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
(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①感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具有感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信息的言语概括。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
②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一般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解释】两者的区分就在于感性知识强调表面,而理性知识强调深层次。
(2)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解释】两者的区分就在于陈述性知识强调言语信息的陈述,而程序性知识强调言语描述如何操作。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①陈述性知识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②陈述性知识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③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④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创造的基础。
二、技能的分类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三、题目练习
1.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弹琴B.朗诵诗歌C.下围棋D.画画
1.【答案】C。解析:下围棋是一种心智技能。
2.【多选】就动作进行的对象与进行方式而言,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特点的是()。
A.简缩性B.客观性C.外显性D.展开性
考情介绍
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题目中例子型居多,概念型题目次之。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认真识记,理解内涵,对应相应的例子来进行学习。接下来就注意的品质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内容介绍
1.注意的范围
(1)注意范围的概念
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举例:一目十行;眼观六路。】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注意的稳定性
(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举例:对于小孩子而言,看动画片比写作业更容易维持注意力。】
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1)注意分配的概念
(2)构成注意分配的条件
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通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举例:边打跳舞边唱歌。】
4.注意的转移
(1)注意转移的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亊物转到另一亊物上去。
【举例:上完音乐课后再上语文课,学生们的思绪还在美妙的音乐课上,这是由于注意的转移能力不足。】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②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③明确的信号提示;④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对比区分:
1.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不同,分散是指将注意力转移到无关事物上,此时会对原来活动造成干扰;而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进行转移的。比如小明在上课中跑神了,想起了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属于注意的分散,而小明上了语文课后需要转移注意力到下一节数学课上,这就属于注意的转移。
2.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都有可能出现2种或者2种以上的事物/活动,分配是同时发生的,而转移是先后发生的。比如边弹琴边唱歌就是注意的分配,但是先弹琴后唱歌就是注意的转移。
题目练习
1.某学生能够一边看书,一边记录书中的精彩语言,这体现的是注意的()。
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A.注意力的分配B.注意力的转移
C.注意力的广度D.注意力的稳定性
2.【答案】C。解析:“一目十行”体现的注意的范围,又称为注意的广度。
2.【答案】BC。解析:题干要求的是“对象”与“进行方式”,因此选择BC。
好了,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学习结束后要多多做题练习哦!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