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旧书摊。(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840-1949)》)
民国初年的金陵图书馆。(西德尼·甘博/摄)
国立北平图书馆内的《四库全书》藏架。(资料图)
1946年,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图书馆一角。
浙江宁波天一阁。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在广化寺开馆。(据国家图书馆网站)
市民在深圳图书馆读书。(新华社资料图)
从中国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萌芽,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而公共图书馆的真正兴盛,则可以追溯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
“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所有国民都有到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蔡元培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图书馆理想化的描述,穿越百年之后,在今天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崛起中,找到了它历史的回应。
启迪民智的药方
“图书馆”是个外来词,它在中国有一个本土化的名字叫“藏书楼”。
中国古代藏书楼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无论是官府或私人的藏书楼,都只重视书籍的收藏和保护,一般不向社会公开。藏书楼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渗透和图书馆理念传入的冲击下,不得不于清末民初时期走向历史的终结。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启蒙者刘国钧认为:“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此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而亦近代图书馆之所以异于昔日之藏书楼者也。”
据记载,西方图书馆的理念传入中国,始于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之后,我国近代思想先驱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曾分别对西方图书馆做介绍。甲午战争惨败后,为救国图存,维新派大力宣传西学,1895年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呼吁中国向西方学习,建立“启迪民智”的藏书楼。同年,他和梁启超组织强学会,并创办了一所新型的藏书楼——强学书楼。不久,维新派在其开创的学会、学堂中都设立了公共藏书楼。
正是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下,以开放、共享为宗旨的近代图书馆开始在中国萌芽。从1902年徐善兰在浙江绍兴设立的古越藏书楼对外开放,到1904年湖北图书馆、1905年湖南图书馆的建立,我国出现了首批公共图书馆。1909年,作为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清朝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但因当时革命风起云涌,京师图书馆未能对外开放。1910年颁布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明确地把“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作为建立图书馆的宗旨。这是我国官方颁布的最早的图书馆章程,标志着近代图书馆在中国的起步。
平民教育之重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引燃了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也打开了近代图书馆由萌芽走向兴盛的历史新篇章。
1912年1月,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专门管理图书馆,并负责京师图书馆的筹建。1912年8月27日,筹办多年的京师图书馆终于正式开馆接待读者。至此,中国真正拥有了自己第一个国家级的公共图书馆。另外,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图书馆规程,在其推动下,全国兴起了一股建立新式图书馆的运动。除了各省市的公共图书馆,还出现了大中小学图书馆和各种各样的通俗教育图书馆。
这一时期,蔡元培、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学者把图书馆看成是实现“平民教育”救国梦想的重要阵地,对当时图书馆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写道:“对于愚弱的国民,第一要着是改造他们的精神。”在他看来,图书馆正是改造国民的最有效场所。他供职教育部期间,为京师图书馆的发展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为充实馆藏,经他据理力争,《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1916年4月,他通过政事堂取得内政部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须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收藏,促成京师图书馆真正履行国家图书馆职能。此外,他还为筹办京师图书馆分馆和京师通俗图书馆,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中共有94处提及京师图书馆的建设,内容包括馆址选择与调整、藏书的扩充,业务的开展和安排等。
“新图书馆运动”
从“启迪民智”的一剂救国良方,到实施平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近代图书馆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后迅速发展并走上了平民化之路。
据记载,民国初期的图书馆基本上实行收费制度,多向读者收取“观书券”。1917年至1927年,图书馆学家沈祖荣、杜定友、刘国均等人发起了“新图书馆运动”,主张仿效欧美图书管理思想,大力宣传西方“平民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倡导图书馆实施免费服务。到了20世纪30年代,全国的公共图书馆都先后实行了免费服务,更多的民众从当时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获取知识的养分,造就了民国时期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李大钊曾被《美国百科全书》称为“近代图书馆之父”。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在他任职的5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京大学图书馆从一个封闭的藏书楼,转变为新型的近代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1918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经杨昌济推荐,他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为时约半年。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近代图书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有关统计,193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2953所。1931年,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原京师图书馆),搬进了新落成的文津街馆(现为国图古籍馆),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图书馆。
战火中保护典籍
不过,中国近代图书馆稳定发展的好景没能持续多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间,中国的图书馆业遭受到空前的洗劫,无数图书典籍被掠走或焚毁,无数馆舍被炸毁。抗战爆发后,为保存国家的珍贵典藏,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曾将善本古籍装箱南运,途中损失惨重。在艰苦的8年抗战中,国立北平图书馆经历了长沙、上海、重庆、昆明等地辗转,抗战胜利后才得以返回北平,恢复馆务。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此期间的劫难便是当年国内图书馆命运的一个缩影。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图书馆业才迎来了新生。但之后的十年“文革”,图书馆业再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7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图书馆业也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路。
深圳打造“图书馆之城”
改革开放30年,深圳曾创造了无数奇迹。自2003年开始,深圳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构想和目标,开启了这座城市新的传奇。
一年一届的读书月活动,托起了深圳“图书馆之城”的梦想,深圳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此文化愿景的城市。2008年,深圳图书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推出,实现了图书馆24小时不间断的全天候服务。这成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目前,全市已建成638座公共图书馆,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深圳公共图书馆及分布在全市160个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实现统一服务。深圳率先实现了中国“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在深圳,图书馆就在每个人身边!”如今,读者只需拥有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就可以在加入统一服务的任何一家图书馆和全城所有自助图书馆享受无差异、无障碍的一体化服务。
□年轮
1909年
清朝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
1910年
颁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这是我国官方颁布的最早的图书馆章程。
1912年
1月,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专门管理图书馆。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接待读者。
1917年至1927年
图书馆学家沈祖荣、杜定友、刘国均等人发起了“新图书馆运动”,主张仿效欧美图书管理思想,大力宣传西方“平民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倡导图书馆实施免费服务。
2003年
深圳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构想和目标。
□链接
古代藏书楼
中国最早的藏书楼见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
浙江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四库全书》七阁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在镇江建文宗阁、扬州建文汇阁、杭州建文澜阁,阁与书历尽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先后遭兵火焚毁,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存。
跨版撰文:陈碧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