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8日电(记者谢艺观)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同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迅速成为当下吸引青少年群体消费的营销方法之一。
由于各行各业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有利可图,从最初的玩具到餐饮、美妆、文具、图书……“万物皆可盲盒”已成为趋势。Mob研究院预计国内盲盒市场2021年突破百亿关口,2024年达300亿元。
“这促使很多消费者醉心于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中消协称,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为盲盒而“上瘾”。
“目前,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主要存在商家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中消协指出。
同时,由于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盲盒中假劣、“三无”产品也时有出现。消费者拆开盲盒后,有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有的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是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上海市浦东新区消保委曾于2019年12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组不同品牌的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件样品存在“小零件”隐患,可能存在造成儿童堵塞呼吸道、隔绝空气流通而导致的窒息危险。
“一些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还将盲盒当做是‘清库存’的工具。”在中消协看来,如果经营者过度依靠盲盒营销的噱头误导消费者冲动购买,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糊弄消费者,将很快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感,进而遭到消费者的唾弃,赢得眼前的利益却丢掉长远的口碑。(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