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本轮疫情已经波及陕西、宁夏、内蒙古、北京、甘肃、湖南、贵州、河北、湖北、青海、四川、山东、辽宁、重庆、河南等超20余省市区。
截止2021.11.5全国本轮疫情概况
抗疫人员主要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是抗疫人员工作的主战场,主要集中在社区、医疗机构、核酸采集区,高速路口、集中隔离酒店等,这些穿上隔离服的大白都是奋战在一线的的人员,向他们学习和致敬。
疫情来也匆匆,让各地措手不及,抗疫中的核心人员就是医务人员,他们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1、护士主要集中在核酸采集区、负压病房、院前负压救护车;
2、医生主要集中在负压病房和院前急救车上;
3、检验人员主要在PCR实验室,如有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标本洒溅;
4、管理人员主要集中在指挥现场,感控人员主要负责临床科室,核酸采集现场的指导和防控;
5、流调人员主要发现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进行谈话,随访,做好总结。
6、影像中心医生主要进行CT的检查,协助核酸报告进行临床诊断。
标准预防核心知识
1、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
2、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3、标准预防核心:是指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所采取的一组防控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咳嗽礼仪等。
4、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1)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5、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
1.暴露风险分级标准
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暴露风险,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
(1).低风险:间接接触患者,如导诊、问诊,普通门诊和病房查房等。
(2).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如查体、穿刺、注射等;(建议有粘膜或体腔接触的查体,无体液喷溅风险的有创操作,如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深静脉穿刺等)。
(3).高风险: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手术等,如咽拭子采集、吸痰、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内镜检查等。
2.根据风险级别进行防护选择
(1).低风险操作:工作服或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手卫生。
(2).中风险操作:工作服并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防护面屏/护目镜、手套、手卫生。
(3).高风险操作:医用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防护面屏/护目镜、双层手套、手卫生。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医务人员防护分级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呼吸道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4.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进入隔离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离开隔离病区脱防护用品程序
穿脱防护用品注意事项
①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②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③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④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⑤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⑥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⑦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不同医务人员进行不同防护级别
(一)医护人员
1.一般科室医务人员:落实预检分诊制度,从事诊疗活动期间均应穿戴工作服、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根据情况选择性工作帽(一次性),注意手卫生。
3.手术人员
除急诊手术外,疫情流行期应详细了解手术患者流行病学史,宜监测体温、观察14天后再安排择期手术,手术员防护与日常手术个人防护相同,建议穿防液体渗漏的手术衣(一次性)。急诊手术可根据手术风险加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面屏/护目镜等,注意手卫生。
4.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转运/陪检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防护服(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根据是否有喷溅性操作,选择防护面屏/护目镜、工作鞋/胶靴、鞋套/靴套等,注意手卫生。5.标本采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双层手套、医用防护服(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面屏/护目镜,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鞋套/靴套,注意手卫生。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
常规检测工作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手套,注意手卫生。
开展疑似样本检测时,在常规检测个人防护基础上选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加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注意手卫生。
开展病毒核酸检测时,在常规检测个人防护基础上选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加穿医用防护服(一次性)、双层手套、防护面屏/护目镜,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鞋套/靴套,注意手卫生。
(三)医辅人员
1.环境清洁消毒人员
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防护服(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面屏/护目镜,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鞋套/靴套,注意手卫生。
2.标本运送人员配送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用标本转运箱进行标本运送,注意手卫生。转运车辆司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注意手卫生,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3.尸体处理人员
建议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防护服(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面屏/护目镜、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鞋套/靴套等,注意手卫生。
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区流线布局流程示意图
备注:
1.潜在污染区包括有相应功能用房设置和无功能用房设置两种基本形式。
有相应功能用房设置的,原则上与污染区之间不设置人员出入口,物品通过符合设计要求的传递窗传递;
无相应功能用房设置的,仅起通道和缓冲作用,可与规范设置的脱除防护用品房间或缓冲间合并设置。
2.综合考虑满足诊疗救治、降低医务人员暴露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合理控制成本等方面需要,对各功能用房在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设置推荐如下:
(1)清洁区:宜设置更衣室、淋浴间、医生办公室、会议(会诊)室、清洁区库房、人员休息室及用餐区等;
(2)潜在污染区:可设置护士站、治疗准备室、库房、配液室等;
(3)污染区:宜设置病区(室)、处置室、设备间(物品准备间)、污物间、标本存放间、患者配餐间、患者活动区等。潜在污染区未设置功能用房时,护士站、配液室、库房等宜在污染区设置。
呼吸道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一)呼吸道暴露
缺乏呼吸道防护措施、呼吸道防护措施损坏时(如口罩松动、脱落等)、使用无效呼吸道防护措施(如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口罩)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手接触口鼻等。
(二)处置流程
1.医务人员发生呼吸道职业暴露时,应即刻采取措施保护呼吸道(用规范实施手卫生后的手捂住口罩或紧急外加一层口罩等),按规定流程撤离污染区。
2.紧急通过脱卸区,按照规范要求脱卸防护用品。
3.根据情况可用清水、0.1%过氧化氢溶液、碘伏等清洁消毒口腔或/和鼻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后离开。
4.及时报告当事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和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
5.医疗机构应尽快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包括确认是否需要隔离医学观察、预防用药、心理疏导等。
6.高风险暴露者按密接人员管理,隔离医学观察14天。
7.及时填写新冠肺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记录表,尤其是暴露原因,认真总结分析,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