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市委工作会议提出,将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作为提升泰州产业竞争力的主攻方向。所谓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至今没有约定俗成的界定,结合泰州产业发展实际,本研究界定为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中的短板或弱项,需要加以突破,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泰州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泰州聚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制定出台《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2)》《泰州市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绘制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图谱,组建产业链工作专班,构建联动推进机制,形成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链供应链: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发展生物药
泰州医药产业规模连续20年在全国地级市领先,基本涵盖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制药专用设备、医用辅材、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九大领域,其中以化学药、现代中药为主,发展生物药一直是泰州追求目标。近年来,依托泰州医药高新区打造特色公共服务平台21家、大院大所合作平台4家、出台医药产业人才1.0版、2.0版“113”政策以及扶持医药高新区(高港区)“24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为了降低风险,泰州选取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药细分赛道,打造疫苗工程孵化中心等平台,形成覆盖研发、转化、产销及配套服务的医药产业链,成功孵化金迪克、硕世生物、康为世纪、泰康生物等一批本地产业化企业,已获批一类新药4个,目前在研和申报一类新药达80个,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2.高技术船舶产业链供应链: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设计能力不断增强
“世界造船看中国,中国造船看江苏,江苏造船看泰州”。泰州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也是泰州国际开放度最高的产业。2021年泰州新接订单、手持订单、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的15.3%、11.6%、11.1%。为了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新趋势,船企不断强化创新驱动,与国际船级社、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世界先进船舶制造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如新扬子造船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机构,与著名设计公司和船级社等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研发并批量建造全球首创83500吨“油、散、化”混装船等高附加值船舶。
泰州船舶产业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由简单的组装加工环节逐步向上游研发设计攀升,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引进整车项目,健全产业链
目前泰州汽车零部件企业700多家、各门类品种300多个。引进长城整车项目带动覆盖动力、底盘、车身等核心配套领域的精诚工科、蜂巢易创、诺博、曼德等一级供应商相继落户,提高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同时推动皓月汽车、苏中天线等本地企业进入长城汽车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以泰州汽车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高港、海陵、泰兴、靖江四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长城整车项目的引进,弥补泰州汽车整车生产的空白,同时也加速高端配套企业集聚,推动泰州汽车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现代化发展。
4.化工产业链供应链:加大整治力度,推进绿色发展
近年来,泰州深入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大幅压减低端低效化工产能,化工园区(集中区)及化工企业数大幅减少,提高化工企业入园率,腾出土地近2000亩,为产业优化发展释放空间。此外,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如开发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权贷”绿色金融产品,2021年全市银行业绿色融资648亿元,同比增速达65.2%。依托新浦化学、中海油气等龙头企业分别形成以泰兴经济开发区特色精细化工为主、医药高新区化学新材料产业园石化新材料为辅的集聚发展态势。泰兴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产业精细化率和入园企业产业链关联度均得到提高。医药高新区化学新材料产业园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环烷基和石蜡基润滑油加氢装置的润滑油生产基地。近年来,中海油气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端特色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发展成为化工产业发展方向。泰州化工产业经过治理整顿,初步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和园区化的空间布局以及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5.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招引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
近年来,泰州新能源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初步形成以光伏太阳能、动力和储能电池为主的产业格局。光伏产业方面,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围绕隆基乐叶招引落户光伏银浆、光伏玻璃、封装材料、逆变器等配套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基本完备。隆基乐叶组件出货量居全球单晶行业首位,在泰自主研发的3项单晶硅电池效率创世界纪录。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方面,从优势较强的电池制造逐步扩展到四大材料(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电池回收,实现锂电池产业链的全覆盖。双登集团是全国第一、全球第三的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企业。格林美钴业年回收处理小型废旧电池占全国报废总量的10%以上,年循环再造锂离子电池正极原料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
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新能源产业大发展。泰州因地制宜,以光伏、动力和储能电池为重点,形成以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姜堰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区,尤其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强化产业链招商,上下游配套率达95%。
二、泰州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分析
近年来,泰州不断突破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变化,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中的短板和弱项逐渐凸显,影响提升产业竞争力。
1.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有待解决
2.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
一是龙头企业相对较少。龙头企业能够产生极大杠杆效应,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及产业链配套水平。2021年泰州重点产业链中开票销售在10亿元以上企业数不多,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偏少,对本地中小企业带动有限。二是专精特新企业相对缺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是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一般可作为产业链分链的“链主”企业,能够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截至2021年底,泰州重点产业链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偏少,发挥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作用有限。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滞后。目前泰州不少开发园区仍存在同质化、低端化倾向,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布局整体分散,还未形成上、中、下游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如泰州船舶产业链中船舶配套产品本地采购量较低,加大船企运输成本,尤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零部件无法及时供货,影响现场生产。
3.产业链发展水平偏低
一是高端产品偏少。泰州重点产业链中主要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附加值产品少,制约工业企业产出水平。如泰州化工产业链中整体上以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化工原料供应为主,高端产品占比较低。高端产品制造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当前技术引进费用昂贵,甚至不可能,导致下游应用拓展较难,只能依赖自主研发新产品。二是企业数字赋能有待加强。与苏南地区相比,泰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滞后。截至2021年底,泰州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数、省示范智能车间项目数占全省比重偏低,企业智能化改造能力有待提升。
4.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
今年4月以来上海等地疫情暴发,由于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不一致导致物流通道受阻,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据对某大型船企的调研,受上海疫情封控影响,截至5月底滞留积压在上海港的进口配套设备约有230票,导致交船周期延长。疫情防控折射出泰州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有待完善,从物流基础设施来看,如泰州沿江港口、泰州西货运站一些主要物流节点、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物流设备正面吊等不健全,尚未形成高效的集疏运体系;从铁路运输情况看,目前泰州以公路、水路为主,铁路运输占比很小,与泰州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拓宽物流渠道,依托城北物流园、泰州西站以及泰州港等打造公铁水联运中心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思考与建议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依托泰州现有产业基础,锻造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跨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区域间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同时,集中优势补短板,破解产业链供应链关键堵点,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1.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
2.加强产业基础配套支撑
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跟踪分析重点产业存在的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和资源,努力实现攻关突破。如推进永安洲高永原料药基地建设,支持与泰兴经济开发区联合创建国家级绿色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打破高品质原料药供应短板。二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数据资源整合利用,构建覆盖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数据资源库,促进数据协同应用创新,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各种高质量服务。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打造协同研发、测试验证、数据利用、交流合作、咨询评估、创业孵化等公共创新服务载体。
3.增强本地配套能力
4.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搭建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成立行业协会或联盟,推动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如依托科技、商务、工信等部门,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共同成立泰州船舶产业研究院并实体化运作,推动船企与配套船企之间的合作,提升本地配套率。二是技术协同创新促融通。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州分院等创新机构,推动扬子江药业等龙头企业带领中小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工作,提升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三是产业协作配套促融通。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加速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升大中小企业的协同效率,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演进的新生态圈。四是资源共享促融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及研发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活动,与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主体嵌入式合作关系。
5.深入推进数字赋能
一是激发企业智能化改造内生动力。通过搭建开放共享的高端交流平台,助力企业深度了解数字赋能,实现思维方式和技术制约的双突破,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企业“一把手工程”。二是坚持分级分类、因企施策。研究表明,企业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处于集成应用阶段效益方显现,是一项长周期的系统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遴选优秀服务商,制定路线图和行业建设标准,实施“一链一策”;强化对典型企业的现场诊断、整体策划,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实施“一企一策”。三是进一步加强财税支持。综合运用项目有效投入补助、科技积分和服务商奖励等方式,对智能化改造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完善金融支持数字赋能政策体系,建立银企线上线下对接机制和数字赋能融资考评机制,营造金融支持数字赋能的浓厚氛围。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培育主体作用,采取“外引+内培”等方式构建企业数字化人才体系;依托现有7所高校,发挥“政校行企”多方联动作用,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一线需求。