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了45台大学校园内的自动售卖机,有40台存在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情况。这是由上海一名高校教师刘杰(化名)指导,七名法学生自发组建了“银河信息警备队”,聚焦无人消费场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从身边常见的自动售卖机为切入口,进行实地体验和调查研究的结果。
“越无感隐患越大”
这次走访多个高校的调研,起源于一次消费经历。因为赶“早八点”的课,来不及在家里吃饭的刘杰,第一次在学校的自动售卖机上买东西。而当他扫码支付时,机器弹出了两个选项,一个是绑定手机号码,一个是不绑定手机号,当他选择不绑定后发现,页面自动跳回前一页,也就是说,如果不绑定手机号,就无法完成付款,无法购买。
“试了两次都是这样,看来是个假选项。”刘杰称,当时他着急去上课,就不得已绑定了手机号码。
元气森林的自动售卖机获取手机号码(视频截图)
“生活中,大家对于这种信息收集已经无感了,但是我觉得越无感,可能隐含的隐患越大。”于是,他带着6名学生开展了调研。
“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获取个人信息才能够消费的。”刘杰有些无奈。
六成学生认为,App、小程序会强制或频繁索取个人信息
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们,是否具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如今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效果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刘杰团队开展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研。
至于信息泄露的方式,有66.57%的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使用App、小程序时被强制或频繁索取个人信息”。虽然普遍感知到隐私泄露问题,但并未引起消费者的重视。有44.35%的人表示还可以接受目前的泄露程度,无法接受的比例仅36.48%。
使用某高校内的“福柜”购物时,会被获取手机号码(视频截图)
调研数据还显示,在面对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时,仅188名学生会仔细浏览并注意到其不太合理的地方,仔细思考是否同意。在选择忽略隐私政策的学生中,超过59%认为反正要同意后才能使用,阅读隐私政策与否并无意义。
此外,在这1000名学生中,有308名学生认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整体效果一般,这也说明当今的社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有利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调研团队认为,尽管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尚未达到善治的状态。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谁来保护?
该如何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更大意义上来讲,如何保障无人场景消费中的个人信息权益?经过此次调研,刘杰及调研团队认为,这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加强综合治理。
其次,督促企业履责与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企业应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处理个人信息,加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安全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政府执法部门承担管理责任。以负面清单为抓手,制定“纯净版”个人信息保护执法的合规指引,开展事前审查与检测、加强日常主动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和警示宣传,从而引导企业依法依规处理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