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健身房的种类和样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从铁馆到瑜伽馆、空中瑜伽、有氧操、动感单车,健身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然而,近日一则关于高端网红健身房Space倒闭的消息,却给健身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曾被誉为健身行业的新星,由前索尼音乐台湾及内地创始人MatthewAllison创办,以音乐+健身的结合为特色的Space,吸引了众多明星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知名企业参与投资。
但不幸的是,Space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尽管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最终还是无法克服运营上的重重困难,不得不宣布闭店。
Space的倒闭不仅让会员们感到震惊和失望,也引发了对健身行业运营模式的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健身行业普遍采用的年卡、终身卡等预付费模式,虽然能够短期内为健身房带来大量现金流,但同时也增加了会员的负担,降低了他们的消费黏性。
疫情期间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许多健身房开始转向次付、月付等更为灵活的付费方式,以减轻会员的经济压力,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以吸引和留住顾客。
Space的案例也暴露了健身行业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如高昂的运营成本、租赁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此外,健身行业的高度分散性、教练流动性大以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也给健身房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
01.
被“断崖分手”的学员
网红健身房Space,忽然宣布闭店。品牌发布了一封给全体会员的信件,表示从4月30日开始Space将无法继续运营。
信中表示:
“多年来,我们始终全力致力于打造领先的业务,并且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已竭尽一切可能进行恢复。
在过去的数月里,为了使业务恢复并克服种种挑战,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多个解决方案,一直坚持努力到最后一刻。
Space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极其无奈的选择,尽管采取了多种手段依然难以为继,相信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局。Space将依法解决公司遗留的债务问题,尽最大限保障债权人利益。”
有的表示“一直以来都是在Space健身的,这家健身房设施齐全,虽然后期管理有一些混乱,但是整体体验很好”;
有的则是开始抱怨Space管理混乱,甚至会有人在自己洗澡的时候打开门问自己什么时候能洗好;
有的则非常简单直接地表示,“有没有维权群,拉一下。”
大众点评上,Space次卡为258元,5次卡为1050元,40次卡则为6200元。
有Space的五年会员表示,她的卡每个月自动扣款,就在前几天刚刚扣了下个月的,仅仅上了两节课。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那种刚刚预付了年卡且还没有开卡使用的会员。
Space成立于2015年,由前索尼音乐台湾及内地创始人MatthewAllison(马修)创办。2016年9月,Space在大陆的首家门店在北京三里屯开业。
Space主打音乐+健身的结合,以动感单车为其代表的明星课程。最开始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马修表示计划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开近百家店面,不过事与愿违,即使在鼎盛时期,Space在大陆的店面也不过只有八家,地区也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杭州。
对于Space健身房的倒闭,一位北京的健身房创始人就评价道:
“现在很多老板想把健身房做成健身+的概念,比如健身+社交、健身+轻食、健身+养生,试图让健身房除了健身之外有其他的功能,或者把健身房打造成一个第三空间。
这样做的概念或许很好,但是想要实现是非常难的。首先,能接受这种概念基本就只有超一线城市,而如果想在超一线城市做一个空间,那么房租、水电、人工这些成本就会非常高。
而这个设计其中最违反第一原则的是,会员不坚持健身并不是因为健身房不够大、不够精装修、没有提供浴室和饮食,单纯就是因为运动很难坚持。所以即使装修的很好,也未必会保证黏性,反而增加运营费用,长久之后就会入不敷出。”
一位常年健身的消费者对此深以为然:
然而,我还是很难坚持。去年开始我又重新开始回到力量训练,找了家楼下一家纯铁馆,除了器械什么也没有,我现在一周训练三到四次。所以,你不想坚持健身,才会找一堆外在条件的借口,想要健身的人,只要干净、器械全就行了。”
齐鲁壹点也在报道中提起Space运营成本大的问题,报道称Space定位高端健身房,运营成本高,前几年大概率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后续会员续费率和买课率难以支撑其运营成本,出现目前这个局面并不意外。
此外,Space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租赁成本,并且场地面积大也意味着基础设施耗费多;其次是人力成本,前台、保洁等岗位保障了其颇受好评的服务和卫生条件,“明星”教练的课时费也居于行业前列。
02.
明星投资人的参与
据企查查显示,2018年以及之前Space就完成了两轮融资,虽然没有披露天使轮投资人的具体身份,不过多家媒体曾报道明星参与Space投资的消息。
界面新闻报道称品牌背后投资人包括双语主持人Alex,以及李咏娴——百度百科显示李咏娴为台湾艺人,是Alex的妻子,所以可以理解成是夫妻共同的投资;除此之外,界面新闻也报道称吴彦祖个人也参与了Sapce的投资。
2018年,Space完成了B轮融资,其投资机构更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对Space投资的主体是阿里巴巴台湾创业者基金,从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的官网上可以看到,除了Space,该基金在台湾地区还投资了LYDIA.AI、MAMIBUY等人工智能、消费等创新领域的项目。
一位娱乐消费领域投资人这样说道:
随着疫情黑天鹅事件的降临,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开始做减法,让健身回归健身本身,以精装修、高年费的运营模式反而不吃香了。”
03.
网红健身房为何倒闭?
Space并不是近年来第一家倒闭的网红健身房。
2023年网红健身房一兆韦德忽然被爆跑路,据澎湃新闻报道继续在原址经营的“瑞竑健身”对原一兆韦德会员入场“门槛”逐步抬高:
一兆韦德之外,梵音瑜伽、威尔仕纷纷暴雷。
健身房倒闭首当其冲的就是维权艰难的会员,一位亲身经历者这样说道:
“我之前在一个拳击俱乐部办卡,没上几节课老板就委婉表达健身房不开了,说是接手的人可以按照一定百分比继续抵扣我剩余会员费,我后来也是纠缠了很久才要回我的钱,遇到健身房跑路这种事情真的很无奈。”
其次连累的就是正在用心经营的其他健身房,“我们现在都不怎么敢和学员推销年卡了,一推销人家就觉得你要黄。”一位北京的健身房老板苦笑道。
健身这个行业,市场空间很大。
易观千帆数据就显示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5万亿元。另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披露的数据,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达7866亿人民币,其中线上健身市场占比47%。同时据预计,2022年线上健身市场占比将超过线下健身市场,至2026年线上健身市场将占比超过60%。
但是市场空间大,却不代表这个行业容易做。
线下健身房是个非常讲究选址的行业,不论健身房多么精美,投入多少硬装、设计的资金,请来多少明星和老师,能够覆盖的用户范围也就方圆几里。
不需要教练的健身房依赖场地和地址,需要教练的健身房还依赖教练,很多健身教练教得好又会维护关系,没几年就带着自己的会员跑去其他地方开了个健身馆。因为健身这件事情开始的门槛低、且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由于其场地限制性,整个行业难以集中,不论任何品牌,除了明星老师、精美装修,也很难打通更高的品牌价值。
所以,即使行业是一片蓝海,这个行业的投融资活动并不是很多。2021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全年投融资金额达62.3亿人民币,投融资数量只有17起。
根据三体运动数据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健身场馆排名TOP5的省份中,只有浙江省的健身场馆数量在增长,其他省份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主流城市中,不论是健身房还是工作室都在面临负的净增长(倒闭率大于增长率)。
在整个市场逐渐饱和的环境下,健身品牌想要打通更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需要在产品、价格、渠道、教练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素质。
产品策略上,健身房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开发符合本地文化特点的健身项目,摆脱同质化竞争。
价格策略上,为了避免无下限的卷低价,健身房品牌可以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自主研发健身课程,强化内容属性,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并且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客户的行为习惯、消费偏好以及对健身房的需求加强营销手段的运营,提升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