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遇上“双减”,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大幅压减,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规范管理,课后延时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多所中小学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中充分挖掘利用区域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历史底蕴”的课后服务品牌,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课后学习需求,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熠熠生辉。
白面民族小学的学生“剪”出特色,秀出自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吸引学生参加课后学习,白面民族小学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实际,让“剪纸”邂逅“双减”,传统手工艺人从“师傅”变身为“老师”走进校园。
“为深入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2016年起学校认真落实‘非遗文化进校园’,以‘人人会剪纸,生生会创作,个个有梦想’为目标,认真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21年,结合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把非遗文化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强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白面民族小学校长陈远东介绍,泾源剪纸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主要形式有窗花、贴花、样花等,剪纸题材包括家禽、家畜以及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水仙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在学校中广泛普及,让学生易学、乐学,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最关键就是让学生对剪纸产生兴趣。
在剪纸技艺教授中,于福琴实施分段教学,让孩子了解剪纸艺术的渊源与发展,掌握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法,最终能够进行剪纸创作。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她根据学生的年龄采取分段式教授:第一阶段以“仿”为主,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语汇,即锯齿纹、月牙纹、旋涡纹、波浪纹等。第二阶段以“改”为主,在每次教学中,都会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形象的外形,为学生留下创作空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添加、组合、改画等方法进一步完善,使内容更丰富、构图更饱满。第三阶段以“创”为主,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时,注重引导他们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人物或事物开始,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剪纸创作并不难。
2021年,在学校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剪纸作品大赛上,学生们用200多幅作品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据了解,白面民族小学剪纸特色课程入选“教育部特色课程”,白面民族小学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泾河源镇,还有5所小学将剪纸这一特色课程融入课后延时服务。接下来,泾源县计划将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花儿”和学校的音乐课程相结合,将“陶器制作技艺”和学校的手工制作课程相结合,将“踏脚”“赶牛”“打軳牛”和学校的体育课程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从小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掌握“非遗”、传承和保护“非遗”。
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二小学学生合作动手编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二小学,有这样一群小小编织能手。课后学习中,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授绳编技巧,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动手编织。一会儿,流苏、花嫁凤冠、壁挂、水壶套子在他们的手下跃然成形,欢声笑语也在教室里飘荡。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编,是如何与兴庆区第十二小学的孩子们碰撞出火花的呢?2017年,该校老师和同学在“立体编”的基础作品形式上,结合传统非遗草编方法,在校本课程中对作品形式进行了大胆改编。在一步步摸索积累下,具有现代艺术风格,时代感十足,又有着传统技艺的绳编作品课程出现在兴庆区第十二小学“5+2”模式下的课后拓展课程中。
据老师介绍,参加绳编课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绳编过程中,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灵活多样的思维训练,增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团体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配合,集体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大胆改编,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传统小学绳结课中,介绍的是中国结的基本结法和基本作品种类。作品的形式和种类以常见的传统样式为主,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目前,专门为小学生开设的绳结课数量少,质量不高,很少有学校深入挖掘其他作品形式,对于作品的现代形式改编寥寥无几。
该校6位美术老师在授课实践中对传统绳结作品进行了大胆改编,创新推出了流苏、壁挂等挂饰类,猫头鹰、花蝴蝶、鱼虾等动物类,美猴王等神话类作品。随着编织种类的增多和老师耐心的讲解,孩子们学习绳编的兴趣逐渐变得更加浓厚起来。
中宁县第三中学生打黄羊钱鞭,传承非遗文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鼓点激昂、鞭声清脆。128名学生打黄羊钱鞭拜年的视频,今年春节期间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超过47万人次。”中宁县第三中学校长莫建军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黄羊钱鞭是一项流传于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民间体育运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的黄羊钱鞭是长90厘米、直径约为2.5至3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两头的竿茎上刻有空槽,槽中各穿一对铜钱,两端竿头再分别扎上红、绿色的麻缨,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红、绿、黄三色的螺旋状均等条纹。表演者多穿比较喜庆的红、黄、粉色绸缎宽松服装,女性头饰用红、粉或绿色的方丝巾,男性头饰则用纯白的长方形毛巾。
说起打黄羊钱鞭,初三学生马雪瑞说:“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能力,强健体魄,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凝聚力,还丰富了课余生活。”据了解,黄羊钱鞭在传承中有创新,如今的黄羊钱鞭融合了秧歌、腰鼓和广场舞的动作,套路从1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种。“中宁县第三中学已成为黄羊钱鞭活态传承的活跃阵地,提升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莫建军希望一届届的毕业生走出校园后,能将打黄羊钱鞭的技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学学生在表演秦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秋季学期开启后,“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学借助自治区戏曲进校园传承学校定位优势,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针对学校老师对戏曲了解不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情况,城关一小组织音乐老师外出参加戏曲培训,从而掌握戏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戏曲素养,为戏曲进校园活动奠定了师资基础,为戏曲课程常态化开展提供了保证。
城关一小老师马娇说:“一系列戏曲进校园活动反响热烈,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亲身参与戏曲表演,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唤起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了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为城关一小“一校一案”的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为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学校组织下,戏曲小演员们参加了宁夏戏曲春晚、平罗县团拜会、花开宁夏艺术展演等活动,获得“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石嘴山市少儿才艺大赛二等奖等奖项。2021年,平罗县城关一小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邮编:750001新闻热线:0951-5029811传真:0951-5029812合作洽谈:0951-603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