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存古,一曰开新。”120年前,绍兴先贤徐树兰先生创建古越藏书楼,“变一人书为万人书”,彪炳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册。
秉承着这种“存古开新”的服务宗旨,开放型的古越藏书楼历经了两个甲子的风雨峥嵘,一路走来,成为了如今综合性、现代化、发展型的绍兴图书馆,赓续城市文脉,推动全民阅读,浸润古越大地,使浓浓的书卷气成为绍兴特有的城市气质。
本期的绍兴文史,围绕“古越藏书楼”,不仅回顾其楼其人的故事,更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了我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出现在绍兴的深层次原因。
现存的古越藏书楼门楼。
我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
为什么会出现在绍兴
任桂全
学术界都认为,由徐树兰一手创办的古越藏书楼,是我国第一家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是徐树兰第一个将私人藏书“公于一郡”“变一人书为万人书”,打破了我国数千年来“藏而不宣”的传统观念;是徐树兰既反对“详古略今”,也不赞成“尚古篾今”,第一个提出“存古开新”的图书馆办馆宗旨;是古越藏书楼第一次用学部、政部替代传统经史子集分类方法,开创了我国全新的图书分类法;是徐树兰第一个亲手制定方便读者用户的《古越藏书楼章程》。这一系列创造性第一,奠定了古越藏书楼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为什么会出现在绍兴这方土地上,而不是其他的地方?从城市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是因为在绍兴的传统文化中,具备以下这些非常优秀的城市文化基因:
总之,记录于绍兴城市文化基因中的敢为人先、热心公益、求真务实等等,都是绍兴城市精神文明厚积的宝贵财富。然而这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永远无法离开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财富。了解到当时绍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兼具的条件,我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为什么会出现在绍兴,也就不难理解了。
斯楼不朽越百年
赵任飞
绍兴自古文运昌隆,刻书、藏书代有人才。《越绝书》记载禹王“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南朝梁时山阴人孔休源“聚书七千,手自校练”,宋代陆游家族三代都是藏书家。元代杨维桢之父“筑楼铁崖山中”,“藏书数万卷”,明代更有山阴祁氏澹生堂和会稽钮氏世学楼两大藏书楼蜚声江南。绍兴的私家藏书于清代达到了顶峰,有书可稽的就有21家,其中又以李慈铭的越缦堂,姚振宗的师石山房,徐树兰的融经斋和铸史斋,徐友兰的八杉斋、铸学斋和述史楼最为著名。
《古越藏书楼书目》,清光绪三十年上海崇实书局石印本,藏于绍兴图书馆。
徐树兰(1837-1902),字仲凡,号检庵,山阴(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授兵部郎中。旋改任河南某地知府、盐运使,后因母病告归,致力于地方公益。他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主张,“是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他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设了绍郡中西学堂;二是创办古越藏书楼。他借鉴国外“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的经验,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始筹办古越藏书楼。他首先出资8600余两,在绍兴城西购地一亩六分,建藏书楼,后又耗银23560两用于购书,又花费800余两用于购置书柜桌椅等器物。楼中藏书,除徐氏家藏外,又购置了新出的译书及图书、标本、报章等,使藏书总量达7万余卷,管理人员8名,印有章程和书目。这些费用共计银32900余两。徐树兰又每年捐洋1000元,作为古越藏书楼的日常开支。遗憾的是,徐树兰最终并没有亲眼见到藏书楼的落成开放。长子徐元钊继承其衣钵,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藏书楼。时人张謇在所撰《古越藏书楼记》中说道:“其事集议于庚子,告成于癸卯。”古越藏书楼创筹办于1900年,“粗具规模”于1902年,建成于1903年,到1904年才正式向全绍兴公众开放阅览。
古越藏书楼建成之时,适逢乱世,未及几年,因辛亥事变,便遭停办。1916年,徐树兰另一子徐尔谷呈教育部批准,得以续办。1921年,徐尔谷游宦离乡,复停办。1926年,徐树兰之孙徐世南重整图书,修订章程,又行开放。1930年,徐世南有皖南之游,藏书楼再度停办。
藏书楼的几度闭馆停办,使得藏书有所散佚。直到1932年,古越藏书楼转为公办,绍兴县政府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重新整理藏书,并将古越藏书楼改组为绍兴县立图书馆。1941年日军侵占绍兴,绍兴县立图书馆藏书大半毁于兵燹。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经各方助资捐书,绍兴县立图书馆得以重新开放,但远未恢复到战前水平,1949年馆藏图书仅29440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绍兴县立图书馆财产辗转移交给绍兴市人民文化馆图书室。1956年,绍兴县图书馆成立。1958年绍兴县、市合并,6月原绍兴市人民文化馆图书室与绍兴县图书馆合并成立绍兴县鲁迅图书馆。1983年7月,绍兴撤地建市,12月绍兴县鲁迅图书馆升格为绍兴市鲁迅图书馆。2000年,延安路新馆落成,原“鲁迅图书馆”馆名仍予保留,同时启用“绍兴图书馆”新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