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资本的强推下,便利店是下一个风口:在传统零售业关店潮的背景下,便利店的发展则呈现相反趋势,据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便利店在2015年实现了超过13%的增长,几乎是2014年增速的两倍。从O2O到直播,再到现在到共享,风口换了一轮又一轮,在资本的强势推动下,有跑出来的独角兽,也滋生很多泡沫。
而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便利店,原本就是一个“不饱和市场”,也很难快速投资并快速获益。而说起资本驱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共享单车,满大街各种颜色的车,之前悟空单车成为了第一家退出共享单车的企业,除去运营模式等问题,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资金问题。
如今的新零售领域也是一个由资本驱动的产业。Wuli马云爸爸可是从2016年,就开始布局新零售领域,不仅先后投资了三江购物、银泰,还向易果生鲜收购联华超市18%的内资股股权,成为联华超市第二大股东。并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盒马鲜生实体店。不仅如此,京东也采取品牌便利店加盟+O2O的策略,计划未来5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亚马逊也在前两天,以1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全食超市(WholeFoodsMarket),这让全食超市的竞争对手沃尔玛一蹶不振,当天市值直降7%。如此看来,想不承认它是风口也不行了。
2、处在风口下,也不会轻易飞得起来,没钱,死的快;有钱,也不一定好到哪去:据了解,全家注册资本是4.86亿,北京711注册资本为7.26亿元。但北京711直营店的净利润率为2.68%,加盟店则不到0.7%,想要盈利基本不大可能。但在日本,便利店的营业额总额已经超过了百货公司的营业额总额,成为日本零售行业的顶梁柱,大体为54%:46%。并被日本国民誉为“国民生命线”。而在中国,便利店也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体却是8%:92%。
由于区域、物流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供货通路层级多,利润被层层剥削,以至于便利店并不赚钱,至今也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品牌便利店。不难看出,传统便利店的模式主要以加盟店为主,少数品牌会设立直营门店。虽然像7-11、全家为代表的便利店背后有一套完善的服务开发体系,且布满了一线城市重要商圈,但也只能满足部分白领的需求。不同于日本,中国在互联网的叠加下,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主推线上+线下相结合。
一种是像京东到家那种B2B的轻资产模式,另一种则是像盒马鲜生及爱鲜蜂的重资产模式,再有就是永辉的“超级物种”(超市+餐厅的混搭风)。重资产模式好久好在可以快速尽力竞争壁垒,尽管前期投入成本大,但想要模仿实属不易。
比如盒马鲜生通过门店和移动电商相结合、门店内的生鲜可以现场加工堂食、方圆三公里实现30分钟配送的方式,盒马鲜生CEO侯毅认为,线下门店可以提供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感知。而永辉的“超级物种”,则主打未来超市+餐饮的概念,让消费者更能寻味未来生活。
从购买生鲜到购买熟食再到直接就餐体验食材等商品服务,组合出一整套关于“吃”的场景消费体验。吃饭本就是个高频刚需的需求,跨界餐饮也许更能增加与消费者接触的频率,提升品牌形象。而不管是盒马鲜生还是超级物种,未来便利店的呈现形态也可能会更加多元化,有的偏向社区服务,有的偏向餐饮,但又不仅仅是售卖商品,还能提供更多的生活方式。
3、无人便利店快到了爆发前夜:2017年6月初,一款24小时无人便利店迅速在微博走红,店内无收银员,顾客自助购物,手机扫码结账。而消费者需要手机实名注册才能进入,如果不结账就离开,店内则会自动报警。这款便利店名为缤果盒子,目前其选址主要在园区、住宅小区等相对封闭的区域。
内部陈列物品主要以保质期较长的食品、饮料为主以及一般日用品,相比传统便利店,SKU种类要少的多。而结合便利店和无人售货机优点的缤果盒子,对顾客而言,不仅算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更带有一丝娱乐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