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知识竞赛题

1、建立医院“医疗安全文化”新概念的要求是什么?

答:加强职业教育,倡导早预防、早处理、低损失的不良事件处理原则,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并积极整改。

2、交班接制度中的七不接是指什么?

答:七不接:病人数不准、病情不清、床铺不洁、病人皮肤不洁、管道不通、各项治疗未完成以及物品数量不符不交接。

3、2009年卫生部十大安全目标有哪些?

答: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2)提高用药安全。3)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4)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5)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6)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9)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0)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4、何谓护理风险?

答:是一种职业风险,即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有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等。

5、医疗事故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分为四级,是哪四级?

答:①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伤残的;②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废、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③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废,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④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6、预防患者跌倒的观察要点?

答:①掌握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神志、自理能力、步态等。②了解患者的病理状况:用药、既往病史、目前疾病状况等。③评估环境因素:地面、各种标识、灯光照明、病房设施、患者衣着等。

7、常用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有哪些?

答:执行查对制度(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腕带识别,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身份证识别,指纹识别。

8、医嘱查对主要内容有哪些?

9、遇抢救病人医生尚未到达时,护理人员应先做好哪些工作?

答:应立即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止血等,并为进一步抢救作准备。

10、试述加强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措施?

答:用药前查阅新药说明书、查看配伍禁忌、询问有无过敏史、了解患者情况、掌握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药物用量准确、合理使用静脉血管,要有自我保护知识。

11、哪些病人是容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答:昏迷、瘫痪者、老年人、肥胖者、身体瘦弱、营养不良者、水肿病人、疼痛病人、石膏固定的病人、大小便失禁者、发热病人、使用镇静麻醉剂的病人。

12、输血的“三查”及“八对”的内容?

答: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13、医务人员在哪6种情况下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答:接触病人前后;摘除手套后;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敷料后;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转到干净的部位;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

14、何谓压疮?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5护理核心制度有哪些?

答:医嘱、护嘱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患者告知制度,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16发生输血反应,怀疑细菌污染的处理流程?

答:1)立即停止输血,换NS维护输液(连同输血管更换),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2)报告医生并按医嘱做好紧急处理、治疗。3)采集病人血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分析(需氧+厌氧),填写院内感染监测申请单,连同血袋余血和输血管一起送血库检验分析。4)记录。5)上报院感办公室、护理部。

17吸痰过程中中心吸引装置出现故障的应急程序?

答:分离吸痰管→接注射器抽吸→注射抽吸效果不佳时,接备用吸痰器吸引→观察病情→通知维修。

22、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院应当如何处理?

答: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23、输血中出现过敏反应如何处理?

答:输血中出现过敏反应按反应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等,用药后症状可缓解;中、重度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呼吸、循环衰竭者给予人工呼吸、抗休克治疗和其他紧急措施。

24、高危患者的范围?

答:包括:一级护理、危重、手术(产)后24小时,神志不清、特殊检查后的患者、生新儿、老年患者、高危压疮患者、有自杀倾向及医疗纠纷可能者。

25、何谓“三基三严”?

答:“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26、护士对病人信息掌握八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答:床号、姓名、诊断、主要病情及阳性体征、治疗、饮食、护理措施、心理。

27、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有哪几个阶段?

答:四个阶段:护理风险分析、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控制、护理风险监测。

THE END
1.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试题2021第一季度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试题2021 你的姓名: 一 单选题(4 分*10) *1.实施标准预防的时机() A 有创操作时 B无菌操作时 C手术时 D 所有操作时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以下哪种做法是错误的() ...https://www.wjx.cn/jq/113346763.aspx
2.医院感染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A、医务人员携带特殊的耐药菌 B、共用呼吸机治疗 C、使用激素 D、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污染 15、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A、B、C、D、E) A、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B、婴幼儿及老年人 C、营养不良者 D、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E、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http://cabird.net/lxbj/laonianyixue/2018/0804/6149.html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试题26.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的防护级别为? A.一般防护 B.一级防护 C.二级防护 D.三级防护 27.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员,应佩戴哪些防护设备? A.防护手套、鞋 B.防护服、安全带 C.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D.安全帽、防砸帽 ...http://www.hospital.sdnu.edu.cn/info/1136/1090.htm
4.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试题培训管理与试题第4页4.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医护人员掌握)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手卫生技术与规程等...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03382-4-8.html
5.2020.6院感三基考试题库(所有).docC.认定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被传播的感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D.目的是预防疾病由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E.目的是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15.下面哪项不是标准预防的措施?(D) A.手卫生,包括洗手及手消毒 B.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46268390_921359814.html
1.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14篇(全文)7、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区,医务人员由污染区返回潜在污染区,脱防护用品的程序是: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X)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测试题 第2篇 处理制度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8yfc0pk.html
2.医院有关感染的试题及答案6、职业安全防护就是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和或血源性病原体,免受其损害或侵入机体,维护健康的活动,其核心是标准预防。 7、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https://m.oh100.com/kaoshi/peixun/270949.html
3.免费院感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4、标准预防的概念是,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5、保护性隔离措施: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5xj14sf.html
4.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通用8套)4、标准预防的概念是,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5、保护性隔离措施: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https://www.ruiwen.com/shiti/123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