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买房加群,省钱不踩坑,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昨晚8时30分,武胜路新华书店,湖大女生倪修齐手拿一本茨威格的《人类星光灿烂时》,被各路闪光灯追逐着,意外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她,成为这家有着55年历史书店的最后一名顾客。
自从武胜路新华书店将于今日正式闭门谢客的消息传出后,这个曾经是武汉城市文化地标的书店就引发了一场集体怀旧。9月30日至10月7日,书店启动了历史上一次全场图书8折销售的“告别酬宾”,更是引来了读者的购书狂潮。
昨日是正式拆建前的最后一天,记者在现场看到,82岁的刘怡武老先生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进行了纪念——一口气买了8本新书,然后找到工作人员,每本都盖上了红红的闭店纪念章。刘老先生告诉记者:“我在这个书店买了几十年的书,听说新书店过两年才能建起来,到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还走不走得动噢,所以今天一定要赶来多买几本书回去,留个纪念吧。”
武胜路新华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中秋国庆长假8天里,武胜路书店从早上9时开门,到晚8时关门,始终人流如织。“这种火爆的场面,在我工作二十多年来,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或许只有55年前书店开业当天的盛况能与之相比吧。8天里,我们销售了近10万册图书,这刷新了我们的历史纪录。”
除了购书,盖闭店纪念章、到留言板上书写留言、在书店门口留影,几乎成为所有读者的标准流程。大堂内的两个立柱上的巨幅海报早已被读者们写得密密麻麻:“我们注视着你今天的华丽转身,期盼着两年后的完美相见”、“这里有我的珍贵回忆”、“两年后见”、“我会想你的”、“我会等你的”……这些留言除了怀旧,更多透露着对武胜路新华书店未来的美好期盼。
朱泽文和李妮娜这对小情侣,拿着单反相机,在留言板前摆出各种POSE一阵狂拍,李妮娜说:“其实我们这一代网上购书居多,但我们始终觉得实体书店是有存在价值的,所以我们今天算是来跟武胜路新华书店告个别吧。我们还拍下了买书、盖闭店纪念章的过程,之后想发到微博上,与朋友共同怀旧。”
据悉,两年后,包括武胜路新华书店以及背后的文化市场在内的5.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将建成一个365天不落幕的时尚文化之都——武胜国际文化城。
【专家观点】更多元的新文化地标在崛起
随着一批批曾经滋养了几代武汉人文情怀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拆除或离去,人们在怀想与依依不舍之时,也在不停地追问:它们还会再“回来”吗?对此,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先生认为:这是一种阶段性市场选择的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旧的文化地标消失的同时,一批新的文化地标也将随之崛起。
张笃勤研究员说,其实除了即将拆迁的武胜路新华书店,当年汉口的交通路、统一街等书店一条街都曾经是武汉读书人常常光顾的场所,并被视给人们注入精神力量的文化圣地。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相继被商业大潮淹没,有的不得不退出的闹市中心。
“但我认为,这并非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是阶段性的。”张笃勤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这些曾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设施,还将重新回到城市的“地理中心”和人们的“心理中心”。
这样一种发展规律已在国内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得到印证,如今的上海随处可见的咖啡书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武汉的发展也必将如此。
【延伸阅读】那些挥不去的记忆
武胜路新华书店的拆迁,激起无数市民的感叹和怀念。除了书店,其实还有许多已经消逝、或正在离去的文化地标,令市民追念不已。
■长乐戏院
位于前进四路的楚风剧院,原名“长乐戏院”,建成于1916年,也曾名噪三镇。上世纪30年代,18岁的陈伯华在此登台首演汉剧《霸王别姬》,轰动一时。1949年后,“长乐”更名为“楚风”,日日有名角登台献艺,盛极一时。今天的剧院已沦为旧电器商场。
■民众乐园
闻名的老汉口娱乐大世界——民众乐园,各种戏剧曲艺杂耍游艺的综合娱乐场所,时可容纳3000人,规模仅次于上海“大世界”,演出期间,座无虚席。1949年后为武汉市京剧团的专设演出场地。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民众乐园逐渐转身为商业娱乐场所。
■新华电影院
■武汉展览馆
位于中山公园对面的老武汉展览馆于1956年建成,原名中苏友好宫,建馆30多年中,在这里举办过的中外各类展览共500多次。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承办的展览达40多次,在数百万武汉人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