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对饮食的态度,正从过去的“吃饱”转向“吃好”,也就是要吃得健康。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复杂的营养学、生理学知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将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熟记于心。不过在未来,选择健康的食物或许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个简单的分数,或许就能帮助你了解食物是“好”还是“坏”。
撰文|李诗源
审校|白德凡
你徘徊在超市的货架之间,看着琳琅满目的食物,想要把它们装进购物车,却又担心它们是否健康有营养。你看到它们的包装上都有一张标签,你很熟悉上面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等字眼,却又难以理解它们旁边的数字有何含义。
通过查看营养成分表和进行一番计算来了解哪些食物更健康,再决定要吃什么,很多时候是不现实的。更不用说当你自己做饭时,多半也不会有精力去计算五花八门的食材和调料的营养价值了。有没有简单一些的办法,能够解决我们在“吃”上的困惑呢?
营养成分表(猜猜这是什么?)
你也许已经想到了——给每种食物打个分不就好了?实际上,学界、食品行业和政府早已想到了建立“食物营养评估系统”(Nutrientprofilingsystem)。这类系统旨在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对食物进行分类或者排行,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在欧盟、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亚洲和中东等地区,都已经有这类系统正在使用。但是,现有的这些系统存在各种不足,客观性、有效性和全面性都有待提升。
如今,一支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更强大的食物营养评估系统——“食物罗盘”(FoodCompass),对美国居民摄入的8032种各类食物和饮品进行了评估。对于使用者而言,它给出的结果也非常直观:一个1~100分的评分。他们的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食物》(NatureFood)杂志上。
8000种食物的榜单
每种食物的得分都在1~100之间,分数越高,表示这种食物总体上越“健康”。在这份榜单中,所有食物的总平均分为43.2,但不同类别的食物之间差异非常大。平均分最低的类别是开胃小吃和甜点,只有16.4分;平均分最高的豆类、坚果和种子,则平均拿到了78.6的“高分”。
根据结果,研究人员划定了一个简单的标准:分数≥70分的食物,鼓励摄入;分数≤30分的食物,尽量避免摄入;分数居中的食物,可以适量摄入。如果把这12大类再细分为44个小类,我们还可以发现,即便是同一大类下的食物,健康程度也可能差距悬殊。
营养均衡很重要
另一方面,同一种食材,加上不同的配菜、调料,使用不同的烹调或加工方法,得到的分数也可能是天壤之别。以我们最熟悉的白米饭为例:不加油的豆酱拌白米饭只得到了最低的1分,加入油脂后得分可以上升到10分。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加入蔬菜,得分会上升到19分;如果是把豆酱换成豌豆,得分会上升到31分,而如果换成扁豆,得分会暴涨到62分。从表中也可以看到,加糖和不加糖的苹果酱、普通无黄油爆米花和轻甜爆米花的得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的食物如何?
“吃什么”依然复杂
“食物罗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强大的食物营养价值评估系统,但同时也凸显了“吃什么”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虽然最终呈现的结果简洁明了,但其评分体系较为复杂,加上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也会存在差异,使用者很难只通过一个数字来完全判定一种食物是否适合自己。比如,含钠量高的食物对于一个久坐的职场青年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或许是健康隐患,但对于一个进行重体力劳动、每天流失大量体液和矿物质的工人而言未必如此。指标的选取、评分算法的设置,也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然,相比更复杂的营养成分表,“食物罗盘”给出的评分使用起来要容易得多。如果说食材的搭配依然难以掌控,那么至少在购买包装食品和其他成品食物时,简单易懂的营养价值评分能够为普通消费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在未来,“看分购物”或许能帮助我们吃得更健康。
即便是得分最低的可乐,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至少能让你快乐一会儿,甚至是在你低血糖时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