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近年来被资本裹挟、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行业“熄火”,进入规范发展的时代。
曾经,不少家长在校外培训的“内卷”中身心俱疲,如今“双减”政策落地,他们心中的焦虑、压力能否随之化解?除了期待“双减”带来实效之外,还有哪些新的担忧?
来自7座城市的8位家长近日接受了澎湃新闻采访,讲述他们在这一大变革之下的心路历程、应对之策。
“想‘佛系’,但被带着跑”
周女士,郑州家长,孩子准三年级
我们暑假的课还没有上,这个时候又面临“双减”政策,培训机构资质不符合要求,所以我们家附近的这个校区可能就要关门。
但我也没有下定决心真的就不学了,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去找其他的途径,哪怕是要“打游击”。我今天(8月16日)下午在跟几个妈妈聊天,现在大家都在各自想办法,有可能会去找“小班教学”。但据说小区里会有叔叔阿姨经常举报,就会很尴尬,所以我们说要不要今天到这个学生家里上课,明天去那个学生家里上课。
我的想法也很现实,“双减”给了我“躺平”的理由,却没有给我“躺平”的勇气。因为前路不明朗,我不知道假如今天我真的不跟了,我的孩子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会不会后悔?每个父母不可能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但凡我有一点点能力可以让她不掉队,我一定会使全力。我还是会“随大流”,周围人带着我往前跑,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
“双减”政策出台后,因为现在还没有开学,我也不知道实施可能会有多少新问题,我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新想法。现在郑州还有疫情,大人和孩子都在家里待着。她所有的补习班都在线上进行,学校开学后,9月15号之前也改成了线上上课。所以一切还没有正式开始,我还在等新的消息,同时跟其他妈妈交流。
“是否真的减负,等实践验证”
王女士,扬州家长,孩子准初二
我家孩子是今年九月升初二。暑假给他补了数学、物理、英语。数学、物理都是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网校学的,属于提前学习课内内容,可能难度上比校内的大一些。英语是找的培训机构的老师,一对一网课。
在我了解的情况里,补课属于普遍情况,不论优生还是差生。像暑期补课,我家这种三门属于起步吧,一般都是语数外+物理。
虽然现在政策要求给学生减负,但我担心负担是否真的能减少。因为有升学压力,一些家长或许还会想着法子补课。比如现在线上课程只能在周一到周五上,周末只能看课程回放,那学生照样补课啊,大不了看回放;比如线下课,现在可能更多会选择一对一,或者上门家教。如果需求存在,压力和负担不一定会改变,只是补课形式会改变。
“这些年已习惯校外培训,突然限制心里放不下”
长沙家长,孩子准初三
我儿子在长沙一家公办中学读重点班,这个暑假之后就上初三了。一想到孩子的成绩,我整夜整夜睡不着。我们两口子都没读过什么书,学历低,所以我尽量要让孩子有个好点的出路,将来不要为生活苦恼。
现在,我孩子还是上外培(校外培训)。教育培训机构学的内容比学校里要拓展一点。如果他没去外面培训,一些民办名校考试的题目,他做不出来的。因为他每次考试,我都跟进了、检查了。
有些知识,学校里没有讲,培训机构讲了。公办和民办又不一样。公办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讲。民办就是课内知识讲下,大部分讲拓展内容。中考的话,最后一道压轴题拉开差距,这是拓展的,没在外面学,很难达到那种分数。
现在国家说“双减”,限制校外培训。但孩子处于初三,正是查漏补缺,复习巩固的阶段,作为家长心里放不下。你说补了有多大的作用呢,不好说,你说没作用吗,肯定有作用。
校外培训这么多年,花了不少钱,习惯了他们那套体系。“双减”政策若能真正落地,当然好。
现在的孩子学习太辛苦了,哪像我们当年。初中生是没有什么周末的,孩子承受压力太大了。其实有时候,我也自我反省。我不敢逼得太狠。你说我孩子愿意补课吗?他多多少少有点抗拒心理。我说,不想学那就把一些课程退掉,他又不愿意,他说还是想去。
“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大家都一碗水端平,倒也挺好。但恐怕情况不会一下子那样理想。一些条件好的家长会请一对一私教。在升学、分数这样的压力下,家长自己有能力的话,自己辅导还好;没能力,又不想放弃的话,要么“组班”,要么“一对一”。最后结果,是增加了我们这种家庭的压力。老师要冒更大的风险来补课,价格也会上涨。
学校教育如何与政策衔接?这么多年,我们已经习惯培训机构的体系,也习惯了他们的老师,老师也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抓得比较紧,一个班人数不会超过20个人,甚至有个老师,因为几个家长说在某个地方上课方便,就额外为8个孩子开了一个班。我是宁愿麻烦外面的老师,也不愿意麻烦学校老师。学校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有自己的周末,不忍心打扰。
如果限制外培,应该先把老师的工资和素质提高上来。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尽心尽力为别人的孩子。他的工资只有那个水平。只有把工资提高上来,才会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公办中学能上晚自习,家长出钱都愿意,国家出一点,家长出一点,把不自觉的孩子管起来。不然天天在家里,我盯着他,两个人会吵架,家长会好累。
“有B卷,还是得上培训班”
白先生,成都家长,孩子三年级
我家孩子三年级,补了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课外培训主要是想让她提高成绩,学校考试时,数学分A卷和B卷,但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不包括B卷上的题目的,如果不去外面上培训班,就做不了B卷的题。结果就是,补完课的小朋友可能能考九十多分,没补课的可能就六七十分。
我们读的是公立小学,一般来说一个班都是50个孩子以上,有两个班主任。一个正班主任和一个副班主任要管50多个孩子,难度挺大的,所以老师管不了这么细。去开家长会,老师就会告诉你,学校只能给基础教育,后面努力还是得靠家长,回去要自己努力,每次开家长会都会这样说。
现在我们给孩子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补数学,是线下课程,主要是针对B卷进行补习。之前我们家英语和数学都上过网课,但效果不好,没有面对面教授的效果好。说实话,在我看来,其实孩子在培训机构补数学,师资和教学质量都一般。但补课肯定是会对孩子的成绩有帮助的,因为学和不学,差距很大的。现在二、三年级B卷考试都考多元一次方程,我印象里这是我们初中学的内容。虽然补几门课每家的情况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会去补数学。
又有另一个问题,如果要考个好大学,还是要把分数考得很高,还是得去补习。作为学生来讲,除了高考,很少有进入高校的其他途径。如果有多个途径能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能给我其他的选择,比如我学画画、学跳舞、学计算机,学其他的一些专业技能,一样能进入高等学府,那可能大家就不会挤这一个独木桥去走。
家长会选择非学科类培训吗?
肖先生,福州家长,教培机构负责人
我是2019年进入教育培训行业的,当时朋友们都建议我,让我选择学科类的教育培训方向。但是在国外长达14年的留学和工作生活经历,让我非常认可综合素质教育中对品格塑造、兴趣拓展、自信心及抗挫折能力的重视。
我认为,综合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地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因此最终我还是选择了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方向。
我所在的《小主人报》小记者站和小主人新闻学校是专业培养“小记者”素养的综合实践平台,2019年9月福州分校正式落地,课程包括采访、写稿、插画、摄影以及编辑等。
但是福州的教育市场中,家长对于素质类培训的刚需度并不是那么强,因此我们的学生目前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分为初级班和中级班两类。
很多人觉得“双减”政策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来说是一个春天,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减负,加上对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新要求、新限制,家长就可能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学科类培训方面。
但是我认为,这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春天。因为市场的原因,学科类教育培训行业的头部机构数量不少,而且发展相对成熟,比如说新东方、好未来等等。“双减”政策出台之后,这些机构已在着手转型,可能将目光投向非学科类教育培训。这些头部机构的整体资源、市场推广及经营能力都非常有优势,所以之后非学科类教育培训行业的竞争应该会更加激烈。
当前的教育环境也确实会给家长带来比较大的焦虑,学生和家长之后会如何选择也是一个未知数。
黄女士,福州一高校老师,二胎妈妈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5周岁,女儿一周岁。
去年上半年,儿子还在读幼儿园中班。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营销,九块九试用学前课,就给孩子买来试试。试用结束后,孩子感觉这个数学课有意思,他就主动要求继续上。同时,他又发现自己的英语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也愿意继续学英语。
收到停课消息以后,我和儿子解释说:“现在国家觉得你这个小朋友太小了,最好不要这么辛苦。”而他说,其实他挺想上课的,并不觉得辛苦。
数学类的课程还好,但是语言类的学习肯定是要从小打好基础,这也是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体会。前几天传出的“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的新闻虽说有点可笑,但是如果最后真的没有办法上培训班了,那么我也会选择自己教孩子,也可能会去上父母培训班。
“卷”得很累,希望真正“双减”
上海家长,孩子6岁半
身边补课的特别多,大多同学都有3到10个班。这严重影响家长自己的判断,非常容易制造焦虑。
我选择的都是比较大的连锁机构,目前还没有正式读小学,不知道成绩会怎么样,帮助我认为一定会有,但关键还是在于孩子自己是否专注,以及家长要引导孩子,培养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习惯。
“双减”政策落地,作为家长感觉非常好,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真正做到“双减”,因为“卷”得很累,想休息一下了,以及想存点钱生二胎。身边的家长目前有的课继续在上,但新报课或者续报的很少了,都持观望态度,我不担心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课堂上的内容吸收的好,考试良好是没有问题的。
能不能真正减负,我也在观望,看看政策的执行力度究竟会如何。焦虑是家长心里的火苗,机构起到了添柴的作用吧。疯狂培训的原因呢,我个人来讲,是作为妈妈,希望孩子以后能够至少不会太差,跟同龄人在一起上学玩耍能有自信。但其实也很迷茫,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来看,疯狂内卷长大的孩子,好像更让人担心,如身体健康、性格、团队意识、亲子关系等方面。
接下来会不会继续“补课”,我倾向于顺势而为,但也会观察其他家庭,另外也等9月份开学以后,看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活的接受情况综合来判断,也不排除补课的可能。
“预付了校外培训费,担心钱退不回来”
广州家长,孩子初三
我会选择给孩子报一些弱势科目的校外培训,一科一学期下来几千块钱。现在“内卷”很严重,有的家长花在这上面的费用,一年好几万的也有。人人都在补课,如果你不补,就感觉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呀。很多家长其实是过度消费的,但是没办法,人人都是这样子,所以最后越来越严重。即便是小孩自己,也会焦虑,回家就说,“班上谁谁又报了什么班”。也有学校老师的因素,他们也会评优,也想自己的学生考得好,因此暗示家长或学生补课。
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管,家庭条件一般且孩子学习自觉性高的家庭,应该对此持欢迎态度。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可能不大接受。此外校外培训机构很多都是采取“预付费”的形式,如果培训机构一下子倒闭了,那我们的钱能不能拿回来呢?这是个问题。目前我家里孩子线上课暂时还在上着,线下报了“1对1”的课程,还没有开课,不知道后续会不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