对“胜诉退费”再次进行了重申,退费开始进入大部人视野里。然后,自《民诉解释》实施以来,很多当事人或者律师不积极主张退还诉讼费,法院在退还诉讼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强。为此,上海、山东、江苏等等地高院先后出台通知进行整改。
2019年1月10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省法院诉讼费退费和执行专项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苏高法〔2019〕13号),进一步明确:“按照“统一部署、分步推进,依法实施、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分批次分情况解决,一般应当达到“一次、全案、全额”标准,即当事人因退费问题办理手续,原则上不超过一次;符合退费条件的案件必须全部退还;应当退还给胜诉人的全部金额必须足额退还。退费工作应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完成”。
由于当事人依法退费意识不强以及法院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畅等原因,致使胜诉方赢了官司输了钱,心里甚是不痛快。但“胜诉退费”规定一直存在,以前的“睡美人”条款只是一直未被唤醒,在《民诉解释》实施后逐渐开始引起业内重视。
(一)案件受理费
(二)申请费
(三)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