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曾几何时,这句名言被用在共享单车身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资本寒冬来临,曾经风光无限的无人超市也跌落神坛。频频爆发的无人超市关店潮,让无数资本涌入这场烧钱大战。
无人超市的问题究竟出在哪本期“前瞻经济学人”问答频道明知故问”栏目聚焦话题:“马云巨额投资的无人超市为什么会疯狂关店”,以下将一一揭晓。
让时光回到3年前,马云在2016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及“新零售”一词,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一起被称为未来五大新趋势。
与此同时,各大媒体开始争相报道,鼓吹新零售:
“无人超市不只是酷炫,更是零售业的新机会。”
“无人超市来了,再不努力,你将无工可打!”
“无人超市是一场技术革命,未来3-5年,实体百货店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冲击!”
据市场机构统计,仅2017年,全国无人零售货架就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无人零售市场累计融资超40亿人民币。
对于无人超市、无人售货柜的购物体验,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些许不同的感受,但是在资本市场猛烈燃烧的新零售,在群众中似乎存在感有点低,更多的感知是来自于新闻的报道。
“无人超市的普及率比较低,人们更多接触到的是无人售货柜。一般我在高铁站买水喝都会选择无人货柜,因为无人售货柜占地面积小,租金相对较低,同样一瓶矿泉水,售价比里面那些传统零售店便宜得多。”经常出差的李先生在高铁站候车时,无意中对比了两者的饮料售价,发现无人货柜省钱的“小诀窍”。
经常光顾盒马鲜生的刘女士告诉我们:“无人超市和传统零售店体验差别不大,不排队的情况下都还好,就是有些人付款的时候不自觉吧,只付便宜的部分,还是需要靠工作人员监督,感觉对门店来说并没有节省多少人力成本。”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无人超市在投入使用上还存在着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和弊端。而就行业大背景来讲,无人超市为何沦落到频频倒闭、裁员的地步呢?我们邀请到前瞻经济学人产业研究员卢正源为我们做进一步的解答。
“其一,无人超市技术水准不过关。无人零售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前沿技术,包括机器视觉、AI算法、自动支付等等,这类技术尚不成熟,研发成本太高。在国内,除了阿里、京东等少数巨头,其他的初创公司采用的都是“二维码+感应器”的低端识别技术。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必然受影响。不仅简单的购物支付会因为技术问题而操作失败,甚至在没有购物的情况下,扫码离开店铺也会出现问题,导致要联系客服才得以离开。而像AmazonGo那样拿完即走的购物体验,自然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二,无人超市压缩了人工成本,但其他方面的成本并不低。无人零售的关键在于超市能在不依赖人力的情况下正常运转。然而,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无人店,仅仅是没有收银员,补货、清理、整理工作依然需要人工,与真正的“无人”差距甚远。
这就意味着,无人店节省的充其量只是收银员成本,而这一块恰好是零售业成本中最低的。反观技术投入方面,除了上百个摄像头,重力感应等设备,成本最大的还是后台的视频分析所需要的GPU服务。现在做的比较好的单人跟踪性能也就100fps,视频大致每秒25帧,那么一个GPU服务器也只能跟踪4个人。这还不包括行为识别,物体识别,重识别(Re-ID)等等诸多的问题。
另外,还有供应链的成本。无人店背后的物流、配送与传统零售是一样的,效率并没有得到提升。而国内零售业的配送物流自动化系统并不成熟,使得这一块的成本依然无法减少。简而言之,无人零售减少的成本有限,增加的成本不少,整体来看依然是成本高企。
——前瞻经济学人产业研究员卢正源
前瞻经济学人产业研究员卢正源认为,虽然当下无人零售行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巨头布局尤为谨慎,异军突起的创业者更是少之又少,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力成本的增加,智能化、无人化服务一定是个趋势。只是在这过程中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去实现,还有待于探索。同时随着嵌入式芯片的成熟,低成本的无人化方案会变得更加可行。
未来随着无人零售用户数量的增加,无人零售商店技术和运营不断完善升级,无人零售商店将成为用户数据采集的新入口,用户购买行为的采集,又将助力商店开展精准营销,从而反哺用户,进一步改善购物体验。
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是无人零售破局关键。可以预见的是,无人零售赛道将加速洗牌,靠概念炒作的玩家终将被淘汰,以技术和运营为本、找准差异化定位的玩家将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