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全球价值链的演进趋势来看,中美经贸摩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制造范式变革、全球生产布局深度调整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的结果,美国对华实施关税制裁意在抑制中国实体经济和创新活动对美国正在形成的竞争之势,进而巩固强化美国先进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对华关税制裁采取的具体措施与其国内税改具有高度的政策关联性和一致性,从而避免对美国在华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本文的测算结果进一步表明,配合使用各种对冲手段,美国试图将关税制裁对美国制造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应对中美之间全面升级的大国竞争,应不断加强自身战略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结构性减税,加大创新力度,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培育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关税制裁措施;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制造业竞争力;中美大国博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课题“美国制造业回归可能性及应对之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资助。
一、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原因:基于全球价值链演进的分析
1.全球价值链面临深度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2017年7月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08年11月至2017年6月,二十国集团(G20)的19个成员国(不包括欧盟)总计推出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相比之下,这些国家和地区采取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为2254项。其中,美国成为全球保护主义的主要推手。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累计出台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1191项,居全球首位,占G20成员国家保护主义措施总数的18%,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462项。尽管表面上看,部分国家和地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奉行单边主义是“逆全球化”的导火索,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却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价值链出现了新动向新趋势,导致全球化动力减弱,阻力增大。
2.美国制造业显现回升之势
图12018年制造业综合环境的国家排名
二、美国实施的关税制裁方案及与国内税改的战略关联
②由于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分类标准不同,为便于比较分析,作者对中美两国制造业进行了对应性的归类和调整,选取18个中国制造业和个中国制造业和16个美国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通过测算各行业的成本、劳动力、税负水平及相应的成本回报率,比较中美两国制造业分行业的竞争优势。篇幅所限,具体测算过程从略。
表1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500亿美元商品清单的行业特征
2.关税制裁措施与美国国内税改法案具有显著的政策一致性
图2美国对华进口加增25%关税的500亿美元商品结构
表2美国对华实施的关税措施及对冲手段
三、关税制裁对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影响
③BEA的数据仅更新到2015年。另外,由于美资在华全部子公司的统计数据不完整,且在有统计数据的年份,美资在华全部子公司与控股子公司的对美出口规模相差不大,故而,本文的测算对象选定为“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
1.关税制裁措施仅对美国在华企业的对美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出口规模增长较快,由2010年的79.48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05.45亿美元(见表3)。其中,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出口以制造业为主。参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500亿美元商品制裁清单,化工业类下的基础化学原料、塑料和橡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初级金属和金属制品、机械、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将被加征25%的额外关税,成为美国在华企业遭受关税制裁措施冲击的主要领域。截至2015年,上述行业的对美出口规模为65.28亿美元,占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1.91%。由此可见,关税制裁将直接影响美国在华企业对美的货物出口,但这种影响在美国多种对冲手段(包括通过法律程序为特定企业开政策“后门”)的作用下,也是可控的。
表3分行业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的对美出口规模(百万美元)
注:“-”表示数据缺失。斜体表示行业大类下的子行业。
2.计算机、机械和电气设备等行业对美出口受关税制裁的冲击较大
通过测算受关税制裁措施影响较大行业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对美出口额占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出口总额的比重发现,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是受关税制裁措施影响最大的出口行业。截至2015年,这一行业对美出口额占比达32.98%(见表4)。其中,半导体和其他电子零部件占比为11.04%,是受冲击程度最大的细分行业。机械、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行业对美出口受冲击程度位居二、三位,其出口额占比分别为9.05%和7.61%。从变化趋势看,2010-2015年,受关税制裁措施影响较大行业对美出口额合计占比由71.50%下降至61.91%,这表明美国市场对这些行业美国在华企业出口业务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分行业的情况则显示,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对美出口占比的降幅最大,而交通运输设备占比则明显上升,其他行业更多地表现出波动态势。
表4受关税制裁影响主要行业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对美出口占对美出口总额的比重
注:斜体表示行业大类下的子行业。
3.关税制裁对美国在华企业的总体影响较为有限
进一步计算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对美出口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重,以判断关税制裁对美国在华企业的整体影响程度。由表5可见,在所有行业中,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对美出口额在其销售总额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4.68%降至2015年的2.96%。其中,制造业由6.95%下降为3.64%。这反映出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出口并不是其业务的主要部分。而受关税制裁影响相对较大行业的美国在华企业对美出口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8.51%下降为2015年的4.35%,虽然这一比值略高于所有行业和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占比同样不高。再从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行业受关税制裁的出口规模最大,但这一行业的美资企业对美出口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0.34%大幅降至2015年的4.05%,意味着关税制裁对其在华业务的影响可能并不严重,而金属制品和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业则成为整体受冲击最大的行业,2015年这两个行业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对美出口占销售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2.71%和10.92%。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5年几乎所有受关税制裁行业对美出口的业务占比均呈下降态势。
表5受关税制裁主要行业美资在华控股子公司对美出口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重
4.关税制裁措施将刺激美国在华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出中国
在受关税制裁的主要行业中,美国在华企业出口规模较大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机械、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均为美国相对于中国具备最强或较强竞争力优势的行业(见表6)。在关税制裁的冲击下,这些行业的部分产能有可能回流美国,或者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关税对其出口业务的影响。对于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的在华企业,由于美国本土在能源、税负水平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优势,关税制裁将进一步刺激其调整生产布局和全球供应链体系。
表6受关税制裁措施冲击主要行业中美竞争力的比较
注:中美两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比较两国劳动力、能源、税负水平及成本回报率得出,具体测算过程从略。
5.美国重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四、应对中美制造业竞争的建议
1.加大力度,积极推进结构性减税
实施结构性减税,实现对美国经济政策的战略盯住,提高制造业投资回报,有利于保持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为此,应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在广泛吸收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完善税改方案,简化税制,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设置。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目标,针对不同行业设计差别化、有梯度的减税标准。对于重点扶持产业,对企业利润转投资部分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再投资。同时,大幅降低行政性收费,低维费、教育附加、城市建设费等附加费用,引导企业投资新经济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对于涉及居民的个人所得税,同步加大调减力度,刺激消费转型,拉动国内消费增长。
2.稳定市场预期,有效防范汇率波动风险
尽管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会导致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大打折扣,且关税制裁措施开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存在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对于国内制造企业而言,汇率持续贬值意味着资产缩水,资本外逃风险增大,进而影响中国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加之美国已经采取对冲措施,因此,汇率贬值实为一柄“双刃剑”,应做好中美经贸摩擦周期拉长的充分准备,设定“预警线”,控制人民币贬值幅度,采取灵活、精准、多样化的干预手段,为市场提供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目标,防止因汇率大幅贬值将贸易摩擦引向金融领域。
3.加强创新,着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兴事件”集中暴露了中国制造在尖端技术、重大装备、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方面的短板,制造业的不少环节上仍受制于美国。应该看到,缩小中美之间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唯有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制造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在中美大国博弈中立足站稳。为此,要充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深入研判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建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开放合理的专利保护体系。
4.提高透明度和合规性,构建面向大国竞争的产业政策体系
5.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
6.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全球治理能力
加紧落实习新一轮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加强改革与开放协同推进,下大力气疏通国内各种条块障碍,确保新一轮政策红利释放到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推进政策着力点转向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先进制度平台和软硬件环境,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共享开放成果。坚守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基本方向,共同抵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扩大全球治理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断提升新型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NICHOLSON,Nicholson,J.andNoonan,R.:ManufacturingsincetheRecession,U.S.DepartmentofCommerceEconomicsandStatistics,AdministrationWorkingPaper,2014,June10.
[2]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June,2018.
[3]赵彦云,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4]李俊江,孟勐:“基于创新驱动的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科学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1期。
[5]余珮:“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中美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家》,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