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消费”是指消费者不再盲目地追求品牌与奢侈品,不再不问价格就疯狂获取实际需求之外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消费体验、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反向消费”倡导理性、环保的消费观,偏好共享行为和二手交易,追求低调、简约、环保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随着“反向消费”观念的逐渐流行,一方面,科学理性消费观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随着消费需求与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反向消费”也不断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消费者正有意识地加入到“反向消费”的队伍中,不断促进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有机结合。
在“反向消费”的热浪中,年轻一代是最积极的群体,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自己及他人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他们转变观念,拥抱二手电商。他们乐于共享,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身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再“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反而更加谨慎、理性,强调刚需与性价比;他们拒绝被消费主义绑架,不降低生活品质,但也绝不“多花一毛钱”。青年群体的“反向消费”有什么典型特征?青年群体为何开始热衷于“反向消费”?又会对消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解释大众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原因,还能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积极健康的消费观。
当代年轻人“反向消费”的典型表现
“反向消费”兴起体现了国内消费模式的升级和优化。具体而言,青年群体的“反向消费”具有如下四大典型表现。
典型表现之四:“反向消费”的青年群体对国货的兴趣日益浓厚。“反向消费”热潮下,许多人有意识地改变了之前的购物模式。他们拥有辩证思维,看待信息不会再盲从“潮流”。青年群体不再一味地追求西方品牌,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国内生产的带有文化符号的优质商品,国货成为安全可靠创新的代名词。尤其是在资源耗竭与环境威胁的影响下,当代年轻人更是选择“支持国货”,支持国内更具性价比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待同品牌共同成长。“反向消费”下的青年们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国货的认可度极高,他们对国内企业产生更强的同理心与品牌忠诚度,他们也会为国货的成长感到自豪与欣喜。随着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中国年轻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自信也随之增强,对国货的兴趣也日趋浓厚。
当代年轻人倾向于“反向消费”的主要原因
当代青年“反向消费”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既与经济与大环境有关,又有个体内在态度和动机的改变。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三,快节奏生活下,年轻人对解压的渴望。生活节奏的加速变化会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变迁,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步调,不断地循环反复,使得现代社会在各个方面不断加速运行。这也导致人们更加注重快速、简约的消费体验。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而生活开支却在增加。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节省开支,选择更合理和更高效的消费方式。当代青年群体拥有丰富充盈的内心,无惧他人眼光。他们无需用精致来粉饰自尊和面子,他们本身就充满积极的自我认知,善于在消费中“自我减压”。即使身穿没有品牌没有标签的服装,他们依然能感觉到自信与舒适。同时,他们成长于物质需求极大满足的时代,中国日益强盛使他们收获了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年轻人更乐于珍惜和享受眼下的每一点“小确幸”,用更坚实而稳定的核心自我概念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定制属于自己的精致生活。
当代年轻人“反向消费”的可能影响
最后,有助于政府与社会积极引导青年树立健康消费理念。面对“反向消费”热潮,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推进产业升级,带动配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媒体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大众科普“反向消费”的内涵与典型行为,引导消费者进行更加理性、绿色的消费。例如,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大量媒体人呼吁大家在购买饮品时自带杯子,省下一次性塑料杯助力环保。通过传播健康、可持续的新消费观,使当代年轻人在“反向消费”时,获得积极的情感激励与社会鼓励。另外,在教育方面,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正确引导,将消费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年轻一代健康、理性、绿色消费,输出环保和社会责任等积极正面的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思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2272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YJA63007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项目编号:21DTR0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Yang,HaiyangandKuangjieZhang.(2022).HowResourceScarcityInfluencesthePreferenceforCounterhedonicConsumption,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48(1):904-919.
②Jussila,I.,Tarkiainen,A.,Sarstedt,M..IndividualPsychologicalOwnership:Concepts,Evidence,andImplicationsforResearchinMarketing.JournalofMarketingTheoryandPractice,2015,23(2):121-139.
③Wilson,A.V.,&Bellezza,S.(2022).ConsumerMinimalism.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48(5),796–816.
④Palakshappa,N.,Dodds,S.,&Bulmer,S.(2022).Causeforpauseinretailservice:Arespond,reimagine,recoverframework.TheJournalofServicesMarketing,36(4),584-596.
⑤Agatz,N.,Fan,Y.,&Stam,D.(2021).TheImpactofGreenLabelsonTimeSlotChoiceandOperationalSustainability.Production&OperationsManagement,30(7),2285–2303.
⑦陈鹏、向苇秦、杨一帆:《消费者对二手商品的内隐态度及影响因素》,《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7期。
⑨孙瑾:《当代青年群体可持续消费模式特点》,《人民论坛》,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