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后才发现,课是几年前录好的,考试有实操了,课程还是只有理论知识,想退费对方又一直拖……”近日,在北京某培训机构报考健康管理师的李女士向记者表达了她的不满。
职业资格考试有专业技术类和技能类两种,近年来均已成为劳动者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报名人数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两类职业培训大多属于预付式收费,交钱容易退钱难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不少考生。
近期,北京在全市首次开展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单用途预付卡管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预付卡发行、备案,资金存管、支取,凭据签订、实施等八个方面的管理规范落实情况。预收资金监管能否解决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领域频现的退费难问题?技能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业投诉退费情况如何?作为消费者的培训者遇到退费难问题时该怎么办?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预付式课程存在退费难风险
李女士想要退课退钱,培训机构却一直以“钱款不在自己手里,需要向总部申请”“不影响考试”等理由推脱。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任王冬岩曾透露,以其所在的朝阳区12345的大数据分析为例,2021年,朝阳区共受理职业资格培训诉求18160件。2022年,朝阳区受理培训机构退费类案件10637件。其中,专业技术8180件,占比76.90%,职业技能类诉求2457件,占比23.10%。
退费难问题成因复杂
先付费后上课,一直是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潜规则”。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中表示,培训机构的预付费消费投诉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也一直是消费者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比长期的学科类培训来说,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大多是短期培训,涉及的金额较少,因此风险相对较低。”但陈音江也强调,投诉纠纷也会导致培训者产生不好的消费体验,给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预付费问题加强监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经营模式监管,主要是实行备案审核制,要求机构向有关监管部门备案开设的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对象等,对培训机构的运行进行过程性监管。
据了解,为解决预付费退费难题,上海、北京等地出台了实施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去年7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单用途预付卡预收资金监管细则(试行)》,建造师、执业药师、工程咨询(投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等24个培训项目的预收资金被纳入监管。
记者通过北京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监管细则》主要针对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开展,技能类暂无此项规定。但是人社部门也有针对健康管理师等技能类培训的监管名单,如果培训者遇到退费问题,可以通过查询培训机构注册地,联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通过司法途径寻求解决。
预付卡管理能否解难题
但卢国俊也直言,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模式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有力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但培训机构在此间也承担了更多压力,例如资金错配问题面临的运营和存续压力,同行之间的公平竞争问题。“无论是课程研发,还是运营推广,前期都需要成本付出,而资金监管的占用和积压,无疑会对行业内所有企业的运营存续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