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据北京市教委官网消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等四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了《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教委针对该文件进行了解读。
1、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办法
近些年,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下称“机构”)普遍采取预收费模式,该收费模式虽然在保证机构资金流动便利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风险隐患,比如:机构将预收学费当作金融杠杆,盲目扩大规模,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保证履约。机构诱导学员违规使用“培训贷”支付培训费引发纠纷争议等等。因此,加强预收费的制度性防范很有必要。
2、在加强预收费资金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规定
对预收费资金加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资金流入、资金沉淀、资金划拨等各环节都要进行全过程监管。文件从合同规范(第4条)、收费规范(第5、6、7条)、退费规范(第10、11条)、预收费存管(第13条)、政府监管职责(16、17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构筑制度性的“防火墙”。
3、在预收培训费存管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第13条规定:机构预收学员培训费的,须采用银行存管模式开展资金监管,同时机构应将必要的交易信息提供至存管银行。存管资金拨付须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机构授课完成并经学员确认同意,存管银行应于5日内完成资金拨付;机构授课完成且履行告知义务后,学员超过15日未确认的,存管银行视为确认同意,履行资金拨付。
另外,机构可采用全额保证金监管模式进行过渡,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保证金总额不得低于本机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缴纳的总金额。总金额可按上年度机构收取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费用的平均值测算。
4、机构是否可以自主选定存管银行
第15条规定,机构可以自主选择符合预收费资金存管条件的银行,开立一个资金存管账户。
5、在银行存管资金是否需要缴纳费用
第15条明确,存管银行不得因预收费资金存管额外收取机构、学员任何费用,也不得侵占、挪用预收费资金。
6、如何管理那些应纳入而不纳入资金监管的机构
7、在收费方面有哪些要求
文件第6、7、10条做出明确规定。
三是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项目与标准应在机构办学场所、网站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并于培训服务前向学员明示。机构不得在公示的项目和标准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学员摊派费用或者强行集资。
四是学费须入机构专门账户。学员预收费用须全部进入机构学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
8、在退费方面有哪些规定
文件第10、11条做出明确规定。
一是学员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的,机构原则上在5日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
二是学员在课程开始后提出退费要求的,应按已完成课时的比例扣除相应费用,其余费用原则上在15日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合同条款另有约定且不违反上述退费原则的除外。
此外,学员与机构发生退费纠纷的,机构不得以资金监管或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为由,拒绝学员的合理诉求。
9、资金监管过程中,如何保护学员个人信息
第18条规定,在预收费资金监管过程中,有关部门、机构、存管银行应当对收集的学员及家长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10、在保障学员合法权益,还有哪些规定
一是必须签订格式合同(第4条)。机构开展培训应全部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禁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
二是必须开具消费凭证(第8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学员出具以机构名义开具的发票等消费凭证,学员索要消费凭证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同时机构不得以举办者名义或其他公司名义向学员开具消费凭证。
三是限制培训贷(第9条)。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机构不得诱导其他年龄段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