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明确“我想要”和“我需要”?如何做到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如何避开消费主义陷阱?如何不因“同辈压力”陷入消费主义泥淖?如何击破拥有物品带来的虚假权力快感?
Part1名词解释
极简生活
不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习俗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此处不做宏观分析。在本文语境中,消费主义特指“市场供给侧为了售卖商品或服务,对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和鼓励,甚至无中生有创造需求,通过短视频、讲故事、文化渗透等各种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洗脑”,以刺激消费欲望,让人们自愿为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买单。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消费主义的危害,提出了“反消费主义”和“逆消费主义”等概念和新生活方式,以对抗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洗脑。而在所有的对抗方式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是“不消费主义”,因为“反消费主义”和“逆消费主义”依然把目光落在“消费主义”上,而“不消费主义”聚焦于自己真实的消费意愿和消费需求,完全不受消费主义裹挟。但是要做到“不消费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有太多“理由”去购入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了,比如同辈压力,比如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夸奖,比如拥有物品带来的虚假权力快感,比如渴望融入某个社交网络(可以想一想,你看直播时为什么总是容易“冲动消费”?你想要的真的是物品本身吗?)
同辈压力
拥有物品带来的权力快感
Part2悦纳极简生活
明确“我需要”和“我想要”
什么是“我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关乎生存的基本物资,包括食物、牛奶、饮料、水、御寒和遮蔽衣物、通讯工具、交通工具、防身工具、烹饪工具,以及家居百货、日用品等等。关乎生存和发展的服务,包括技能培训、必要的课程(课程也有消费主义)、书籍等等。如何判定产品“是不是我需要的”?问自己:如果不买,生活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下月买,这一个月会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吗?不买就真的没衣服穿吗?
什么是“我想要”的商品或服务?抛开一切批判和赞扬,抛开一切外在因素。想象自己置身于广阔的雪地或荒野,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你站在中间,周围没有一个人。抬头看周遭,没有你的心动之人,没有你的父母,没有你的老师同学,没有你的朋友……低头看手机,没有你喜欢的博主,没有你喜欢的明星,没有你的同担,没有网友或群友……你买了这件商品或服务,不会有人骂你,也不会有人夸你,不会有任何人在意。如果得不到任何人的夸奖和认可,你还想购入那件商品或服务吗?
确定了“我需要”和“我想要”,还需要清点物品数量,因为保持物品的最小数量是极简生活的核心要义。耐用品保持数量1,消耗品保持数量1-3。同样功能的东西,保持在可维持正常生活的最小数量,比如你可以买三件羽绒服过冬,但是你绝对不需要五件甚至十件;你可以买两双跑步鞋替换,但你不需要二十双,其他物品同理。食物和饮品不囤大货(但若有FK可能,请储备足够的物资)。我需要是现在需要,还是将来需要?如果是将来需要,那就将来再买!钱攥在手里会增殖;而花出去就没有了。这个月买和下个月买,不一样。
消费模式建议:以我当年在上海月入9000为例。房租500(租的毛坯),后来变成1000(正常房间合租)。我用零存整取攒一笔5000,天大的事都不会动。另存一笔1000,攒下来供大额消费。剩下3000,房租1000,生活费2000(包括一日三餐和通讯、交通费用)。在2000之内,如果月底有富余,就去吃我喜欢的大餐(人均200左右的)。如果想要买衣服,也在这2000之内。如果有非买不可的大件,就动用每月存1000的那笔存款。年终奖、项目奖金等“非计划内”收入,不看作是日常收入,直接入存款账户,但会把零头用来购物。零头是指几百和几十那种零头,比如我人生第一笔项目奖金是16530,16000直接入存款账户,530块用来吃大餐,买小玩意儿。
悦纳极简生活的具体方法
先说明一下,我自己是天生极简,不喜欢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喜欢买衣服之类;对化妆、穿搭、买包等没有兴趣。家里有的东西,都是用得上的。而我因为从小养成的节俭习惯,购物频率也因想省钱进一步降低,让我变成了消费主义的极端反面,我甚至在努力消除自己花钱后的焦虑。加上我想要为我未来的女儿存钱,给她买房,给她留下足够的存款,所以我的生活方式过于“俭朴”,不具有太大参考性。接下来,我会考虑到普通女孩的真实需求,给到可操作的具体践行方法,大家可参考。
1.衣服(基于江浙沪的天气状况)
保持可换洗的最小量。比如,冬季外套两件短款(1薄羽绒服+1厚羽绒服),两件长款(1羽绒服+1棉服或大衣),这样的搭配完全可以满足我个人的需求,也能换洗。冬天的裤子和内搭(线衣、卫衣还是衬衣随你喜欢)以外套为参考,配7套。冬天的鞋子,一双马丁靴,一双日常运动鞋,一双跑步健身鞋,一双雪地靴。夏天的衣服为一周可换洗的量,不管裙装还是裤装,总共7套即可(更极端一些可以只有3套)。
2.如何降低对衣服的购买欲?
衣服的功能都一样,没有必要买很多!多了还懒得收纳!买回来的新衣服也会变旧!旧衣服你还更舍得穿(新衣服总小心翼翼怕弄脏之类),穿着也更舒适。特别是鞋子,绝对是旧的舒服。
也不要在意什么搭配。比如有的人觉得什么衣服要搭配什么裤子和鞋子,要搭配什么样的包包,必定需要很多不同款式的衣服裤子和鞋子。不在意搭配之后,就根本不需要买那么多衣服。只看功能,不必重复购入功能一致的衣物。
天天穿新衣服和漂亮的衣服,只能收获别人“口头的赞美”,既不能让你考试考高分,也不能让你得到奖学金资格,也不能让你获得升职加薪机会。
好的精神面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然是必须。但是好的精神面貌如果只能靠衣装获得,这也太可悲了!你的老师、同学、老板或同事等真的不会在乎你的衣服有多新潮、多时髦!或许别人会出于礼貌随口夸一句“这衣服真好看”,但也仅此而已。他们不会仅仅因为你的穿着打扮就“尊重”你、“高看”你的。
3.化妆品
我自己其实本来就不会化妆,也太懒了,不想学。大学毕业第一年也买过化妆品,因为我同学跟我说工作了要化淡妆。便宜的买过,也买过纪梵希的散粉,Forever21的粉饼,迪奥的眼影,Gucci的香水之类(还有一些忘记名字了)。即便那时候,就是每样只有一件,从来不囤。以上我提到的化妆品,现在还在我柜子最底层,等待必须化妆的场合到来,再去启用。但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已经很多年连装化妆品的收纳盒都没打开过,不知道过期了没。
我对“还做不到不化妆的女孩子”的建议是:第一件没有用完,不要买第二件!特别是粉底、粉饼和散粉,用完了再买!经常化妆的话,最多只在商场或平台搞活动买第二件备用,绝对不要买第三件,绝对不要!而且年年都有好几次购物活动,真的没必要凑什么双十一、618热闹。眼影和腮红之类,可以有两套,一套日常比如大地色系,一套张扬的。但仅此而已,不要囤化妆品。口红可以有三只,一只正红,一只适合素颜涂的,一只适合自己肤色的日常妆。这三只可以同时存在,但是绝对不要有两只同样色号的,哪怕品牌和质地不同。香水更别囤,极限一换一。
4.护肤品
我也挺懒的,不太护肤。日常只用水和乳,对我来说,洗面奶和水乳是必要之物。因为我的脸很容易出汗和出油,必须用洗面奶洗脸才舒服。水和乳主要是保湿。我对你们的建议也是:要买适合自己的护肤品,别跟风买一堆乱七八糟的!依然,别囤货,极限一换一。
5.娃娃和摆饰之类
我不喜欢娃娃,也不喜欢摆饰。初中高中时同学送的无用之物,我不想收纳,要么转送别人,要么扔掉。但有很多女孩喜欢买娃娃和摆饰。我对此类物品的建议是: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而且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中,只选一样作为自己的收藏爱好。不要跟风买娃娃和摆饰!比如之前玲娜贝儿和冰墩墩火的时候,很多人跟风买,热度一过,其实就毫无兴致了。如果一定要买无用之物,那一定是自己超级喜欢、看着就开心的!不要买回来落灰,更不要因为同辈压力去购买。我也会告诉我的朋友们,我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无用之物。所以我过生日的时候,她们也不会送我娃娃和摆饰。我宁愿她们送我纸巾、水果和零食当生日礼物,也不要无用之物,哪怕是贵的也不要。比如之前有人写送礼建议时,说最好送一些性价比低的东西,比如VeraWang香槟杯,或者施华洛世奇摆件,或者DIOR丝巾之类,我认为这些也是无用之物,无需拥有。
6.已经有的东西要不要扔?
我的建议是,谨慎扔!以衣服为例,如果你非常在意穿搭,你把冬天的外套扔到只剩4件,那可能下次你要搭某个裤子某双鞋子的时候,你还是需要一个你没有的款式,然后你就又买了!要不要扔,取决于你未来需不需要,而不是现在想不想扔。化妆品可以扔便宜的和过期的,每个品类只留一件,空瓶之后再买新的。别想着618和双十一便宜,年年都有,不需要赶趟。而且钱花出去就不是你的了。钱攥在手里,最重要。
7.日常消耗品
纸巾、洗衣液、卫生巾之类的,我会买一箱或两箱,数量取决于平台做活动的最小量。用完之后买下一批。如有FK可能,可以多囤;而平时最多囤半年的量,不必太多,太多收纳也麻烦。
8.电子产品
我的情况:手机2(私人+工作)+智能手表1+电脑1+平板1+阅读器1+电子辞典1+降噪耳机1+官配有线耳机3(1电脑+1苹果插口+1Type-C)(无线耳机没电的时候需要用有线,所以没扔)。我的电子产品算多,大家需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买平板或电脑,不要跟风买。所有电子产品用坏之前,我不会买新,也不会置换。电子产品,大家一般不会多买,所以没啥特别建议,只一句:不要追新!比如有人会在出来新款的时候,就马上换新,完全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