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共场所环境突发事件处置技术方案
2017/07/20
浏览次数:
12562
公共场所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工建成的,主要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社交、休息、娱乐、购物、体育活动、参观旅游和部分生活需求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公用建筑物、场所和其他设施。公共场所由于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各种物品反复使用,易造成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公共场所内健康个体与非健康个体混杂,容易造成各种危害健康的有害因素传播,因此,各类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公共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微小气候或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的公共卫生事件;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或者其他用水污染造成的公共卫生事件;食品污染造成的突发公卫生事件;空调系统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意外事件等。公共场所易发生的中毒及污染事故主要有:氯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建筑装饰材料的污染、地下车库造成的污染、气流短路造成的污染、燃料造成的污染等。
(一)不良建筑综合征(sickbuildingsyndrome,SBS)
此综合征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是室内灰尘、有害化学物质、有害气体、或空气微生物(如某些真菌:尤其黑葡萄状穗霉菌与居住者的神经行为症状和上呼吸道症状有关,搬迁出该住宅后症状明显减轻,据认为与该真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气味有关)的作用,也可以是不良温湿度、采光或噪声的作用,此外,还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有关。据研究,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且与室内装修有关。新装修或装修不久的居室与老房子相比,发生率可增加2倍以上。
(二)空调综合征(airconditionsyndrome)
(三)军团菌病
军团菌病(俗称退伍军人病),是由嗜肺军团病杆菌引起的,人体经呼吸道吸入携带该病病菌的气溶胶、灰尘可感染。易发生在使用空调装置、加湿器的公共场所。在冷却塔水、制冰机用水、温水游泳池水、浴池水中常检出该致病菌。该病潜伏期2~10d,前驱症状为发热、不适、肌痛和头痛,l周内出现黏痰或痰中带血丝并有肺部啰音,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休克,或肾功能衰竭。
(四)其他危害
1.氡及其子体的污染对健康危害
2.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和经水传播为主要方式。在游泳场所、理发美容店易发生和传播。患者眼结膜充血,有异物感、灼烧感,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怕光流泪。
3.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出现唾液溶菌酶含量下降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下降。
4.对婴幼儿和儿童健康的影响
(1)儿童白血病:有关研究发现儿童白血病发生率的增加可能与居室装修放出的有机污染物有关。
(2)儿童哮喘病:哮喘病是一个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疾病。近年发现,家庭装修使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诱发因素除与地毯中的螨虫及其代谢产物有关以外,就是与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有关。
二、公共场所环境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一)调查前的准备
(二)病人的救治处理
一氧化碳中毒发生后,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救治病人并保全中毒线索:
1.尽快将病人脱离中毒现场。
2.协助医疗机构积极救治病人:对于中毒较轻的病人,要立即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并给病人解开衣扣、腰带,冬天要盖好棉被,防止着凉感冒。对重度中毒者,应边急救边送往医院,采取人工呼吸,掐人中、合谷等穴的办法进行急救。对于呼吸停止的病人要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心脏挤压,待情况好转后立即送医院便用高压氧治疗。
(三)现场调查
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掌握基本情况,根据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人员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患者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做好个体防护
2.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查清事件的性质,健康危害程度,提出必要的干预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表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表
调查计划项目内容
调查方法描述法、分析法(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
调查地区事件波及的范围
调查对象、样本暴露人群,样本量大小(抽样或普查)
调查项目特征项目、备考项目、其他
实验室理化分析、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的项目、统计方法、应用软件
提交调查报告报告形式、内容、对象
调查费用各项开支细节、总支出
人员组成调查人员、负责人姓名、资格、联系方式
(2)污染物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空气样品的采集
要根据已经得到的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和卫生学调查结果,初步确定应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检验的项目,有针对性地采集现场样品,以便能够明确找到公共场所中毒事件原因。同时还要根据被测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形态、浓度以及所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
①富集法
由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一般都较低,需将现场空气通过各种收集器,从大量空气样品中将有害物质吸收、吸附或阻留下来,使原来的物质得到浓缩。根据收集器的不同可分为: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和冷冻浓缩法,液体吸收法是用吸收液采集气态、蒸汽态以及某些气溶胶态有害物质,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固体吸附法是用固体吸附法采集空气中有害物质,常用颗粒状吸附剂(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纤维状滤料(定量滤纸、玻璃纤维滤纸、过氯乙烯滤膜等)及筛孔状滤料(微孔滤膜、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冷冻浓缩法常用的冷冻剂有水、干冰和液氮等。
②集气法
集气法是将空气样品收集在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一般用于采集气体或蒸气形态物质。
2)检测方法
(3)环境污染物现场处理
1)自然清除:蒸发、扩散、降解等。
2)现场消毒与处理:在危险物质泄漏事故中,泄漏物的控制对防止环境污染、保障现场安全、防止事故影响扩大都是直观重要的。泄漏物控制包括泄漏物的围堵、收容和洗消去污。该部分应当为城市中数量巨大的每种危险物质准备一套清晰简洁的围堵、收容和冲洗措施,并应保证应应急人员所面临的危险最小。对较可能发生泄漏的特定地区,可充分考虑利用该地区的地形来实施泄漏物的围堵,必要时采取泡沫覆盖方法以降低泄漏物的蒸发,或采用喷雾方法降低有毒有害空气的浓度,及时开设洗消站,对受污染需要处理的人员、装备、物资器材进行消毒。
3)综合治理
②污染不能清除且不利于采取补救措施者,则应当设立警示:“不准入内”“不得使用”“限制入内”或“限制使用”等。
③可能涉及危险物质泄漏的突发事件,应当积极控制泄漏;对于某些极有可能发生污染物的突发泄漏地区,应当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设计天然的围场。如果有必要,应当使用泡沫覆盖蒸发的污染物,使用喷淋清除空污染,应当及时设立消毒站为受污染的人群、设备和物资消毒。
表2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检验方法
二氧化硫(1)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1)GB/T16128,GB/T15262
(SO2)(2)紫外荧光法(2)ISO/CD10498①
二氧化氮(1)改进的Saltzaman法(1)GB/T12372,GB/T15435
(NO2)(2)化学发光法(2)ISO7996②
一氧化碳(1)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1)GB/T18204.23,GB/T9801
(CO)(2)气相色谱法(2)GB/T18204.23
(3)汞置换法(3)GB/T18204.23
二氧化碳(1)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CO2)
(2)气相色谱法GB/T18204.24
(3)容量滴定发
氨(1)靛酚蓝分光光度法(1)GB/T18204.25.25
(NH3)(2)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2)GB/T14668,GB/T18204.25
(3)离子棒选择电极发(3)GB/T14669
(4)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4)GB/T14679
臭氧(1)紫外光度法(1)GB/T15438
(O3)(2)靛蓝儿磺酸钠分光光度法(2)GB/T18204.27,GB/T15437
(3)化学发光法(3)ISO10313③
甲醛(1)AHMT分光光度法(1)GB/T16129
(HCHO)(2)酚试剂分光光度法(2)GB/T18204.26
(3)气相色谱法(3)GB/T18204.26
(4)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4)GB/T15516
苯气相色谱法(1)GB/T1737/TGB//T18883附录B
(C6H6)(2)ISO/DIS16017—1④
甲苯(C7H8)气相色谱法(1)GB/T1737,GB//T14677
二甲苯(C8H10)(2)ISO/DIS16017—1④
苯并[a]芘高压液相色谱法GB/T15439(BaP)
可吸入颗粒物击式--称重发GB//T17095附录A(PM10)
总挥发性(1)GB//T1883附录C
有机化合物⑥气相色谱法(2)GB50325附录E
(TVOC)(3)ISO/DIS16017—1④
氡及其子体(1)闪烁瓶法(1)GB//T14582
(2)经迹蚀刻法等(2)GB//T16147
(3)双滤膜法(3)GB//T14582
(4)活性炭盒法(4)GB//T14582
细菌总数撞击式—采样法(1)GB/T18204.1
(2)GB//T1883附录D
表3热环境参数的检验方法
温度—10~50℃0.3℃(1)玻璃体液温度计GB/T18204.13
(2)数字式温度计
相对湿度12%~99%±3%(1)通风干湿表法
(2)氯化锂湿度计GB/T18204.14
(3)电容式数字湿度计
空气流速0.01~20m/s±5%(1)热球式电风速计GB/T18204.15
(2)数字式风速计
新风量和取决于示踪气体浓度测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新风量GB/T18204.18
换气率定仪器的精度和范围换气率GB/T18204.19
三、公共场所污染源监测及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的评价
(一)评价依据
1.法规和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GB9666~1996理发店、美发店卫生标准》、《GB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8~1996体育馆卫生标准》、《GB9669~1996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9670~1996商场(店)卫生标准》、《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2~1996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GB9673~199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GB16153~1996饭店(餐馆)卫生标准》、《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二)评价方法
1.质量等级
空气质量等级划分目前尚无定论。表4提出的划分方法是格局综合评价指数,将空气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综合指数≤0.49为Ⅰ级,属清洁(好);0.5~0.99为Ⅱ级,属未污染(良);1.00~1.49为Ⅲ级,属轻度污染(轻);1.50~1.99为Ⅳ及级,属中度污染(中);≥2.00为Ⅴ级,属重污染(重)。
空气质量等级属于I级和Ⅱ级的公共场所房间可以允许人们居住.而有污染的公共场所房间特别是污染程度属于Ⅳ和V级的房问,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降低污染水平,能达到Ⅰ级和Ⅱ级,保证空气质量数值在标准规定的限值之内。
表4室内空气质量评价等级
综合指数
质量等级
等级评语
特征描述
≤O.49
I
清洁(好)
适宜于人类生存
o.50~O.99
Ⅱ
未污染(良)
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物均不超标,人们可生活正常
1.00~1.49
Ⅲ
轻度污染(轻)
至少有1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除敏感者外,一般不会发生急、慢性中毒
1.5~1.99
Ⅳ
中度污染(中)
≥2.00
V
重污染(重)
2.超标率
超标率是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公共场所或一楼群室内空气质量的常用方法。
超标率(%)=[超过标准限值的场所、户(或房间)数÷被检测的场所、户(或房间)的总数]X100%
也有用被检测的户(或房间)数中达到空气质量各个等级的公共场所、户(或房间)数所占的百分比例,来评价该地区、公共场所或楼群的室内空气质量状况.
四、防控措施
公共场所污染、中毒事件防控措施,主要根据已确定中毒及污染事故落实预防控制污染措施。例如,“游泳场馆消毒器械泄漏事故”应制定日常检查维修制度,定期更换液氯罐橡胶垫圈,经常用氨水或肥皂水检查管道接口是否有氯气泄漏。在加氯罐旁修建能容纳一个氯罐的浸罐池,并放入水。加氯间的设备避免阳光曝晒或距加热设备太近,防止氯罐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事故。公共场所发生“建筑综合征”时,应急防控措施是,一要消除污染源和有害因素,加大新风量,彻底消毒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和被污染的空调设备等,必要时拆除不符合卫生要求、污染释放量大的装饰材料;二要对症治疗受害人群;三要保护在同一建筑物内工作和生活的健康人群。对于“游泳池水污染引起红眼病暴发”控制措施是,一是对室内空气喷雾消毒;二是对冷凝水、按盘和新风机加湿部分消毒灭菌,并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三是要改造送风管道,增加新风量。对于“公共场所装饰材料污染”采取防控措施:一要加强公共场所室内通风换气,排除甲醛污染物;二要为避免通过顶棚扩散污染其他房间,将新装修房间内吊顶气孔堵死,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打开;三要加强对装修的统一管理,严防交叉污染。
五、防控效果的评价
在公共场所中毒及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公共场所中毒及污染事故种类和性质,事件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心理的影响,应急处置的响应过程,调查步骤和方法,对患者所采取的救治措施,以及调查结论等。评估应包括有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