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粉状饲料相比,颗粒饲料可以减少挑食和浪费,营养全面且消化利用率高,对于动物肠道健康及生长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反刍动物颗粒饲料的应用现状、加工工艺、质量鉴别及影响因素,为实际生产中提升颗粒饲料质量及生产效率,扩大颗粒饲料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颗粒饲料主要分为硬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压块饲料、疏松颗粒饲料、微颗粒饲料等。由于反刍动物具有复胃系统,使用的颗粒饲料一般为硬颗粒饲料,其生产步骤较为复杂,是由粉料经过调质之后,通过制粒设备压制而成。与粉料相比,颗粒饲料避免了打包运输过程中的分级现象和饲料浪费,不会导致动物挑食,营养更为全面,且由于制作过程中会经过高温高压工艺,使得淀粉充分糊化,更易消化吸收,极大地提高了动物对于饲料的利用率。此外,高温处理会杀死饲料中病原微生物,饲喂幼龄动物可以促进其肠道健康和发育,减少幼龄动物腹泻的发生,提升其生长和生产性能。
颗粒饲料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质量鉴别
颗粒饲料在制粒之前的加工过程与粉料一致,首先经过饲料原料的接收与储存、清理除杂、粉碎、配料以及混合等过程,将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加工成粉状饲料。粉状饲料经过调质器调质,变成流动性和黏结力更好的物料后,进入压粒机,在压辊、环模和切割刀片的配合下被制作成颗粒饲料。由于此时压制成的颗粒饲料温度和水分含量均较高,因此还需要进入冷却设备进行充分冷却。冷却后颗粒饲料通过分级筛筛选,合格的成品通过出料口排出。不同饲料品种对饲料原料要求不同,每生产一批成品均需对水分、蛋白、纤维等指标进行抽检。对于颗粒饲料,除对营养成分进行抽检外,还需要检测成品感官指标和物理特性,如大小、形状及色泽是否均匀,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发霉变质和异味,以及硬度、粉率和质地等是否符合生产标准。
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根据以往研究和生产实际经验,在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因素中,饲料配方因素占40%,原料粉碎粒度占20%,加工过程占40%。
一、饲料配方
饲料配方对颗粒饲料质量影响最大,在颗粒饲料配方设计过程中,除要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外,还需要考虑到饲料原料的特性以及其对颗粒饲料品质的影响。不同饲料原料的制粒性能存在差异,只有在配方制作时充分考虑原料制粒性能,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生产工作,提升生产效率和颗粒饲料产品品质。
1.原料水分
原料水分过高,会阻碍调质过程中水蒸气进入到物料中,影响调质效果,还会导致制粒过程中堵塞环模,产生锅巴料混入成品当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原料水分过低,进入调质器中吸水不足,会导致原料内部黏结力降低,进而导致饲料成品颗粒干脆,粉化率提高。
2.蛋白质
天然蛋白质具有热收缩性和黏结性,在制粒调质过程中,蛋白原料受热、挤压和摩擦,可塑性增加,且具有增黏的效果,有利于成型。正是由于天然蛋白质的这一特性,一般而言,相较于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的制粒性能更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导致调质过程中蒸汽吸收能力下降,调质温度降低,影响制粒。特别是对于反刍动物颗粒饲料,非蛋白氮含量高也会影响颗粒饲料的质量和产量。
3.淀粉
淀粉未经糊化时表面较为粗糙,制粒时阻力较大,黏结性较差。在调质过程中,通过蒸汽加热对淀粉进行熟化,使其黏结性更好,在整个颗粒饲料制作过程中起到黏结和助黏的作用。所以除了营养指标上的考虑外,有时为了更好的颗粒饲料质量,也会在配方中加入一定含量的淀粉。需要注意的是,配方中的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糊化程度并非越高越好。淀粉含量过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制作出来的颗粒饲料很难压制得结实耐久。研究表明,糊化度过高,颗粒饲料成型率、颗粒耐久性以及颗粒硬度反而降低。此外,天然淀粉在制粒前被提前糊化也会导致颗粒饲料品质降低。
4.脂肪
适量的脂肪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可以减少饲料原料与制粒设备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少环模的磨损,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疏水基团的存在,脂肪会降低饲料中水溶性物质的黏结程度,导致颗粒饲料易碎且不紧实。因此,脂肪添加量不宜过高,一般要控制在3%以内。
5.粗纤维
对于反刍动物,粗纤维是维持瘤胃健康所必需的。一定含量(3%~5%)的粗纤维在和高黏结力的成分混合时,可以起到牵连作用,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和质量。但是在精料补充料中粗纤维含量不宜过高,主要是因为粗纤维本身缺乏黏结力,并且影响到蒸汽与饲料原料中其他成分的接触,降低原料对蒸汽的吸收能力,最终会导致设备的磨损增加,生产效率降低。总的来说,配方对颗粒饲料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改进颗粒饲料质量,在配方制作环节就需要对各饲料原料及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对制粒造成的影响加以把控。具体来讲,蛋白、淀粉含量较高时,颗粒饲料质量较好,但是当饲料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使用替代性原料时需要对替代原料品质加以把控,防止替代原料品质相差过大,吸收蒸汽的能力不足,影响颗粒饲料品质;纤维素能起到牵连作用,但是本身黏结力差且影响调制过程中蒸汽的吸收,影响颗粒饲料质量,因此饲料中纤维素含量不宜过高;一定含量的脂肪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但是含量过高会影响颗粒饲料成形,因此脂肪含量需要加以控制,如有额外添加需求,可以在制粒后进行喷涂;当饲料配方制作完成之后,应尽可能控制原料含水率,以利于调质过程中的蒸汽吸收,提升颗粒饲料质量。
二、原料粉碎粒度
三、加工过程
1.调质效果
2.制粒过程
小结
颗粒饲料在粉状饲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调质和制粒过程,增加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促进了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在反刍动物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饲料配方、原料粉碎粒度和加工过程中的调质、制粒及冷却等过程均会对颗粒料质量产生影响。通过研究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可以切实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降低饲料原料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和饲料成品质量,为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的现状提供助力。(作者:光明牧业有限公司苏衍菁,周期,刘岩,宫玥,张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