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嘉│抗战时期日本对华北沦陷区烟草业的统制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6.17河北

抗战时期日本对华北沦陷区烟草业的统制

《福建论坛》2022年第6期(总第361期)

石嘉,历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关键词:抗日战争;华北沦陷区;烟草业;经济侵略;统制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12年至1937年间日本驻华使领商务报告整理与研究”(20&ZD2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与研究”(19CZS069)。

一、控制华北沦陷区烟叶原料

近代中国社会流行的卷烟,又称香烟、纸烟、烟卷,以美种烟叶(简称“美烟”)为原料,国产土烟在颜色或香味上均不适宜制造卷烟。20世纪初,英美烟公司极力扩张在华市场,为了获取更多廉价的卷烟原料,决定在中国本土试种美烟。1904—1914年,该公司先后在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广东、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吉林、辽宁等省引导当地民众试种美烟,然因地势、气候、土壤等条件制约,只有山东潍坊、河南许昌、安徽凤阳试种成功,此后这三地发展成为三大美烟基地。华北烟叶原料绝大部分出自山东,少量出自河南、安徽,山东所产美烟在质量和数量上处于压倒性优势地位。因此,英美烟公司、日系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纷纷在山东产烟区设收购场,抢购美烟原料。

一战以后,日本烟草专卖局支持中欲公司、南信洋行、山东烟草、山东产业、美星烟草、东洋烟叶、中国烟叶等公司抢购山东美烟。日系公司将收购的优质烟叶供应给本国烟草专卖局,把次等烟叶转卖给中国或英美烟公司。1921年,日本七大烟叶公司联合成立山东烟草同业组合,极力扩大美烟收购量。1927年,日本南信洋行、山东产业、中裕公司合并为合同烟草公司,由南信洋行负责运营。1928年,日本美星烟草、中国烟叶、东洋烟叶合并为协立烟草公司,由美星烟草负责运营。经此合并,南信洋行、美星烟草及山东烟草“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不久,这三家公司又组建山东烟叶组合,与英美、华资烟叶公司展开竞争。不过,七七事变以前日系公司收购烟叶数量有限,难与英美烟公司竞争。英美烟公司每年在山东收购烟叶30万担,占总数的60%;日系企业收购10万担,占总数的20%;南洋、联华和其他华资企业收购10万担,占总数的20%。

七七事变以后,华北烟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日伪极力排挤华资烟叶公司和英美烟公司,妄图独占山东美烟。1938年4月,日军北平特务机关拟定《华北烟草事业统制纲要》,提出在山东新设烟叶公司,由东亚烟草公司、“满洲烟草公司”负责筹建,但未能实施。同年8月,东亚烟草、“满洲烟草”等9家公司联合向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申请成立烟叶公司,“研究买收山东省出产烟叶方法”,“以期顺应华北烟草事业之合理的统制,作为经办烟叶之独占机关”。该计划得到日本军方支持,由陆军省移交内阁第三委员会审批,至1938年11月15日正式批准《华北烟叶株式会社设立纲要》。1939年4月,日本烟叶公司联合成立华北烟叶公司,设置北平本部、青岛支部,资本金1500万日元、实缴半数,主要由美星烟草、山东烟草、合同烟草三家公司出资,理事长为伪天津市长温世珍,专务理事为金井宽人、北滨留松、高部悦三,均出自日系烟叶公司。华北烟叶公司成立的目的在于排挤英美烟公司,独占山东所产美烟原料,“对华北尤其山东、河南出产之美烟加以统制,评定价格,改善生产,排除英美烟商”。至1939年,日本收购美烟数量占山东总产量的62%,英美烟公司下降至25%,其他华商仅为13%。

抗战后期,日伪将烟叶统制政策从山东扩大到整个华北沦陷区。1940年5月,兴亚院华北联络部、日本华北方面军及驻华大使馆召开会议,决定改组华北烟叶公司,“集合华北现有的烟叶公司及制造公司,成立有实力的新公司;现有各公司财产以实物出资成立新公司,以后再考虑引入外资;现有各公司董事中足以指导的、有实力者加入新公司,整顿人事机构、顺应国策;强化军方、兴亚院的指导,决定新的指导纲要”。日伪当局企图通过成立统制烟叶原料的“国策会社”,排挤华资烟叶公司和英美烟公司,实现对华北沦陷区烟叶原料的“独占体制”。1941年4月,日本军方决定由华北烟叶公司统一合并中日烟叶公司及组合,成立一元化烟叶收购公司,欲独占华北烟叶的收购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英美烟公司的烟叶收购公司——振兴烟叶公司实行“军管理”,委派华北烟叶公司接管其业务,华北烟叶公司从此“一家独大”。至1944年,该公司设有北平本部及青岛、济南、开封等支部,另设有办事处20余处、烟叶复烤厂5处,并“征用”颐中烟草公司二十里堡复烤厂。

尽管日伪最终控制了华北烟叶原料,但烟叶收购量并未增加。1939年华北烟叶公司收购烟叶2764.9万斤,1940年减至2496.5万斤,1941年减至2356.8万斤。日本驻华大使馆参事官藤井启之助曾指出华北烟叶公司的“缺陷”:“收购价格和配给价格均不稳定,阻碍烟草业的发展;没有促进烟叶输出的能力,未能贡献于烟叶增产;公司软弱无力,无法与英美烟公司对抗。”藤井仅看到该公司的问题,却忽略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恶劣影响——“支那事变勃发以来,烟草产地发生动摇,烟叶的生产变得不安定,大多转向种植粮食作物”。烟草种植受到战争影响,其产量随之下降。1940年华北美烟产量为48吨,1941年产量为43吨,而往年产量为55吨,相较往年产量明显下降。烟叶收购量不断减少,导致烟叶供不应求。1941年,华北烟叶公司收购烟叶仅为2356.8万斤,而华北每年消耗烟叶大约5400万斤,差距非常明显。加之,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烟叶进口断绝,华北烟叶公司收购的烟叶无法满足华北所有烟厂的需求。

1944年以后,华北沦陷区通货膨胀愈发严重,各地烟叶囤积现象严重,导致烟叶收购量锐减,卷烟公司烟叶供应严重不足。1944年,日伪当局只能配给各卷烟公司烟叶7951吨,而且优先满足军用卷烟生产需求;日本“接管”英美颐中烟草公司后,委派该公司负责生产军需卷烟,因此配给烟叶达3779吨,占总数的47.5%。近半数烟叶原料必须满足军用卷烟生产需求,导致民用卷烟生产原料大幅减少。为缓解烟叶供应难题,日本驻北平大使馆提出利用各县乡镇合作社集中收购烟叶,各地政府援助合作社收购,收购范围由美烟扩大到土烟,预定收购烟叶总量为4275万斤,较上年明显减少。华北地区通货膨胀不断恶化,导致物价上涨、烟农生产成本增加,日方又极力压榨烟农、杀价收购烟叶,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烟叶产销,烟叶供不应求成为“常态”。“就其根本原因而言,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采取的毫无补偿、巧取豪夺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后果。”由于烟叶供应不足,华北各烟厂只得缩减生产规模,卷烟产量锐减,1941年总产量为43.7万箱,1942年减至37.1万箱,1944年不足30万箱,而在1937年以前总产量超过50万箱。

二、控制华北沦陷区卷烟生产

日伪控制华北沦陷区卷烟生产,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吞并华资烟草企业、排挤英美烟公司,极力扩张日系烟草企业;二是“接管”英美烟公司,完全控制华北沦陷区卷烟生产;三是联合沦陷区所有烟草企业,成立统一的烟草公司,集中管理沦陷区卷烟生产。

(一)扩张日系烟草企业

日俄战后,日系烟草企业即谋划入侵中国市场。1906年,日本23家烟草企业联合在东京成立东亚烟草公司。该公司起初在东北活动,不久在日本烟草专卖局的支持下挤入华北市场。一战期间,卷烟需求量旺盛,该公司又侵入华中市场,然其经营规模十分有限,直到华北事变后才有所好转。1934年,关东军支持日本烟草商成立“满洲烟草公司”。该公司不仅控制东北卷烟生产,还极力谋求侵入关内陆区,但一直受到英美烟公司的强势冲击。“据英美烟公司自己的生产统计,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它的卷烟总产量平均占全国卷烟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居于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华北的卷烟生产同样被英美烟公司控制,其卷烟产量占华北总产量的60%—70%,其中天津烟厂产量占天津市总产量的90%以上,青岛烟厂产量占山东全省产量的90%左右。英美烟公司在华北的“优势地位”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

七七事变以后,日系烟草企业通过吞并华资烟厂、排挤英美烟公司,不断扩张其势力。1938年,北平日军特务部出台《日本烟草事业指导纲要》,要求东亚烟草和“满洲烟草”两大公司,按照“新规”在华北从事卷烟制造,支持这两大公司扩张“势力范围”。东亚烟草公司扩张范围是山东全省、河北省的津浦线沿线地区、冀东地区、山西省(北平至归绥沿线地区除外),允许在天津、秦皇岛、青岛、济南、太原等地设厂;“满洲烟草公司”扩张方向是察哈尔全省、绥远全省、河北省的京汉线沿线地区、山西省的京绥线沿线地区,允许在北平及其他要地设厂;北平、天津为两家公司共同经营地带。此后,“满洲烟草”和东亚烟草公司基本按照此“新规”来扩张势力范围。

华北事变不久,东亚烟草公司开始谋夺华北市场。“日人在东北所设之东亚烟草株式会社,现在从事侵夺整个华北市场之计划……拟先扩充天津工厂,再在冀东设立工厂。”1937年3月,东亚烟草公司在秦皇岛建造分厂,谋求在冀东地区扩张势力。1937年10月,东亚烟草公司在天津成立分公司“华北东亚烟草公司”,社长为金光庸夫,董事为金光庸夫、金光秀文、岩波藏三郎等人,均为烟草界巨头。1938年1月,华北东亚烟草公司“接管”日军控制的太原卷烟厂。同年6月,华北东亚烟草公司在青岛新建卷烟工厂,次年5月竣工,投入生产。1940年2月,华北东亚烟草公司强行“收购”济南的东裕隆烟草公司、铭昌烟厂、鲁安烟厂,将其改建为济南工厂。与此同时,华北东亚烟草公司还不断扩张卷烟销路,“事变前销路限于京津一带及津浦线北部、北宁沿线,事变后向蒙疆地区及京汉沿线的石家庄、青岛、济南、徐州等地扩张”。至1941年,该公司卷烟产销量相较七七事变以前增加数十倍。

“满洲烟草公司”紧随东亚烟草公司,实施“大规模进入华北策”,即在北平新设卷烟公司,收购希腊人在天津的正昌烟公司,然后联合这两大公司成立新的烟草公司,计划投资1000万日元。1937年8月,“满洲烟草公司”在日本军方的支持下,低价收购天津华资烟厂,从此挤入华北地区。其后又向军方申请成立华北烟草公司,计划在天津、济南开设烟厂,但山东已经划归东亚烟草公司势力范围,遂改在京津地区。1938年2月,日伪当局批准“满洲烟草公司”在北平开设工厂,起初计划年产卷烟15亿支。1938年5月,收购希腊人经营的“满洲烟草公司”正昌烟公司,并将其扩建为天津工厂,该厂年产卷烟15亿支,与北平工厂相当。1939年5月,“满洲烟草公司”在北平成立分公司“北支烟草公司”,社长为长谷川太郎吉,董事为板谷幸吉、菊池寿夫、洼田四郎等人,均为“满洲烟草公司”骨干。1939年8月,“北支烟草公司”开设汉口工厂,次年3月“接收”开封华资烟厂、改建为开封工厂。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至太平洋战争以前,拥有北平、天津、开封、汉口四大工厂,卷烟机38台,卷烟产销量增加近10倍。

“北支烟草公司”和华北东亚烟草公司成立后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影响到日伪在华北的烟草统制,也削弱了同英美烟公司的“对抗力”,日伪当局遂要求两大公司合并。恰逢其时,东亚烟草公司社长金光庸夫决定将东亚烟草公司的股份出售,转让给,“满洲烟草公司”“满洲烟草公司”获得东亚烟草公司的经营权。1940年4月,东亚烟草公司及其华北东亚烟草公司人员集体辞职,由“满洲烟草公司”人员接任,两大公司实现一元化经营,带动了分公司的合并。1941年11月,兴亚院支持华北东亚烟草公司合并“北支烟草公司”。合并前华北东亚烟草公司资本金为5000万日元,实缴1756.5万日元;合并后增至6700万日元,实缴2181.5万日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东亚烟草公司继续扩张势力。1942年2月,该公司收购日商中熊英知在徐州经营的陇海烟公司,将其改建为徐州工厂。不久,该公司本部移至北平,拥有北平、天津、青岛、济南、开封、徐州六大工厂,使用总资本达1.16亿日元,成为华北地区使用资本总额最大的烟草公司。

(二)处理在华英美烟公司

英美烟公司被日本视为与其抢夺中国烟草市场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英美烟公司利用其政治特权和大资本,控制中国大部分市场。1921年成立永泰和烟草公司,成为驻华英美烟公司的主要经销商;1930年成立启东烟草公司,统管其在东北的烟草事业;1934年成立颐中烟草公司、颐中运销烟草公司,作为在华从事卷烟产销及烟叶收购代理人;1937年颐中烟草公司成立振兴烟叶公司,承办颐中烟草公司烟叶收购、复烤及销售业务。此外,英美烟公司还在山东潍县、安徽凤阳、河南许昌推广种植美烟,并垄断了当地烟叶收购权。经过30余年的扩张,英美烟公司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卷烟市场和美烟原料,“英美烟公司收购美种烟叶数量占全中国总产量的70%、80%,卷烟销量占全中国总需求量的60%以上”。在华北,英美烟公司设有天津和青岛两大烟厂,长期垄断着华北大部分卷烟生产。

七七事变以后,华北烟草格局发生变化,日系烟草企业吞并华资企业后,转向“对抗”英美烟公司。“日本烟草公司首先排挤掉中国人的企业,只在他们发展的第二阶段中,他们才侵犯英美人的势力范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资本在“满洲”成立“满洲东亚烟草公司”“满洲烟草公司”,英美烟公司的“满洲”市场日益狭小,1937年又在平津设立以进入华北为目标的、拥有资本金5000万日元的华北东亚烟草公司和资本金1000万日元的“北支烟草公司”,1939年更在青岛设置华北东亚烟草青岛工厂,联合以前在青岛就有基础的华北烟草公司、东映烟厂,与英美烟公司展开较量。日系烟草公司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英美烟公司势力退出中国市场,尤其华北东亚烟草公司与“北支烟草公司”的合并,为日本最终夺取华北烟草业的主导地位迈出了一大步。日系烟草企业尽管扩张迅速,但与英美烟公司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即使到1940年,英美烟公司卷烟在华北市场的销量也达到了80%左右。”因此,日系企业开始凭借超经济的力量,即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来压制英美烟公司。

(三)组建一元化烟草公司

日本当局内部此时正忙于争权夺利。日本“进行掠夺和统治有许多分歧的地方:在机构上有外务省、拓务省、兴亚院的摩擦,对中国采取的'分治政策’,使现地军人之间,傀儡政权之间纠葛颇深,而各大财阀又竞相渔利”。日伪当局在处理英美烟公司、分配烟草利益时存在分歧。日本官方要求军方“交还”英美烟公司和华资烟厂,组建一元化烟草统制公司,进而控制沦陷区所有烟草产业。然而,军方强占既得利益,一直控制英美烟公司,其他华资烟厂也未交还给中方,组建一元化烟草统制公司无法实现。“日本政府命令在当地的日军部队往往不能执行,有相当数量的军管理工厂仍被军方控制。”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机构十分复杂,官方、军方、财阀之间既有勾结,更有利益争夺,部分财阀与军阀勾结起来联合抵制官方的统制政策,显然“多头政治”加大了统制难度,而后期恶性通货膨胀又加剧了统制危机。华北各烟草公司均因烟叶供应不足而陷入严重困境,其他弱小公司更是濒临破产的边缘。如英美烟公司被日军“接管”后,“产量大为萎缩,年销售量自1937年的112万箱减为1945年的15万箱,仅为1937年的13%”。华北东亚烟草公司因烟叶原料不足,1944年以后收益减少30%以上。

三、控制华北沦陷区卷烟销售

日伪控制华北沦陷区卷烟销售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七七事变以前极力“开拓”华北市场阶段。日俄战后,日本烟商开始在华北、华中地区销售卷烟,极力谋求扩张中国市场,如东亚烟草公司将东北作为后方基地,极力谋求扩张卷烟销售市场,但未能取得明显成绩。二是七七事变以后强占华资卷烟市场阶段。日本烟商利用军方武力吞并华资烟厂及其销售市场,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日系烟草公司“以强力威胁之办法,收买天津华人仅有之烟草公司,以图垄断华北之烟草贸易”。三是不断排挤英美烟公司阶段。日伪吞并大部分华资烟厂后,转而排挤英美烟公司,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最终控制华北大部分卷烟市场。“七七事变以前英美烟公司卷烟销量占华北总需求量的90%以上,七七事变以后其卷烟销量仍占70%左右。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形势发生逆转,日系卷烟销量占华北总需求量的60%,英美烟公司卷烟销量占40%。”

为了把英美烟公司排挤出华北市场,日伪不仅限制其烟叶原料供应,而且极力策划反英运动、抵制英美烟公司卷烟。如在济南,“以往英美烟公司主导当地市场,卷烟月销量达5000箱,1939年6月反英运动爆发以来,导致销量锐减乃至停滞。欧洲战争爆发后各地反英运动式微,然而当地(日军)特务机关继续指导、煽动反英运动,顽固地排斥英货尤其是卷烟,造成市场上的卷烟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暴涨”。事后英美烟公司向日本驻济南领事馆发出抗议,要求日方停止反英活动;而日方推卸责任,辩称此次事件系民众自发行为,继续策划反英活动。1940年6月26日更是利用反英委员会搜查、焚烧英美烟公司卷烟,意在排挤英美烟公司销售网,从而独占华北卷烟市场。此后,日本军方还在北平、天津、青岛等地策划不同规模的反英活动,迫使英美烟公司实行“休业停卖”政策,而日系烟草企业趁机抢占市场,并且获得暴利(详见表1、表2)。

日伪在华北沦陷区不仅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卷烟统制机构,还采取了相应的统制措施。例如取缔卷烟“黑市”交易,防止烟商牟取暴利;调整卷烟市场价格,维护卷烟市场稳定。然而,华北烟草配给组合是一个松散的配给机构,是由卷烟公司、组合联合成立的商业组织,是在兴亚院华北联络部的指导监督下实行“自主统制”,缺少必要的强制性和约束力,面对日益混乱的卷烟市场显得软弱无力,而且配给机构人员大多为日本财阀,这些财阀与军阀勾结起来,趁机谋夺卷烟暴利,由此不断加剧华北烟草业危机。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无法配给充足的卷烟。日军控制华北各卷烟公司后,强制要求各公司向军方缴纳卷烟,“以保障当地作为军需物资的军用卷烟”。1942年5月,日本华北方面军与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协定军需卷烟分配政策,规定1942年4月至1943年3月缴纳军用卷烟18亿支,由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分配各公司缴纳数量,然后上缴华北烟草配给中央组合,再由组合负责缴纳军方。可以说,军用卷烟几乎是无偿缴纳,是建立在压榨华北烟草资源基础之上的。战争后期,各公司上缴的军用卷烟与日俱增,而颐中烟草公司沦为生产军用卷烟的工具:1942年该公司上缴军用卷烟22431箱,占其总产量的20.6%;1943年上缴31182.9箱,占其总产量的22%;1944年上缴53030.7箱,占其总产量的47.8%。上缴的军用卷烟不断增加,配给卷烟数量势必减少。加之,战争后期各公司严重缺少烟叶和其他原料,面临大幅减产甚至破产的境地,能够上缴给组合的卷烟数量有限,华北烟草配给组合无法实现“充分配给”,平均每年配给卷烟不过30万箱,而华北每年卷烟需求总量超过50万箱,市场上的卷烟严重供不应求,价格暴涨。

二是无力整顿“黑市”卷烟。华北烟草配给组合虽然出台了整顿“黑市”卷烟的措施,但整顿对象只是一些小商贩,面对烟草巨头、大型商店显得软弱无力,甚至出现营私舞弊、参与“黑市”交易的现象。“中日机构差不多全是贪污成风的,组合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从它创立时起,就开始了这种贪污行为……商店接受了组合配给的货品,不是根据分配制度的要求在柜台上出售,而是在黑市上出售,对于需要量当然更大的我们的名牌香烟,尤其是如此,组合对商店的这种作为却故意视而不见。”“黑市”卷烟价格远超配给卷烟价格,各商店、烟厂趁机牟取暴利,一些烟厂甚至“把配给的优质烟叶做非配给卷烟,将市场上购买的黑市次等烟叶做配给烟……各卷烟厂任意抬价,造成市场上同等品质的非配给卷烟比配给卷烟的售价高出一倍左右”。配给卷烟与“黑市”卷烟同时并存,不仅影响到卷烟质量,而且造成市场价格紊乱。“事实上在当时供应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配给卷烟尤其到后来已无质量可言,价格问题就更为突出。”

总之,日伪统制华北沦陷区卷烟销售并不理想,无法解决卷烟严重供不应求的问题,无力整顿卷烟“黑市”及市场价格。究其原因:其一,烟叶和其他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各烟草公司只得大幅缩减生产规模,卷烟产量迅速下降;其二,日本军方极力压榨各卷烟公司,强制缴纳的军用卷烟数量激增,从而影响到配给卷烟数量;其三,华北烟草配给组合本质上是日本实施经济侵略的工具,日本利用该机构控制华北的卷烟销售,榨取巨额利润和统税,以维系殖民统治和扩大侵略战争,在此种侵略思想的支配下,华北烟草业陷入崩溃的绝境。从根本上说,日本在华北沦陷区实行“重掠夺、轻投入”的掠夺政策,无视烟草业正常发展规律,而且侵略政策不得民心,致使烟草业危机重重。日本推行“竭泽而渔”的侵略政策,加剧了华北沦陷区烟草业危机,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烟叶原料严重不足,卷烟产量锐减,卷烟价格持续上涨。

四、结论

近代中国烟草业难以自主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欧美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烟草市场,七七事变以前英美烟公司主导中国烟草市场,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强占华资烟草企业、排挤英美烟公司,至太平洋战争后更是控制整个沦陷区烟草业。事实上,日本与英美操控中国烟草业的手段有相似之处:通过控制烟叶原料、扩大生产规模、垄断卷烟销售来确立“霸主地位”。抗战时期,日伪当局支持以华北东亚烟草公司为首的日系公司抢占华资烟厂,扩张势力,其后不断压制英美烟公司,日伪政府在此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其政治、军事上的支持,日系烟草企业无法与英美烟公司较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英美烟公司,最终称霸华北市场,形成覆盖整个华北沦陷区的生产布局。不仅如此,日伪还利用华北烟叶公司、华北烟草配给组合控制华北沦陷区烟叶收购和卷烟销售。日本在华烟草企业的经营模式、垄断方式效仿英美烟公司,太平洋战后更是抢占并利用其生产设备、销售网络及烟叶基地,日系烟草企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现地自给”、掠夺他国资源与财力基础之上的。

日本统制沦陷区烟草业,不仅为了榨取卷烟利润和税收实行经济侵略,更重要的是将这笔巨额收入用于支撑所谓的“大东亚战争”,是在“以战养战”侵华思想下运营的。“1938年,日军当局提出'以战养战’政策,为加强经济领域的统治,更多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和财富,掠夺更多的资源,在所有经济领域都实行严格的统制政策,为其财政收入、军费开支开辟财源。”烟草行业属于暴利行业,尤其战时卷烟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日系烟草公司趁机牟取超额利润。如华北东亚烟草公司,1940年攫取纯利润279.9万日元,1941年上升至513.3万日元,1942年上升至586.4万日元,1943年增至927.3万日元。此外,日伪政府还劫夺大量卷烟统税。据统计,1936年华北统税总收入1084.2万元(伪联银券),其中卷烟税160.3万元、占总数的14.8%;1938年华北统税总收入增至4643.4万元,其中卷烟税2401.9万元、占总数的51.7%;到1943年华北统税总收入激增至30477.7万元,其中卷烟税20961.2万元、占总数的68.8%。随着烟价暴涨,日伪政府统税收入不断增加。

战争后期,日伪烟草统制危机不断加深,烟叶原料供应不足,卷烟生产难以为继,卷烟价格居高不下,造成此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该统制政策是以经济掠夺、实行“以战养战”为本质——日伪政府借口统制烟草业,极力压榨其利润和税收,特别是战争后期华北沦陷区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日伪当局任凭烟价暴涨,趁乱牟取暴利,这种“竭泽而渔”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华北卷烟市场失序,其烟草统制终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至抗战结束后其烟草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华北东亚烟草公司、华北烟叶公司、华北烟草公司、崂山公司、东映烟厂及太原卷烟厂等;日伪烟草配给机构最终解散,日军“接管”的颐中烟草、颐中运销烟草、首善印刷及振兴烟叶等4家公司,亦归还英美烟公司重新经营。

THE END
1.OIMG进口高端品质德国日本进口技术全自动卷烟器神器家用小型卷烟...OIMG进口高端品质德国日本进口技术全自动卷烟器神器家用小型卷烟机自图片、价格、品牌样样齐全!【京东正品行货,全国配送,心动不如行动,立即购买享受更多优惠哦!】https://item.jd.com/10110366229695.html
2.卷烟填烟便携手动全自动电子日本mini烟机家用卷烟器卷烟填烟便携手动全自动电子日本mini烟机家用卷烟器 填烟器便携手动全自动电子日本mini卷烟机家用小型电动卷烟器特卖 风格: 卷烟 填烟 便携 手动 全自动 电子 日本 mini 烟机 家用 图文详情https://www.zhe2.com/note/686896673453
3.多摩川伺服电机维修编码器损坏报警维修方法SEW伺服电机维修,,印刷机伺服电机维修 海德汉伺服电机维修,钢丝带束层生产线伺服电机维修 力士乐伺服电机维修,,橡胶挤出机伺服电机维修 博世伺服电机维修,天岗橡胶射出成型机伺服电机维修 环球伺服电机维修,全自动注塑机伺服电机维修 路斯特伺服电机维修,双模硫化机伺服电机维修 ...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1433486.html
4.日本的建国纪念日,具体是指()。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模式包括 A. 网购保税进口 B. 直购进口 C. 一般出口 D. 特殊区域出口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常用的包封封装法,一般是将树脂覆盖...论述YJ19卷烟机吸丝道上部阻塞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根据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中“安全预评价”的定义,安全预评价是在()进...https://www.shuashuati.com/ti/d0effcc2a6054ec99a17dfe376b67f8c.html?fm=bd0cf96196b27a0390862c126b696adc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