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效用理论辅导)
一、问题引入:
消费是人一生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环节,一个人消费的过程也是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在你一天、一个月、一年、一生收入既定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都存在消费的选择:即消费什么?消费多少?通过你消费的选择来实现你的满足感、幸福感,在这一过程中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用到了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即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动机理论。幸福=效用/欲望。按照欲望理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根据这一公式,人的幸福感几乎是零,幸福方程就无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假定在某一时期一个人的欲望和收入是既定的,在这一假设下如何进行消费使效用最大,从而实现幸福感最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效用理论。
二、基本概念:
(1)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与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注重强调消费某一物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TU=f(Q)
(4)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无差异曲线的效用函数公式是:U=f(X,Y)
(5)消费者预算线(消费者可能线)
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预算线公式是:
M=PXX+PYY
注意: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区别(1)相同之处(2)不同之处
(6)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注意:是描述和研究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及其替代关系
(7)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总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如X)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X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三、基本理论与方法: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该物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却越来越下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基数效用论实现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假设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简化为:MUA/PA=MUB/PB=λ均衡条件
PAXA+PBXB=M限制条件
消费者在收入既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购买的两种商品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时,消费者就不再调整购买A物品与B物品的数量,从而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3)序数效用论实现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按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点就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预算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E,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在这个相切点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MRSXY=PX/PY,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这种均衡条件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所表述的均衡条件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样的问题。
(4)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它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为得到单位X商品的增加,放弃Y商品数量是递减的。
四、应用与讨论
(1)效用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消费行为理论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在每次消费时计算出效用最大,事实上也很难做到。但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使我们成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2)基数效用论计算实例
某消费者有120元,当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时,各种不同数量的X和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下表:
该消费者在购买几单位X商品和几单位Y商品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多少?
提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MQPQPYYXX=+、
mY
X
XXMUPMUPMU==参考答案:已知M=120,PX=20元,PY=10元,消费者在购买X与Y商品时的组合方式,以及从X、Y中所得到的总数用如下:
从上表可看出,购买3单位X商品与6单位Y商品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为:3/5
注意:这类计算题要首先列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可能的商品组合,由于
条件中商品数量都是整数,应以价格高的商品数量为前提来列出可能的组合,然后再进行计算。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生活感受举例(可安排网上交流、讨论)(4)能否列举一个特殊的无差异曲线的实例。(可安排网上交流、讨论)五、自主学习引导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